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A股市场:是投资于未来,还是满足于当下?

大家对疫情的持续和数据的增长已经有些许麻木了,在某种程度下是短期之内的常态了。

病毒的爆发正在往俄罗斯、印度、日本进发,考验我们人类的就看最薄弱的地方能控制疫情控制的怎么样。而影响我们心理的或许是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感知巨变、或者是一些突发事件和言论,才会突然再次加剧病毒肆虐带来的恐慌。

疫情给我们的就业、经济都带来了无法避免的重创。中国第一季度的数据初步核算下,GDP同比下滑6.8%,第二产业因为停工的原因更是同比下滑9.6%,引起广泛的社会思考,乃至于全球化脆弱性下的逆全球化和产业链重构也是甚嚣尘上。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预测疫情这种黑天鹅,就像笔者在春节前的文章中根据非典经历去推断新冠的影响,抛开后见之明的偏差仍然无法想象国内结束后国际上疫情的爆发;海航变卖资产去杠杆、押宝航空主业,结果在不可知的疫情攻击下支离破碎闹出笑话。

疫情是全人类都不愿意看到、不愿意经历的灾难,但是疫情下的众生百态和行为偏差在资本市场当中集中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是值得我们琢磨和学习的。

所有人在当下都会出现两种心态,一种是短期之内的疫情恐慌,一种是长期对疫情会快速恢复的乐观,或者是长期经济会恢复的信心。

这就像做一个跨期选择,人的内心在做选择,短期的感官是强烈直接的,长期的判断在感觉上是递减的。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Pigou在1921年就写到过:

“我们的预测能力是有欠缺的,因此可以说,当看待未来的欢乐时,我们会认为它是递减的”。

同样的意思,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理查德泰勒也提到过:

“我们10年以后享受到的快乐,同我们今天能够享受的快乐相比,其对我们的吸引力极为微小”。

举个例子:

你马上吃一个冰淇淋的满足感是100分,如果是想到下一周才能吃到冰淇淋,那感觉只有90分,而如果是下个月才能吃到这个冰淇淋,那满足感会更加递减。

说明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和感觉是逐渐递减的。

内心中有两种感觉在做斗争和选择之时,当下的感觉是极其直接和强烈的,而对未来的预测和判断是递减的,因此就会在当下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不管不顾的满足当下这一刻的感受和判断。

这个现象在春节假期回来之后的第一天最为明显,同样在A股发生的事情,2月下旬开始在国际上重演,一模一样。总结为对疫情的不乐观的感觉强烈地超越了对未来恢复的信心。

“对未来的预测和感觉是逐渐递减的”

这种行为偏差是天生的,所有人都有,疫情行情给了我们很好的展现。

对投资的启示

那么我们要怎么利用这种行为偏差来帮助我们的投资呢?

  • 短期事件,带来买入优质公司的机会。

三聚氰胺事件之于伊利股份、塑化剂事件之于茅台,都是短期事件对投资者的影响超过了对公司长期向好的信心。此类事件往往可遇不可求,不过笔者认为疫情行情恰恰就是之于许多个股的“三聚氰胺”和“塑化剂”。

  • 好公司的确定性可能会被低估。

我们在研究公司的长期价值,特别是一些市场公认的好公司、好股票的时候,往往会思考是否是最乐观的人决定了股价,但是这很难解释那些始终被看好又每年收涨的股票。

A股就有许多此类股票,那些当时最乐观的人在十年后看来恰恰是最最少数的那些人。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多数人对所研究公司、或者行业的长期乐观认知也可能没有完全反应到股价当中,因为我们对未来长期的效用是极为微小的。

如果能找到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确定性的话,这也可以是市场对公司存在误区,因为股价可能只反应了很小的一部分。

有真正信仰的人,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就像张磊说的:“在中国做投资,不适合意志薄弱的人。”

当前的A股市场:是投资于未来,还是满足于当下?

在不同的选择下,有人身价倍涨,有人黯然离场,有人焦虑彷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