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和同事談工作上的事不想嘮家常,但不和她們嘮家常,她們就覺得你話少不合群,該怎麼辦?

捂愛的人


某次下班的地鐵上,我低頭看著手機裡面的文章,前方2米處突然傳來一陣陣爽朗笑聲,抬頭望去是3位交流暢快的中年女士,從她們拿的手提袋logo,才知道她們是來自同一個學校的老師,剛參加完一場外部的培訓會議,這3個人中,有一位非常暢聊,有一位適當的暢聊,還有一位更多是在傾聽,偶爾回答一句“對哦””就是這樣哦",更多的時候都是甜笑著傾聽旁邊兩位同事在說。



這個小小的場景很真實,讓我突然醒悟,群體相處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你能說那位甜笑著的老師一定比其他兩位老師不擅長講話嗎,不是!如果大家都在說各自的,那麼這個相聚容易散,因為群體一起總有一些人是像主持人一樣引領全場,製造話題參與度,這樣氣氛才會被帶起來,也有一些人像那位帶著甜甜微笑的老師更多以一個旁聽者身份出現,這是一種互補,也是一種情誼的昇華, 所以話少不要糾結,適當的融入團隊中,哪怕是負荷的幾句誇張能帶動一下團隊氛圍不是更好嗎?


有溫度的小鎮青年


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既然不想和同事嘮家常,就必然會被同事認為“話少不合群”,這本身就算做是一種等價交換,根本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可以解決,除非你的職位高過她們。

職場同事與生活朋友是不同的,生活上的朋友,存在的意義是能互相傾訴衷腸,偶爾互相為工作上的瑣事排憂解難,彼此間的關係涉及到利益的地方較少;而職場上的同事卻正好相反,大家保持和諧關係的原因是同在一個屋簷下,看不慣、不順心的事也只能包容或容忍,因為都是為了工作和薪資,我們才會成為比陌生人更近一步,比朋友又陌生一點的同事關係。

但生活朋友跟職場同事又不是獨立存在的,也是存在相互交集的,很多生活上的朋友成為了同事,而也有很多職場上的同事發展成了生活上的朋友。所以,在日常工作過程中,難免會在工作之餘聊起家常,同時也難免在日常生活中與朋友談起公事。但每個人的為人處事的方式又是不同的,我們也不能做到讓每個人滿意。

但人又分好多種,有些人知道自己有缺點,然後加以改正,來適應新的環境;而有些人知道這個環境不適合我,但基於現實的殘酷,而不得不促使自己適應這一切,哪怕他很討厭這一切;而最後一種人就是我行我素,我知道我有缺點,但我就是不改,有招想去,沒招死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自己只想和同事談公事,不想嘮家常,那麼就不和同事嘮就好了, 同事給自己打上”話少、不合群”的標籤那是他們的事,自己既然選擇不和同事溝通工作之外的事情,那麼因此而產生的其他方面的影響也只能自己承受。

如果想要消除這種影響,那麼就“近朱、近墨”,在不違背原則、底線、法律的基礎上,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的更長久。

但這種情況不是不能克服,只要自己成長到無以倫比的程度時,那麼就不需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了。這裡借用張雪峰老師的一句話:“有錢了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有錢了之後,可以讓自己在遇到不喜歡做的事情時,有資格拒絕”,而眼下的你恐怕是沒這個資格的,至於該怎麼做,我想你心裡從始至終都是明白的。


職場找老王


這個問題其實是關於職場中應該如何與同事相處。

第一,和諧融洽的職場人際關係,無論對於我們開展工作,還是在職場中立足都很重要,所以,需要和同事相處好,保持好關係。

第二,關於在一起討論的話題,這個沒有絕對的禁忌,我們時常需要根據環境來調整自己。

舉個栗子,愛麗絲大學時在一家大型銀行實習過一個月,每天中午大家在食堂一起吃飯,吃完飯就在大會議室一起休息閒聊。當時,我特別不能適應,覺得一群中年女性在一起就是些雞毛蒜皮瑣事真無聊。

後來,慢慢的,我發現這群人特別有人情味,比如有同事買了新房子,其他人就會張羅著送些禮品表示恭喜,大家還會一起吃飯慶祝,其實這些都是團隊文化的一種。

如果,你不融入,每天都是一副“撲克臉”,凡事公事公辦,大家肯定也不想和你交心。在你遇到困難時,其他人自然也很難對你表示關心。

人心換人心,適當的拉近距離還是需要的。

當然,如果你一直都很抗拒,只聊工作,不聊其他,也沒有問題,那你就要接受,別人也對你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這些都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第三,工作中大家除了是合作伙伴關係,其實相處久了,也會有家人一般的感覺,真誠待人也會讓你收穫意向不到的結果。

《慶餘年》裡範閒的人緣一直都很好,無論去到哪裡都有很多人幫助。原因在於,他很明白,和重要的人搞好關係的重要性,比如,對於他的保鏢滕子京,他們雖然是工作上下級關係,但是他很關心滕子京的家人,瞭解他的妻子孩子的處境,也會設法幫他查清楚當時設計陷害他的人。正是他這一系列以誠相待的做法,深深的打動滕子京,在他明知道很危險的情況下,也毅然決然陪他,最後犧牲了自己保全了範閒。

在職場中雖然不像電視劇裡的劇情那麼煽情,但是,如果你平時以誠待人,不高傲,不矯情,待人和善,處處能幫助他人,你也會在關鍵時刻獲得他人的幫助。

凡事都有兩面性,你願意多看到哪一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