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无法进行时,管住嘴|“与青春期娃过招”系列(一)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倾听,愿每一位父母都被支持!


儿子上初中半年来,我在持续地观察这个阶段孩子的表现,以及不断调整我和他之间相处的方式,中间也发生了很多插曲,于是有了这个系列,算是一个反思吧。没有计划写多少篇,青春期啊,来日方长,以后也许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能写多少算多少。没有那些艰涩的理论,就是大白话。

首先还是那句话,联结是养育的基础。不基于联结的亲子互动,再多的理论理念,再多的技巧方法,都是扯淡。

这次我想说的一个深刻的认识就是:我不再是孩子心目中无所不能的超人了,需要时管住嘴别说话。

马克·吐温说:“在我14岁的时候,我觉得父亲什么都不知道,我简直无法忍受与这个老年人为伍。然而当我21岁时,我吃惊地发现这个老人在7年里长进了很多。”

青春期的娃就是这么奇妙,用这种方式来宣告他准备脱离父母,步入成人世界了。

现在我正处于这个“什么都不知道的老人”阶段,不过让我感到安慰的是,还不完全是一无所知。

在儿子眼中,我是一个矛盾体,有时什么都不知道,有时还能提供些帮助。其实,这也正是他内心矛盾的地方。

他好奇探索的领域越来越多,喜欢寻求新事物,想要彰显独立;但同时,又需要我的帮助去解答一些疑问。

所以,现在我经常听到的互相矛盾的两句话就是“咦~~~你什么都不懂。”和“妈妈,什么是XXX?XXX是怎么回事?”

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沟通都很顺畅,也经常插科打诨开玩笑,但也总有一些时刻让我觉得和青春期的娃对话“太难了”:

如果他提起一个话题,恰恰是你没了解过的,在探讨之前,你可能会收获一句“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虽然是开玩笑,也让人一口老血堵在胸口;


也可能两人就某一个话题聊得正嗨,你口吐莲花的时候,他冷不丁来一句“好了,我们就聊到这,不说了。”到嘴边的话憋在那,上不来下不去;


还有的时候,你那么迫切地想和他聊聊,人家直接高冷地来一句“我现在不想聊”,你也只能无语凝噎了。

虽然之前做好了100%的准备,知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己可能要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但是真正遇到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挠墙。

怎么办呢?很简单,不能要求孩子怎么样,想要让自己过得舒坦,只能要求自己怎么样。能改变的唯有自己。

首先,孩子主体性不断发展,开始为独立做准备了,我们该高兴。虽然有时表现的还像一个小孩子,但他们在不断尝试新事物,有不同于成人的思考、看法,在进三步退一步中慢慢成长。

其次,避免自己陷入“受害者”角色中。

通常我们在孩子面前当权威当惯了,一旦孩子拒绝自己,我们就开始在脑子里上演各种年度幻想大戏: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怎么不听我的;

我是你妈(老子),竟然敢这样跟我说话;

你跟我顶嘴,这么不尊重我;

我整天辛辛苦苦照顾你,你还这样对我……

然后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各种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全部翻出来,一场亲子大战不可避免。

可实际上,人家孩子压根儿没想那么多,只不过是成人想控制孩子罢了。

我在经历了最初的懵圈之后,幡然醒悟,多了几种选择:

1、多向孩子请教

被调侃“什么都不知道”没关系,我们可以学嘛。有时候孩子不愿和我们说话,那是因为那些话题人家无感,多向孩子请教请教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试试,也许你会收获一个“话唠”。


2、适可而止,及时闭嘴

当孩子发出结束对话的信号时,及时闭嘴,绝不唠叨,以后有的是机会继续聊,不在这一时一刻。

想想自己,想清静待会儿的时候,有人在你耳边不停叨咕叨咕,烦不烦?这时内心的OS大概率是这样的:“不听不听,王八念经。”除此之外毛用都没有。

3、让孩子说最后一句

平时难免有和孩子起争执的时候,不论何时,想结束“战争”的话,让孩子说最后一句话,让孩子赢。

孩子正是体验自己蓬勃力量的时候,不服输是常态,那就让他体验好了。和孩子争输赢,赢了孩子你也输了。

4、要吐槽,找朋友

有能支持自己的伙伴很重要,实在想吐槽的时候找他们吧。照顾好自己,心情舒畅,再看孩子的时候怎么看怎么爱。

这几个选择可能怎么看都觉得挺怂的,但其实是我们在与孩子“共舞”中尽可能找到同频的节奏,去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满足他们的需要。

到了这个阶段,也不过几年的时间,孩子就要离开父母身边,独立生活。我们慢慢地,把人生这趟车的方向盘还给孩子,他们未来是怎样的实在不是我们能预料和指导的。

我们隔着一道帘子陪着他们走一段,他们需要独处时,我们不打扰,他们需要帮助时,我们就在身边。

我们少说多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也记得多向孩子学习。

最后还是那句话,一切以亲子间紧密的联结为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