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宦官的惡劣影響,歸根究底是君主的信賴,昏君無能禍國殃民

今日看點:唐朝宦官的惡劣影響,歸根究底是君主的信賴,昏君無能禍國殃民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古俠今史,今天給大家聊一聊有關宦官的惡劣影響。宦官影響國家政治而引至衰亡者,首推漢、唐、明三代,若就此三代皇朝作比較,則東漢與明代宦官之氣焰及對國家興亡之影響又不如唐。唐代宦官,尤其在安史亂後,氣焰之大與權力之根深蒂固,足以左右國家一切措施。唐之亡,亡於宦官,語雖過激,亦頗有根據。然而唐代宦官權勢之造成,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積多項因素之結果。客觀上,諸如財權、兵權等之為宦官所奪得,主觀上,由於帝皇之昏庸而對宦官之信任,遂使唐代宦官集團獲得空前絕後權勢,茲就各點逐一分析之。若論宦官取得權勢之原因,最主要者,莫如帝王之昏庸,或心理上對宦官之信賴,在理論上,專制政治下的君主,乃唯一授權者,換言之,未得帝王信賴,任何臣民均難獲得權勢。

唐朝宦官的惡劣影響,歸根究底是君主的信賴,昏君無能禍國殃民

唐朝宦官

唐初自玄武門事變以後,皇帝繼承之爭鬥不斷髮生。如高祖、睿宗、玄宗和順宗之四次內禪,給予李唐帝室警惕者甚多。故中唐以後之皇帝,對繼承者採不信任態度,乃可想見。皇帝既對朝臣有隔膜,對繼承者不敢信任,則唯有視宦官為心腹,加以宦者常與帝王接近,無隔膜,又可做帝皇耳目,在先天上,宦官本身亦無篡位之可能與條件,故就皇帝立場言,宦官對皇位之威脅遠較朝臣或皇位繼承人為小。

唐朝宦官的惡劣影響,歸根究底是君主的信賴,昏君無能禍國殃民

玄武門

且事實上,自東漢以至唐、明之宦官均曾有翼戴之功,如宦官高力士參與平定太平公主與韋后之禍,對玄宗嗣位有功;安史之亂時,宦官李輔國策劃馬嵬驛政變、擁太子(肅宗)即位靈武等,無怪帝皇信賴宦官之專且深。中唐以後,時因宦官之權勢過大,須欲誅除宦官,然其所欲誅者,不過少數首惡而易以其他宦官而已。昭宗惡宦官,在天覆以前,與宰相崔胤謀去宦官,唯在天覆三年正月,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以兵盡誅宦官後,昭宗反撰文以祭之。可證唐代皇帝對宦官始終並未失去信心。基此要因,唐代宦官能先後掌握財權、兵權、監軍、樞密之職任者,殆可想見。

唐朝宦官的惡劣影響,歸根究底是君主的信賴,昏君無能禍國殃民

高力士脫靴

有唐一代,中央庫藏之職責歸太府寺。太府寺內有左藏署、右藏署,為國家財貨儲藏之所。除太府寺外,唐尚置有少府監,其職掌為進奉宮室宗廟所需之錢物。在唐初以至玄宗以前,不論太府、少府,皆由外朝官所主理。但至玄宗時,迷於眼前太平享樂,乃接受臣下私人之貢奉,此種貢奉不入左藏而入宮內,於是宮內置瓊林、大盈二庫,以為皇帝之私藏,朝臣雖有反對者,均未見效,故自玄宗時,國家財政與皇室財賦逐漸分開。

唐朝宦官的惡劣影響,歸根究底是君主的信賴,昏君無能禍國殃民

玄宗與楊玉環

玄宗時之大盈庫是否由宦官掌管,由於史料缺乏,不可確知,但肅宗時則確知大盈庫為宦官所掌管。於是宦官取得皇室財政之控制權。肅宗時,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將左藏庫之金帛盡移於大盈庫,於是宦官又進而控制國家財政有二十年,至大曆十四年,由於宰相楊炎之請求,交出國家財政權,但皇室財政似仍由宦官主管。德宗還京以後,繼續接受臣下進奉,皆入大盈內庫,並不時向臣下宣索,進奉之金帛者極多。皇室財政最後之決定權雖在皇帝,而宦官乃主要負責管理者,常擅立主見,倘遇昏庸皇帝,宦官自然成為皇室財政之主宰者,甚或假借帝旨,干預國家財政,既掌握皇室財權,又可干涉國家財政,宦官之權勢焉得不大?

