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態化”下,旅遊怎麼弄?

中國的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好成績,現已進入到控制住疫情的常態化階段,中央應對疫情領導小組和國務院疫情聯防聯控機制4月上旬印發了進一步做好復工復產指南與重點疫情防控的通知(國發明電〔2020〕13號和印發指南的通知)。目前從全國的旅遊業形勢看,景區、餐飲、住宿等業態陸續開放,整個行業在陸續恢復,但遠未及全面復產復業。國發明電的這個通知要求,“全國性文體活動及跨省跨境旅遊等暫不恢復”,讓期盼“五一”旅遊可望反彈一下的業界人士,又必須迴歸冷靜與理性的鐵硬現實之中。

疫情“常態化”下,旅遊怎麼弄?

從一月下旬疫情風起之時,業界人士就在思考和研討,預測疫期長短、影響大小,謀劃疫後如何儘快復甦,有的甚至覺得“復甦”和“恢復”有些消極,主張代之以“提振”或“振興”。如今,3個月快過去了,國內疫情尚未完全消弭,國外疫情又烽煙四起,看來“後疫期”仍在“病樹前頭”,眼前必須面對疫情防控的“常態化”。這也意味著:其一,疫情不會立即收尾和結束,“終點”一時半會兒看不到;其二,常態化,可能就是疫情難以滅絕的狀態,就像是人體攜帶了癌細胞,今後有可能是終生伴隨;其三,在這種新的形勢下,旅遊業該怎麼搞呢,有哪些空間可以拓展或構築呢?

下面,先談一下對疫情常態化的認識:

常態化是疫情發展的新階段。

對此,每日疫情形勢通報會所發佈的數據,最直觀地說明了它的特徵:在一段時間內,既有的確診病例越來越少,新增的確診者和疑似者也很少,有所增加的是入境的確診病例。這種既有病例尚未“清倉”、還有少數偶發病例的狀況,或許還要持續若干時間,就應是“常態化”的表現。鍾南山院士4月10日在與韓國同行交流時判斷,“未來一段時間,肯定陸續還有外來輸入病例,特別是大城市,要想完全清零是不現實的,除非跟世界完全隔絕”,只要採取嚴格監控、追蹤,一旦發現就隔離,同時對他接觸的人進行嚴密觀察,“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傳染幾個人,也不會造成暴發態勢”(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

疫情“常態化”下,旅遊怎麼弄?

鍾南山院士4月10日在與韓國同行交流

他的上述觀點,應該是防疫專家對“常態化”的專業解讀。中央防控疫情領導小組印發的明發電報,要求當前把“常態化防控與應急處置相結合”,也應同樣的一個意思。明電要求,保留髮熱門診和預檢、分診等制度,規範疫情應急處置流程,發現員工出現發熱、呼吸道症狀,立即安排到定點醫院就醫,一旦發生疫情立即啟動實施應對預案並實行精準管控。因此,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可以理解為疫情是可防可控了,這對參與防疫的各方面和人民群眾來說是重要的。

常態化是生產生活恢復的新階段。

就復工復產的問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已發多個文件,早在2月下旬就下發過通知,之後多次開會予以強調,4月上旬又印發兩個文件。比較核心的關鍵詞是進一步推動復工復產,要求全國低風險地區的企事業單位“全面復工復產,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高風險、中風險地區要“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既是基於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理性決策,也是針對當前的復工復產還做得很不夠。

疫情“常態化”下,旅遊怎麼弄?

目前雖然重點項目和工程恢復較快,但由於各地防疫把控和產業鏈條不配套,不少企業復工但未能很快復產,中小企業和一般項目未能較快恢復,尤其是佔GDP大頭的服務業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環節,還有不少阻礙和限制,很多小區至今不準快遞人員和外來車輛進入。疫情防控固然很重要,中央要求打一場“殲滅戰”,但在疫情總體上可防可控的“常態化”下,儘快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就顯得非常重要和緊迫,這也是更長遠和更根本之舉。

