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这些年以老北京城为题材的电视剧还真多,

过年那会刚追完新世界,

最近又上了一部鬓边不是海棠红。

虽说剧里值得圈圈点点的地方有很多。

但就里面咱老北京城的吃食和那股烟火气,

还是能一下把人带回那个传奇年代。

今儿啊,咱就借着这部剧,来聊聊北京人的生活吧。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作为一个北京土著,

小时候就总听爷爷奶奶说他们那时候的北京城,

从横交错的胡同、走街串巷的各式小贩......

一切的一切都让人特别向往。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鬓边不是海棠红的故事

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

剧中商细蕊是一代梨园名伶,更是一位“吃主”,

开戏前,必吃一个大肘子。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北京人吃酱肘子,只认天福号,

这家创立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老字号,

现在逢立春、贴秋膘,照样门口排大队。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您别看它棕黑油亮的,

其实一滴酱油都没加。

您问我为什么?

这就是他家不外传的绝技秘方!

刚出锅的肘子肉既要软烂,

形状又不能散,不塌锅。

咬一口刚出锅冒着热气的肘子,入口即化。

可惜了,就是没几个人享受过这刚出锅的热肘子...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虽说咱吃不到这刚出锅的热肘子,

但却有另一种吃法,同样解馋。

用刚出锅的热烙饼卷上切成片的肘子肉,

咬一口,满嘴流油~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其实民国时期的京剧名家几乎没有不好吃的。

1936年,梅兰芳先生由上海回到北京,

在外甥朱斌仙家里曾说:

“离开北京好几年了,

总想吃芝麻烧饼夹酱肘子。”

朱斌仙一听,即刻打发人奔了西单天福号,

同时也安排家里人烙起了烧饼。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追剧的时候

只要这铜锅一冒热气,

我的哈喇子呀,真就不自觉地往外流...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铜锅涮肉,

北京的代表吃食之一,

更是把北京人爱吃、会吃、讲究吃,

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铜锅涮肉对器具和食材的选用非常讲究:

铜锅、清水、涮鲜羊,

吃的就是一个本味。

就连这切羊肉,都有讲,

右手持刀,左手拿布压着肉,

一片一片的切下来,每片厚度一致。

手切的新鲜羊肉,用筷子一提溜,变色后捞出~

再蘸上那如同灵魂一般麻酱小料,

一筷子肯定是不够的。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

这碗料要是差点意思,

那再好的肉吃下去味儿也不对!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至于怎么涮,必须是先涮肉,再涮菜。

涮完肉的汤,也应该是干净的,

好的清真屠宰的羊肉绝无腌臜物,

因为血早就放干净了。

有些人把涮肉后的那层白色物质叫血沫子,

其实不对,真正的浮子是沉在水下边,

如果浑浊了,您这正宗不正宗可就不好说了。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炸酱面、油饼、炸油鬼儿......

剧中出现的吃食,每一样都是那么的熟悉。

尤其是商细蕊转个戏园子

也要拿一根的冰糖葫芦,

真是勾起好多关于过去的回忆。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小时候,

只要胡同里一响起

“冰糖葫芦咯~”的吆喝声,

一准儿从院门里跑出一群孩子!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还有那给程二爷

赔不是送去的炸灌肠,

您说您吃不惯大蒜,

那别浪费,给我,我吃,

馋这口儿可有日子了!!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剧中也不乏吃西餐的镜头,

其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北平城里已经林立了很多西餐馆,

提两您肯定知道的,

东交民巷附近的六国饭店,

王府井附近的北京饭店,

能进出这些个地方的都是当时的“贵族”。

不像现在,人人都吃得起西餐。

(当然,死贵死贵的那种依然吃不起)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梁实秋先生曾在《北平的冬天》中,

这样写道:

“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

但是极大多数的人

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

棉裤、棉袄、棉袍、棉背心、

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

穿丝棉的是例外。”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您别看剧中程家二奶奶穿的颜色低调,

人家衣服上绣花,可大有来头,

用的是燕京八绝之一“京绣”。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要说当时北平的刺绣业相当兴盛,

是北方刺绣业的中心。

京绣的最大特点是绣线配色鲜艳,

其色彩与瓷器中的粉彩、珐琅色相近。

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形象逼真,

京绣的用料非常考究,其选料精当贵重,

豪华富丽,不惜工本。

所以呀,人二奶奶的衣服,一般人还真来不起。

现在您要想来一套,依然不便宜!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都知道姑奶奶在家里的地位,

剧里穿着摩登的程家大姑奶奶,

把她的衣服拿到今天来穿,

依然是走在时尚前端的弄潮儿!

