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最近,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日囂塵上。家長們覺得氣憤,怎麼能把孩子的過錯都推到我們頭上呢?我們辛辛苦苦教養孩子難道還有錯了?然而這背後的相關研究可是原生家庭的有力“證據”。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通過對上百個家庭的孩子進行調研,發現那些長大後消極自卑的孩子,他們的家庭教育環境有著驚人的相似點,孩子們長大後的悲劇往往是從小不合理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如果家長們不能及時發現對孩子教育的缺失,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無異於是毀了孩子的一生。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斯坦福大學教授總結的4種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的家庭教育,各位家長趕緊來看看有沒有“中招”的。如果你的家庭中存在這樣的現象,一定要趕緊改掉,千萬不要因為疏忽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一、易造成孩子自卑的家庭

1、喜歡數落孩子

很多家長樂於攀比,回到家就喜歡數落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鄰居家孩子比你強多了。”“學習這麼差,還好意思玩!”這是很多家長都喜歡的口頭禪,殊不知,我們一句句看似漫不經心的數落卻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從而不自信,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如別人。

2、過度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但凡事過猶不及,很多家長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或者不給孩子零花錢,不給孩子買東西等等。殊不知,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心中產生“自卑”的心態,覺得自己很窮,不敢和同學們一起出去玩、聊天,因為父母灌輸的“貧窮思想”,不自覺在心中產生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影響正常的社交關係。

3、使用暴力的家庭

很多父母不會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行為,比如: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或者大打出手。這樣伴隨著家庭暴力的場景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創傷,或者讓孩子的脾氣變得暴躁,因為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會讓他產生一個錯誤的認識:暴力能解決一切問題。

4、父母都很強勢

有些家庭的父母性格非常強勢,這也體現在對孩子平時的一言一行上,不準孩子做這,不準孩子做那,如果孩子一旦做錯了,就會招來非常嚴厲的懲罰,從不與孩子溝通,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教育之下也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對於孩子而言,真正的教育是來自父母長足的陪伴,每一個孩子都希望父母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而很多父母都忽略了這一點,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迫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如果家長們肯細心和他們多溝通,就會發現不少讓你感動的事,糟糕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大人複雜的內心。

二、自信的孩子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1、父母肯花時間陪伴

沒有自己父母的陪伴,而是被身邊親人帶大的孩子,對於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難以彌補的遺憾。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的陪伴,不到萬不得已,是錯過不得的。林鄭月娥--香港首位女特首,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一個政治女強人。誰能說她的工作不忙?可是她同樣是一位優秀的母親,她的兩個兒子雙雙考入了劍橋大學。她曾在在專訪中說過:“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請一個工人,煮飯什麼事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照顧他們的。”在她心中事業固然重要,可是對於孩子的陪伴也是容不得半分的疏忽,當孩子考到英國時,她便向上頭申請調到倫敦工作,一家人都在倫敦生活,更好地照顧到孩子。擁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都是強大且優秀的!

2、家庭氛圍和諧

有句俗話說:家庭和諧,再窮都能發家!家庭是土壤,而家庭氛圍便是空氣和水,它雖無形,卻對孩子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家庭氛圍緊張,而導致性格缺陷的孩子,比比皆是。有人因為父母關係不和諧,從小就很焦慮,做事小心翼翼,也非常自卑,長大後更是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情感關係。有人因為父母總是吵架,在家待得很壓抑,總是一有時間寧願出去上網打遊戲,等到考大學,志願填到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城市,能不回家儘量不回家!家庭氛圍不和諧,孩子會極度沒有安全感,變得內向自卑絲毫不讓人意外,而和諧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總是陽光開朗,也樂於溝通。

3、懂得尊重孩子

周國平說過: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尊重,意味著將孩子當作一個個體,不要居高臨下地去批評孩子,否定孩子。我們也可以聽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爸爸去哪兒》第二季中的黃磊女兒多多,大家都不陌生。8歲的多多在節目中全程都是大姐姐的角色,照顧著弟弟妹妹們,收到了許多家長的好評。而如今不滿12歲的多多,不僅乖巧懂事,還多才多藝,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還為法國動畫電影《小王子》中“小女孩”一角配音,真的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了。雖說明星自帶光環,可黃磊背後的付出,又有多少人能夠體會。黃磊的教育理念中,尊重排第一位。在節目中,黃磊大多數把多多的事情交給她自己解決,而不是把她當作一個小孩,這是給予孩子的最大的尊重。正是因為這份尊重,多多才能成為節目裡最有責任心,最自信的孩子!自信的孩子,將來社會能帶給他的更多,他將能獲得更多的機會,而他們的自信,在童年已經決定了八分,還沒達到以上幾點的家庭,何不為了孩子再努力拼一把呢?原生家庭的狀況往往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等等多種因素而高低不齊,但是我們也不乏出身貧苦家庭的孩子能夠在良好家庭氛圍和自身努力下,突破社會界限的堡壘,達到人生的成功。也有因為傲才恃物而沒落的例子。原生家庭的作用的確不可小覷,但也不可過分誇大,當作為被動的接受者,也應該在有能力為自己做出選擇的時候,承擔起為人生負責的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