常態化是防控認識提升的新階段。

全國各地的防疫認識水平高,思想上高度重視,是取得疫情防控顯著成效的重要原因。但是在疫情常態化的新階段,各級幹部的思想認識也要與時俱進,不能認識“上去了”下不來,仍舊堅持“寧可……,不可……”的觀念,一直緊繃嚴防死守的那根弦。近期國務院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兩個通知,強調各地要“動態調整和公佈”疫情防控風險名單,對來自低風險地區的人員“不得再設置障礙,不得再實施上崗前隔離”,要求堅決糾正防控措施“一刀切”、防控要求“層層加碼”,這也反映了有些地方的認識和做法還很不到位。

我的一位朋友3月中旬從北京去山東、又從山東回北京,在出具健康碼的情況下,還是分別被居家強制隔離14天,當他質詢為何不執行國務院規定精神時,兩地監管人員都底氣十足地回答,未接到主管領導的指示。他們這樣子的做派,往好了說是堅決防控疫情,但是否也涉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否也多開銷了財政經費,影響了生產生活秩序的正常恢復。目前,疫情防控既已常態化,就到了既要繼續防控疫情、又要加緊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的關鍵檔口,如果仍有一些省市縣對中央和國務院精神充耳不聞、自行其是,誰還能差旅,誰還能上班?哪還有工作效率之可言,哪還有一個國家的形象?恢復全國的生產生活秩序豈不要等到猴年馬月!

常態化是防控手段創新的新階段。

疫情既已常態化了,防控的思路、方案和措施也應更新,這是自然之理、人之常情。如果還是延續原有的措施和手段,固然監管者最省事、也最不容易出問題,但那不是對應疫情的“常態化”,就如同一個病人的病情已明顯變化,醫生卻繼續讓他服用老藥方子,既浪費了國家和地方的“公帑”,也影響了生產和生活秩序的恢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上級指示和人民群眾極不負責任的“懶政”和“不作為”。

疫情“常態化”下,旅遊怎麼弄?

北京動物園門口巡查人員檢查口罩佩戴(圖片來源:北京動物園內宣平臺)


例如,一些城市公園至今還在喇叭裡廣播,逛公園的人必須佩戴口罩,這顯然是疫情防控最緊張時期的錄音,現在室外還有必要做這樣要求嗎?再如,有的小區大門口赫然寫著“居民有境外親戚者,須向居委會報告”,這就等於要人家主動報告“海外關係”,都已是什麼年代了,還管得這麼寬。至於真的從境外回來的人,也不一定都是住到居民家裡,按要求檢測和報備就是了,為何籠統地提這類要求。我看到深圳電視臺的報道,對於開車入境的港澳來的駕駛員,只需要提供健康碼和進行核酸現場檢測就予放行;為何另一些城市就對差旅回家的人員一律要隔離14天呢,難道就沒有更便捷的防控手段?在疫情已常態化之下,仍舊延續過去的防控措施,以不變去應萬變,實際上就是以“土政策”來抗衡國家的明令要求。

以上這些,貌似與旅遊放開關係不大,其實都關乎放開與恢復的基礎,正是這些與國家精神不相符合的土而吧唧的“山寨做法”,才既限制了外地人流動,也抑制了本地產業復甦,實際上是損人不利己的兩敗行為。

疫情常態下的旅遊怎麼弄?我認為,這不僅只是新冠疫情下的問題,也是未來面對所有的公共衛生安全的問題。我認同有的專家意見,防疫與生產生活秩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博弈,絕對撲滅疫情以後再去恢復生產生活,那是一廂情願的理論和情感之舉,現實不現實是一個方面,所要付出的代價肯定是高昂而驚人的,因此,理智的做法是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點。

從目前的新聞報道看,歐洲一些國家隨著控制疫情見到一些成效,就在考慮復工復產和適度恢復生活秩序,中國多數專家認為這有些操之過急,我倒認為是值得加以探討的。

疫情“常態化”下,旅遊怎麼弄?

