從心理學視角看《龍貓》

從心理學視角看《龍貓》

優秀而耐人尋味的動畫總是充滿象徵,具備療愈特質。基於此,我曾從心理學角度解讀過不同但優秀動畫片,比如《千與千尋》心理解析之無臉男:這一生最美好的場景就是遇見你《千與千尋》心理解析之白龍:凡所做,皆為救贖。本文,我從心理學角度解讀龍貓:三個細節告訴你,完美父親該有的模樣。

從心理學視角看《龍貓》

龍貓被搬上大螢幕了。幾乎宮崎駿的每部電影我都看過,龍貓更是看過了無數遍。這一次我毫不猶豫地買了票,和家人一起走進電影院。

電影開始,一家人因為某種變故搬到了鄉下,面對破破爛爛的木屋,黑暗,小精靈出沒,孩子不免害怕:有奇怪的東西。爸爸雖然表面毫不在意,一邊還在搬著傢俱,但他並沒有忽略孩子的感受,說了一句:那太棒了,爸爸從小就夢想住在鬼屋裡。

這句簡單的話,從一個父親嘴中說出來,意義非凡。第一,他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跟孩子講“世界上沒有鬼怪”,或者是“鬼不會傷害人”之類的。幾乎我接觸到的所有個案,都在痛訴著家庭教育之傷,空洞的說教惡化親子關係,導致孩子自我意識更強烈,更加叛逆。

第二,爸爸積極回應了,而且是用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來回應:我小時候就夢想住鬼屋呢。孩兒看待世界的方式來自哪裡?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其中家庭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孩子從父母那裡學習對待世界的方式。住鬼屋既然是爸爸的夢想,那鬼怪自然就沒有什麼可以害怕的了。因此姐妹倆也歡喜雀躍地繼續探索未知的黑暗的屋子。爸爸的這句話,比起“世上沒有鬼,沒什麼可怕的”之類的教導,在激起探索世界的勇氣方面,是不是更高明呢?這就是身教言傳的力量。

從心理學視角看《龍貓》

第二個情節,小梅醒來後,激動地向爸爸和姐姐描述大龍貓的樣子,但他們沒有親眼見到,哈哈大笑,小梅生氣了。爸爸如何應付呢?

他敏銳地捕捉到情緒變化,對她說,你沒有騙我們,你看到了森林的主人。爸爸真的相信小梅的話嗎?不見得。但是她給了小梅一個臺階下,他相信孩子自己對於世界的理解,可能不是龍貓那樣一個東西,也有可能是其他從孩子視角能看到的,聽到的,理解到的,而這些大人未必能理解到的。

家庭教育是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前提下進行的。作為父母,必須承認孩子立場與角度和大人是不同的。

從心理學視角看《龍貓》

第三個細節,是爸爸溫暖爽朗的哈哈大笑,傳遞出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們觀影片,爸爸留給我們深刻印象的,幾乎都是笑聲。面對森林中奇怪叫聲,感到害怕而哈哈大笑,和女兒賽跑時的俏皮,到醫院看望媽媽交談時。平和的語氣,溫暖的笑,幾乎從沒有生過氣。

這樣的笑聲,傳遞出的態度,在稱呼為“家”的時空裡,釀醞了一種樂觀,積極,勇敢和富有彈性的氛圍。孩子從小在這樣的氛圍裡成長,自然吸收的養分也是這些。有的心理學家稱這些養分為“心理營養”。小月在小梅走失後,表現出應對挫折時的勇敢與智慧,與父親言傳身教不無關係。

在我眼裡,有面對困難時的氣度,懂溝通,不發脾氣,就是完美父親該有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