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翰股份衝擊科創板IPO背後:營收連續下滑,過度依賴大客戶,浮現關聯交易疑雲

慧翰股份衝擊科創板IPO背後:營收連續下滑,過度依賴大客戶,浮現關聯交易疑雲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柳 陳鋒 上海報道

近日,來自福建的車聯網公司慧翰微電子股份正式披露招股書,已被科創板受理。

《華夏時報》記者發現,慧翰股份近年來營收呈現下降趨勢,且存在過度依賴大客戶、供應商單一等問題。

此外,慧翰股份與大客戶疑似存在關聯交易,公司大客戶上汽集團的銷售收入貢獻營收比例達 50%,而上汽集團卻是公司股東的股東。同時還有業內媒體指出,慧翰股份與重要前供應商存在訴訟,因專利使用費問題對簿公堂。

4月16日,針對相關事件,《華夏時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慧翰股份董秘處,公司工作人員表示,董秘處沒有電話,請等待董秘回話,但截至發稿未有回覆。

但在招股書中,慧翰股份表示,公司與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控制的企業展開合作,2014年以現金投資入股發行人,雙方合作良好,有利於業務的穩定開展,具有商業合理性。而對訴訟一事,則沒有提及。

營收下滑

據悉,慧翰股份成立於2008年,是一家致力於為物聯網、特別是車聯網設計和開發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無線通訊產品、嵌入式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福建省重點培養的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

2015 年4月,公司股票在新三板掛牌並公開轉讓,直到2017年8月,終止掛牌。據招股書顯示,慧翰股份擬發行1667萬股,募資5.31億元,用於投資5G車聯網T-BOX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2017年-2019年,慧翰股份營收分別為3.2億元、3億元、2.7億元,歸母淨利潤1686萬元、890萬元、2518萬元, 2018 年、2019 年營業收入分別下滑 7.33%、9.06%。

4月16日,高端製造行業分析師張雨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汽車行業具有較強的週期性特徵,車聯網設計和開發汽車行業的整體發展狀況以及景氣程度密切相關,2018年 -2019 年,我國乘用車產銷量連續兩年下滑,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的發展進程也會受到一定抑制。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8 年,我國乘用車產量與銷量分別為 2353 萬輛與 2371 萬輛, 較上年分別下降 5.15%與 4.08%。2019 年,我國乘用車累計產量與銷量分別完成 2136.02 萬輛和 2144.40 萬輛,同比分別下降 9.2%和 9.6%。

張雨認為,如果汽車行業不景氣的週期不能儘快結束,對一眾車聯網相關企業都會造成不小的衝擊。

營收下降的同時,公司的客戶集中度也較高。招股書顯示,公司對前五名客戶的銷售收入佔全年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76.48%、82.80%及 82.88%。其中對上汽集團的銷售收入佔全年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46.56%、50.26%、35.72%,客戶集中度較高。

公司也表示,雖然公司與主要客戶建立 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同時積極開發新客戶,拓展市場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 但如果公司主要客戶的經營狀況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或客戶訂單出現被公司其它競爭對手大比例獲取的情況,將對公司經營業績與盈利能力帶來重大不利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團也是公司股東的股東,上汽集團控制的上海上汽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於 2014 年以現金投資入股慧翰股份,持股10%,具體交易金額不明。

針對此方面的問題,慧翰股份在招股書中解釋,公司與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控制的企業展開合作,自 2012 年起為其提供車聯網產品。考慮到發行人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技術具有先進優勢、 產品具有競爭力的優秀企業,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制的上海上汽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於 2014 年與發行人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以現金投資入股發行人,進一步深化雙方合作。發行人與主要客戶合作良好,有利於業務的穩定開展,具有商業合理性。

此外,據媒體報道,2017年-2019年,慧翰股份向國脈科技、廈門泰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及福州理工學院租賃辦公樓,每年租金總額在110萬上下。其中,國脈科技實控人之一陳國鷹也是慧翰股份實控人,廈門泰訊為國脈科技全資子公司,陳國鷹本人也是福州理工學院董事長。

供應商單一

除了客戶集中度較高之外,慧翰股份的供應商也比較單一。

根據招股書數據來看,2017年-2019年, 慧翰股份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金額佔比分別為72.53%、75.01% 和72.74%。

慧翰股份表示,公司生產所需原材料中汽車級 SIM IC、MCP與 MCU為生產車聯網智能終端產品的必須部件,行業內僅有少數供應商能提供符合要求的產品,全球範圍內, 例如汽車級 SIM IC 僅有金雅拓、德國捷德等供應商,MCP 僅有三星、海力士、 鎂光等供應商,MCU 僅有恩智浦、英飛凌、德州儀器等供應商。

對此,公司採用平臺化、模塊化的方式進行開發,同時對核心元器件均擁有備選供應商名單與備選技術方案,降低了對單一供應商依賴的風險。

但是張雨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短期內某一種核心原材料不足,公司切換備選供應商需要一定時間,勢必會引起研發的斷檔,那個時候,將會影響公司的生產情況,所以儘量開發備用的供應商也是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重要前供應商因專利使用費問題還與公司對簿公堂。

據業內媒體報道,成都天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自 2016 年以來向慧翰股份供應LTE通訊模塊,2017年雙方交易金額達到近6500萬元,佔比24.04%。但慧翰股份以對方供應模塊未向高通公司申報繳納專利權使用費為由,扣押了近800萬元貨款。於是2018年,天軟通信將慧翰股份告上法庭,且在訴訟過程中申請了財產保全,導致截至2019年末, 慧翰股份貨幣資金1619.2萬元及其持有的福建慧翰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股權(對應註冊資本出資額480萬元)仍在凍結中。

《華夏時報》記者從天眼查信息獲悉,成都天軟通信與慧翰股份確實於2019年1月由於合同糾紛在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但並未有詳細內容,記者在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及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也沒有查詢到相關後續信息。

編輯:嚴暉 主編:陳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