鼓浪嶼各園出入園人員管理措施(圖片來源:廈門鼓浪嶼文化旅遊發展中心)


中國防控疫情的做法是成功的,但在摸索恢復生產生活的節奏上,全世界未必只有一種答案和節奏,最好的情況是能夠殊途同歸,都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因為各國疫情不同、國情不同、民眾習慣不同,期望多一些的國家找準這個契合點,包括對旅遊業的恢復與重振,同樣也是了不起的探索和貢獻。

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形勢下,要不要出去旅遊,要不要組織旅遊,回答應是肯定的,只是要有一些限制性的條件,主管部門應該對應常態化下國家總的指導思想,有一套照著葫蘆畫瓢的應對方案,總體上怎麼要求,怎麼有效防控,怎麼組織旅遊,出現情況怎麼應急,責任主體怎麼明確,等等。

較明顯的有三:一是對出遊者的要求,如健康卡、近期去向、必要的檢測;二是旅遊防護的要求,乘車、就餐、遊覽等都不要密集和擁擠,規定何種情況要通過預約、實行限流、應急分流,必要的場合應帶口罩;三是應對可疑症狀的要求,一旦出現發熱咳嗽的,抓緊送往專科門診,並按照防控預案做好處置。

對常態化時期的旅遊活動與組織事宜,下列方面值得注意:

1、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這是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在國發明電〔2020〕13號關於積極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的指導意見中所強調的。在疫情常態化情況下,如何既把疫情防控好,又全面恢復生產生活,只有強化主動作為、責任擔當,切實幫助基層解決困難、減輕負擔,這就需要健全激勵機制和包容與糾錯機制。

2、儘量避免以地域設限。對外出旅行者,無論是自助遊,還是參團遊,都應切實以所屬地域的疫情防控風險程度來判斷,包括其近期的活動地域,而不要以所屬地域設限,那既會造成對外地人的歧視,也是不相信外地的防控手段,相互設防一旦呈擴大化,受影響的是整個國家和全民。

3、區別對待聚集性活動。人群聚集會增加疫情防控的風險,但也要區別人群聚集的場所,不可一概而論。例如,室內與室外之別,以及什麼特點的聚集。如室內劇院與旅遊實景演出就有很大不同,後者是在室外空闊的空間,防疫風險就不會多高;再如,室外民俗集會與室內宗教活動之別,如版納傣族的潑水節、大理白族的“三月街”、藏族的雪頓街,它們與室內的宗教朝覲、祭拜活動不同,雖然聚集的人也較多,但不是在密閉的空間。

4、不以業態或活動特徵劃線。如會展活動,就包括會議、展覽、節慶、比賽、文化活動等,不僅涉及業態多,情況也比較複雜,有些是屬於聚集性、封閉性的,也有一些是諸多活動的組合,有會議發佈、戶外考察、小型研討,還有一些是戶外為主的,如一些節慶活動、採風踩線、自駕遊等。

5、境內外旅遊不宜一個尺度。主要是目前境內外的疫情防控程度差距較大,未來幾個月國外的防控也未必大都改善,把國內與國際旅遊應適度分開。先是實現疫情低風險區域的普遍旅遊,再是無限制的全國性旅遊,之後是認真監管好國際旅遊。尤其是在國際疫情形勢趨緩之後,一些國家可能會放寬入境限制,非團隊組織的出國遊將逐步增多,這些人員旅遊之後的回國,將是疫情防控工作量的新增長點。

前不久,世界旅遊組織發佈預測,今年全球旅遊將下降20-30%,尤以亞太地區受影響最甚。中國旅遊業非但不能獨善其身,還可能會深受其殃。面對這場疫情帶給人類的全方位影響,我越來越感同身受比爾·蓋茨先生所說的話,在如此嚴格的隔離下,人們經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挑戰,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工作停滯了,生活變得與往日截然不同,還做出了許多的改變。(4月9日央視第13套《新聞1+1》)

在這樣的背景下,談論產業的復甦和發展固然必要,但似乎並不是最重要,它比起讓深受疫情影響的人們通過旅遊而放鬆身心和靈魂來,後者則顯得更加必須和重要。雖然這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但我更傾向於這一面,期盼更多的人參與旅遊、愛好旅遊!

作者簡介:高舜禮 新旅界特約評論員、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綜合協調司前副司長,中國旅遊報社前總編輯、社長、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