唐朝宦官的惡劣影響,歸根究底是君主的信賴,昏君無能禍國殃民

唐朝宦官

唐初兵權掌握於武將手中,宦官無法過問。雖有韋后殺中宗後,命宦官左監門大將軍薛崇簡帥兵五百人往筠州以備醮王重福,及玄宗時,命宦官楊思勳領兵征討蠻夷等,然均屬臨時性之差遣。安史亂髮,李輔國專掌禁兵,開宦官掌握兵權先例。經李輔國後,宦官程元振亦掌總禁兵,權震天下。代宗時,宦官魚朝恩控制神策軍。永泰元年,吐蕃入寇,魚朝恩以神策軍入屯禁中,自此以後,神策軍遂由地方軍變為天子之禁軍。魚朝恩死後,神策軍雖一度由非宦官出身之劉希暹、王駕鶴、白志貞相繼統領,但至德宗建中三年京師涇原兵變,皇帝倉促出奔,白志貞統領之神策軍並無至者,獨宦官竇文場等隨行。及德宗迴鑾後,盡罷統兵宿將,而以宦官代之。

唐朝宦官的惡劣影響,歸根究底是君主的信賴,昏君無能禍國殃民

德宗

貞元十二年六月,置左右神策軍中尉,以宦官擔任,於是中央兵權遂正式落入宦官集團之手。代宗以後,北衙禁軍中之神策軍,不僅壓倒南衙諸衛兵,且勢力發展至京師以外,而又有神策行營之設,亦統於宦官,受神策護軍中尉節制。貞元四年,武庫之器械由軍器使掌管,由宦官兼任,南衙諸衛軍無法與神策軍抗衡,原因在此,宦官既領神策軍,又兼治京城武器,中央兵權遂成為宦官權勢之基礎。唐代監軍制萌芽於御史監軍,御史監軍本隋代臨時性之遣派官職,至唐代則較早於高宗時之李嶠,以監察御史身份監嶺南軍。武則天時之蘇珦以監察御史身份監河西軍等。至玄宗開元初年,此制尚見存在,始有以宦官為監軍,而御史不復任監軍之職。

唐朝宦官的惡劣影響,歸根究底是君主的信賴,昏君無能禍國殃民

李治武則天

就大體而論,皇帝心理上,宦官較朝臣更為親近可靠,認為宦官代御史監軍更有效控制地方軍隊。且宦官遇事可直接上奏皇帝,監軍奏事不必經由節度使轉達。因此,監軍在方鎮地位與氣焰甚高,藩鎮對監軍亦多不敢開罪,其職權雖不固定,然所管之事甚多,諸如領兵,或遇戰事時,干預戰略,或直接承皇帝命令對軍中之賞罰,或在藩鎮更易之際,或藩鎮不能視事時,監軍可代藩鎮指揮軍事。由於監軍地位崇高,又得皇帝寵信,故藩鎮對監軍使多持畏懼態度。如德宗時,河東監軍王定遠專河東軍政,且欲殺河東節度使李說等。

憲宗時嚴綬為河東節度使,但軍政補署,一出於監軍李輔國,嚴綬奉命行事而已。劉闢之亂,劉貞亮為高崇文之監軍,竟擅殺節度使李康等,甚且對藩鎮幕僚或州刺史亦加干擾。如馬總任職鄭滑節度使姚南仲幕下,以其道直,為監軍所誣奏,貶泉州別駕;王正雅為汝州刺史,因不堪監軍之怙權而謝病免等,均見當時監軍權勢之大,對一般藩鎮,並不放在眼內,遂使宦官勢力不但擴展到地方去,且更為根深蒂固矣。

唐朝宦官的惡劣影響,歸根究底是君主的信賴,昏君無能禍國殃民

憲宗

唐代宗時,開始以宦官為樞密使,其職掌為受表奏,於內中進呈,若皇帝對臣下有所處分,則宣付中書門下施行,故論其工作,不過屬皇帝個人之文書收發而已。但由於有承受表奏之權力,便能察查表奏,進而干涉外朝大臣之行政。亦由於有宣佈詔令之權力,便能假傳聖旨,潛竊帝皇大權。元和中,中官梁守謙掌樞密,印權重當世。樞密使劉光琦亦干涉宰相議事,甚者以為任命宰相而樞密使不預知,被指責為墜敗舊風。故知其時樞密使通例皆能預知命相之事。會昌中,伐昭義劉縝,宰相李德裕與樞密使楊欽義、劉行深議,約敕監軍不得干預軍政一事,觀之,因監軍乃宦官之職任,令監軍勿干預軍政,須徵得樞密使同意不可,宰相不能單獨決定。可見其時樞密使權勢之大,而樞密使之地位無異不僅與左右軍中尉同為宦官領袖,且為當時最有權勢之人物。唯在僖、昭以前,樞密使雖擁有權勢,僅在幕後干預政治,至僖宗時,楊復恭為樞密使,更於堂狀後帖黃指揮軍政事,公開侵奪相權,宦官既能公開侵奪相權,權勢焉得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