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求:免耕机种地必须成主流!

4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视频会议,调度掌握东北四省(区)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进展情况,就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作出部署安排,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今年是行动计划启动实施的开局之年,东北四省(区)要突出政府牵头抓总,将实施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政府的事”“生态的事”“战略的事”来推动,做到久久为功;要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总结优化技术模式和服务机制,增加保护性耕作机具有效供给;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用好相关资金,发挥政策集聚效应;要加强宣传引导,使保护性耕作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要严格监管督导,确保资金使用公开规范有效,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3月18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正式启动了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的推进行动。

国家要求:免耕机种地必须成主流!

这一行动计划覆盖东北四省区,要在2025年达到1.4亿亩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面积的70%。

相应的,在这一行动的六年(2020-2025年)推进过程中,各级财政的支持一定是少不了的。进行保护性耕作能获得多少补贴,谁能拿到这些补贴呢?

【行动目标】

将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玉米生产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兼顾大豆、小麦等作物生产。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经过持续努力,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农业主流耕作技术,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技术路线】

重点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少耕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各地可结合本地区土壤、水分、积温、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创新完善和推广适宜本地区的具体技术模式,不搞“一刀切”。在具体应用中,应尽量增加秸秆覆盖还田比例,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采取免耕少耕,减少土壤扰动,减轻风蚀水蚀,防止土壤退化;采用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械,确保播种质量。根据土壤情况,可进行必要的深松。

……

(以上内容为编者节选)

来源:农业农村部,骏景农业编辑内容,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