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麼理解:孩子的問題就是家庭的問題?

心理諮詢師李俊奇


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給予他什麼,他就學會什麼。

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也就是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一生的。


如果你發現一個孩子總是拖拉、磨蹭,那他背後或許有一位常常嘮叨,催促的父親或者母親。

如果你發現一個孩子自理能力很差,那他背後或許有一位事事包辦的父親或者母親。

如果你發現一個孩子情緒化、那他背後或許有一位急躁的父親或者母親。


這些都是有規律的。

可以關注我的主頁,每天更新家庭教育知識。


久明教你管孩子


孩子的問題就是家庭的問題,這樣的說法有點太絕對!

但是可以說孩子的問題來源於家庭的問題!

從以下幾點來談談:

1、孩子生命的形成與父母親的身體健康有關,與孕期的情緒、營養、疾病有關,這些奠定了一個人的生理及心理基礎。

2、孩子生產的方式也會有些許影響,剖腹產缺少了產道的擠壓過程,有感統失調可能。

3、嬰幼兒時期是奠定人一生身心健康的關鍵時期。在此哺育過程中,媽媽的情緒、相對固定的環境和陪護人、能否及時滿足嬰兒以及與嬰兒的互動、疾病的預防等等,是孩子正常發育、健康依戀關係建立、安全感形成的重點。

4、後期孩子的撫養、培育、教育過程,和父母親的文化積澱、教養方式、樣板示範、家庭氛圍、職業類型、經濟狀況等密切相關。

5、孩子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家庭的影響,但也受所處環境和身邊人的影響。

總之,孩子問題的形成來自於多個方面,但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於父母親塑造的原生家庭!

希望來自於35年婦幼保健工作、10年心理健康工作經歷的婦產科醫生、二級心理諮詢師的簡略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心理諮詢師舒悅


最近偶然看了一個叫《超級育兒師》的節目。突然發現這個節目就是圍繞著這句話:孩子的問題就是家庭的問題。

每一個家庭都不是完美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經自己家念不好,別人家也未必能念好。有時候兩個家庭難唸的經,還有那麼一點類似。因為,都遇到了教育孩子的問題,而家長們又出現了同樣的問題。

節目裡反映出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孩子的教育,比如有一位13歲的女孩,幾乎已經與媽媽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一言不和就會動手,媽媽給孩子倒了一杯水,接著問了一句作業什麼時候寫,孩子順手就拿起水杯潑向媽媽。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孩子是怎麼教育的?對,怎麼教育的,這句話本身就是對父母的拷問。

孩子的媽媽沒有工作,一心撲在孩子的教育上,又因為自身文化水平較低,有自卑感,所以對孩子的要求又很高。給孩子造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再說爸爸,基本是個旁觀者,他能發現問題,但似乎不知道應該是站在妻子這邊,還是要多同情孩子。他有些束手無策,結果母女關係變得越來越惡劣。

還有一期,同樣是媽媽與孩子的關係極為緊張,這期是一個男孩,他幾乎不允許媽媽走進他的房間,甚至還在房間裡放了一根棒子專門來驅趕媽媽。而媽媽無論是吃飯還是其他時間,與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幾乎都是:你的學習……


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家長的心理:首先,我是為孩子好。這是一個無與倫比的理由,教育孩子的尚方寶劍。在這一條下,我做什麼都是對的。其次,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孩子對外界環境沒有認識,家長必須負起責任,從小提升孩子的競爭力,靠什麼?學習學習再學習。那學習能力靠什麼體現?成績成績,還是成績。再次,我是你媽,如果這世界上還有一個人的生活是我說得算,那就是你。這樣的心理大多數家長都有。面對孩子的權威感。這造成的結果是,家長極易變成“家庭中的暴君”,這與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並無關聯。這樣的威權下,孩子的反叛會更強烈。當孩子有了這樣的心理,他的一切舉動,他就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孩子會把反抗、叛逆當成最正常的反應。


那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其實只有一條:你不懂我。對,孩子面對家長時,心裡會無數次重複的,其實就是這樣的話。

這樣的不懂包含什麼呢?

我的情感世界你不懂

我的業餘愛好你不懂

我的行為習慣你看不慣

我的為人處事你不理解

……

一對比我們就發現了問題。

家長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學業。

而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只是一部分而已。

到這裡,矛盾就很明顯了。矛盾的點也凸顯了出來。



我們讓一個孩子做到換位思考是很難的。就像一個大人,明白所有的道理,卻仍無法按這樣的道理去行事。

那應該怎麼改變這樣的問題?從家庭來說,起碼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教育孩子不是生活的全部,孩子的未來不是家長的未來。徹底糾正“一切為了孩子”的觀念。

二、尊重孩子的一切選擇,包括認可的,不認可的。如果看不慣,想想自己小時候父母不讓我們穿喇叭褲聽流行歌曲時,我們是怎麼想的。還不行的話,把這句話當孩子面講出來: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是我不認可。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覺得你是一個有主見的家長,他也會尊重你。再說得直接點,你以後教育他時做的事,他不理解不認可,也會尊重你。

三、關注孩子的學習本身沒錯,但關注點要放在過程,方法,習慣,不要只是成績。對孩子的學習要做到對事不對人。就是哪學的不好,我們就突破它,要說:這道題怎麼做,這個知識點怎麼記。而不是說“你把這道題搞明白了”“你把這個知識點記住了”在學習上,不要太強調人,而是問題本身。現在很流行一句話叫“去中心化”,在孩子的學習上,我們要做到“去人格化”。

四、家長可以多幻想一些美好的未來,比如老了的時候,孩子和你一起看夕陽,帶著孩子和你吃年夜飯。而不是一想到孩子的未來,就是:孩子沒房子怎麼辦,孩子的婚姻不幸福怎麼辦?

現代版的杞人,別做。

中國有句老話,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挺有道理的。因為誰的人生也不會一帆風順,也難滿是苦難,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所以別跑極端,就是正確的教育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