有人说程家大姑奶奶穿着有些浮夸,

剧中程家是从上海搬到北平的。

在当时那个年代,

上海女人穿着打扮受美国影响很大,

所以穿成这样好像也不为过了...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老北京人

可不是各个都像程家一样住在王府里,

大多数还都是和水云班一样,

住在大杂院或是四合院里。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天棚、鱼缸、石榴树、

肥狗、先生、胖丫头”

这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标配。

其实很多大杂院当初也曾是四合院,

后来院内住房越盖越多,

也就慢慢的没了“形儿”。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的北京城,

还住在小院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水全都搬进了楼房。

还记得那些年,

晚么晌儿连屋儿都不用出,

打鼻子一闻,

就知道左邻右舍家锅里熥的是带鱼还是红烧肉,

这些回忆啊,哪怕再过五十年,依然让人难忘!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在北京有句流传很久的俗语:

“一口京腔,两句皮黄,三餐佳馔,四季衣裳”

短短一句,概括了北京人的生活。

尤其这京腔京韵,走到哪儿都那么招人喜欢。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您要问我老北京人有多爱听戏?

瞅瞅过去的北京有多少戏园子就该知道了,

广德楼、三庆院、吉祥戏院....

喝着茶,听台上的角儿唱戏,

到了裉节儿一定要喊声“好”。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在如今的北京,

听戏、懂戏的人越来越少,

偶尔能在胡同里瞅见位

一手拿小茶壶,一手拿个戏匣子的大爷,

兴起时,还会唱上几句。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图片出处见水印)

因为疫情的缘故,

咱可有日子没出去玩了,

等疫情结束,您说约我“吃喝玩乐”去?

没个百八十的还真下不来,这我还说少了呢。

但在过去,

哪怕您兜儿里只有块儿八毛,也能乐呵个够。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那时候,

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

像什么撂跤的、耍幡的、爬竿儿、

变戏法儿的、说相声的......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过去有不少北京人逛天桥,

为的则一口自己心心念念的吃食,

这老天桥的吃食,

吃的是个热闹,吃的是个便宜。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但您可别看完电视剧,

就觉得北京人除了听戏和逛天桥,

就没得玩了,

老北京嘴里的“三馆”,也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茶 馆

“过去有些爷,

早起直接晃着鸟笼子奔茶馆儿”

老北京的茶馆从来都不是什么清静之地,

用热闹喧哗形容它再合适不过了。

老舍先生曾这样写到: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所,

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各家茶馆都有自己的特有人群,

大致分为:大茶馆、清茶馆、

书茶馆、棋茶馆和野茶棚......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老北京的茶馆,

可不是现在喝茶的会所,

咱不说别的,

听会所这两字,就知道不便宜,

一杯茶得好几十,好几百吧?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饭 馆

说起老北京特色,总离不开吃。

老北京把到外边吃饭,叫下馆子。

“馆”指饭馆。

其实老北京吃饭的地方,

不都叫饭馆,

它们也有等级。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第一种是饭庄子。所谓饭庄子,全有宽大的院落,上有油漆整洁的铅铁大罩棚,另外还得有几所跨院,最讲究的还有楼台亭阁!曲径通幽的小花园,能让客人诗酒留连,乐而忘返;正厅必定还有一座富丽堂皇的戏台,那是专供主顾们唱堂会戏用的。这种庄馆,在前清,各衙门每逢封印,开印,春卮,团拜,年节修藏,以及红白喜事,做寿庆典,大半都在饭庄子里举行,一开席就是百把来桌。

第二种北平的饭馆子以成桌筵席跟小酌为主;虽然也应外会,顶多不过十桌八桌,至于几十上百桌的酒席,就很少接了。

第三种专卖小吃,不办酒席的小饭馆跟二荤铺。”

—唐鲁孙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您最爱上哪下馆子?

现在,

咱北京的老字号还保持着过去水平的少,是真少。

您要使劲咂摸吧,倒是也能品出点过去的味儿。

今儿个篇幅有限,改日小编另起一篇,

再好好聊聊咱北京的那些个老字号。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酒 馆

在老北京城,

北京的酒馆也是分档次的,

它们分别招待不同的酒客。

大的酒馆叫“大酒缸”,

管中等的叫酒馆,管小的称小酒铺。

大酒缸开在大街上,而小酒铺多开在胡同里。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在陈鸿年所著《北平风物》中对大酒缸有明确的简述,他云:“‘大酒缸’是卖酒的生意,可是屋儿里,没有桌子,无论地方大小,屋里全是埋在土里四分之一的‘大酒缸’”。“缸口上,一律是红油漆的木缸盖,四周放上四五张凳子,这酒缸,便算是桌子了”。

有些大酒缸通常还有菜肴和饭食,

如什么刀削面、饹饹面、饺子之类的供应,

有些大酒缸与所谓“二荤铺”之类的饭铺饭馆

合为一体了。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小酒馆因大多开在胡同里,

流动性酒客不多,多为左邻右舍的,

小菜也只有炸蚕豆、花生米、豆腐干之类,

至于什么“熏鱼”(猪头肉)等荤菜,

小酒铺不预备,

客需要可自带或招呼小伙计去买。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现如今,

不管是大酒缸,还是小酒馆,

在北京城里已经找不到它们的踪影。

替代它们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酒馆、清吧...

以及那些听过没听过的这酒那酒。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您瞅,

今儿咱可真没少聊,

一部电视剧,勾起无数人的回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

有的改变了,有的留下来了,有的找不到了,

但老辈儿嘴里的北京城,

依然是我们最向往的!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图文转载@老北京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当年的京味儿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 吃喝玩乐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艺广播FM87.6

商务合作电话:188013180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