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球大蕭條的對策與禁忌

最終決定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的基石是民間投資,政府投資最多可以作為一種政策性投資調整。


2020全球大蕭條的對策與禁忌

文 | 郝一生


隨著新冠病毒在世界各國的肆虐,2020全球大蕭條或不可避免,如何認識這次大蕭條的特性,對選擇有效對策至關重要。

此次大蕭條可以與1929年大蕭條和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並列,成為全球第三次規模最大的經濟危機。此次大蕭條並沒有改變經濟危機的本質:經濟危機源於民間消費恐慌性的突然大面積減少造成的惡性循環。

此前的所有經濟危機,幾乎都是金融危機造成的社會恐慌帶來的消費需求下降引發的惡性循環所致。

1929大蕭條的導火索是美國股市的大崩盤,沒有融斷和跌停板的美國股市一落千丈,美國通用公司的股票從368美元跌到6美元。由於當時美國民眾近一半的房地產被抵押出去後投入了股市,因此次後一年內美國有進1000多人因股市崩盤輸光了全部家當跳樓自殺。此後全球經濟便陷入了:消費銳減、倒閉失業、消費再減惡性循環的大蕭條黑洞。

全球金融風暴之後的2009年,在全球民間消費銳減之後,全球GDP縮水約5萬億美元,相當於2008年全球GDP 62.98萬億美元的7.9%,其特點是"美國打噴嚏全球感冒":美國以外的收入減少和負面衝擊要大於美國自身。除了恐慌造成的消費減少,更嚴重的是全球投資也隨之趨緩。

最終決定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的基石是民間投資,政府投資最多可以作為一種政策性投資調整。

瘟疫導致的消費突然大面積縮減部分帶有被迫性,民眾許多最初是無法消費,之後轉為幾個月的收入下降導致的恐慌性消費需求萎縮。

此次疫情過後消費的恢復和反彈要比前兩次大蕭條強勁,這是因為全球民間財富要比前兩次豐潤,但疫情期間收入的減少,以及疫情對今後一段時間收入的影響,決定著消費即便反彈,短期內也不可能馬上回到疫情之前。

戰後70年來各國奉行"凱恩斯主義"的後遺症,使幾乎所有國家政府在對抗經濟危機時的財政手段捉襟見肘(凱恩斯主義使對抗經濟週期時期各國政府的政府投資在危機過後不能收回、財政赤字長期化、巨大化,以致政府沒錢再投資)。

不論"羅斯福新政"還是"2009中國4萬億政府投資",都是有效的政府危機對策毋庸置疑。但是,政府財政投資的本質應當是"政府週期對策蓄水池",也就是說:危機來臨政府從蓄水池中取水滅火;危機過後政府出賣投資項目的所有權和資產,收回投資放回蓄水池(如美國政府在股價回升後賣出CITI BANK的股權)。

凱恩斯的最大功績是:指出可以通過政府投資對抗經濟危機;然而,凱恩斯主義最大的危害也在於,各國政府不論是否面臨危機,都在不停地走政府投資的單行路,危機過後沒有收回投資。於是,政府財政赤字就像雪球下山越滾越龐大(2019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9844億美元,債務餘額已經相當於GDP的約100%,2020年僅利息支出就將達4600億美元;日本的政府中央負債更是佔到了GDP的200%;),於是,到下一次危機到來的時候,資金蓄水池的水已經被抽乾了,政府沒錢再通過投資對抗經濟危機;同時,既往政府投資項目因效率低下而不斷加速貶值;而且,在政府為了稀釋財政赤字而增發貨幣之後,整個國民財富和投資能量也會隨之貶值,民間投資反而會因此被拖累下行。

2020大蕭條會促進資本在各國之間的流動,帶動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調整,但卻不可能在根本上決定這些變化的總體趨勢,因為決定這些流動的最終動因是"國際間的利潤窪地"。例如從奧巴馬到特朗普時代,產業迴歸美國一直是美國政府的夙願,但在中國仍然處於利潤窪地時,這些願望只能望洋興嘆。因為當每個國家的政府都同時採取等量扶植政策時,這些政策會相互抵消。

危機時期促進國內消費的政策(如美國、日本的補貼政策),最多是一種救濟,它依然不可能像政府期盼的那樣等量增加民間消費,因為在收入預期不明朗時,這些補貼更多會轉為民眾的銀行存款。這一點,已經被20世紀90年代日本政府和臺灣地區發放消費券後消費沒有增加所證明,但日本和美國似乎並沒有從中汲取教訓。所以,刺激國內消費的對策總的說是勞民傷財、事與願違。內需增長的根本途徑是提高民眾的長期收入預期和安全感,而不是發放消費券。

今後數年全球經濟將進入緩慢衰退,走出衰退需要的時間要比2008年以後長,對2020大蕭條的任何過於樂觀的預期都可能是有害的。

加大政府投資只能作為短期策略,隨著危機緩解確保及時變賣政府的投資項目和資產——回籠政府反週期資源,消減政府財政赤字,儘早結束並摒棄盲目追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

建立政府"反週期資金池"並專款專用。好鋼用在刀刃上,在對扶植和獎勵民間投資方面出臺超強力度的扶植政策。

摒棄發放消費券之類的刺激內需政策,把錢用於產業重點扶植。例如,對此次疫情重災區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

不再對所有企業"無差別補貼(扶植)",同時,強調選擇被扶植企業的原則,由市場決定而不是人為決定,最大限度地規避貪腐成本。

不論股市如何波動,不再動用公共資源"救市"。股市漲落自有它自身的邏輯。

尊重基本經濟規律,在大浪淘沙中實現產業升級。危機中的"機",就是通過危機淘汰一批年邁體弱的企業,驅動朝陽產業和體魄強健企業的發展,脫胎換骨。

謹防危機期間加大政府投資後加劇"國進民退",防止國民經濟整體效率降低。

對因疫情造成的失業者,發放"短期失業特殊津貼",對受衝擊嚴重的同類企業中增加僱傭或維持僱傭的企業施行免稅等政策。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編輯:蘇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