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道佛仁就在各人自己身心上,絕不是別人給、老師傳

《論語別裁》:道佛仁就在各人自己身心上,絕不是別人給、老師傳

為紀念南師誕辰,老古文化推出【紀念南師誕辰公益活動】每月一本書,老古文化邀您共讀南師經典活動。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


精彩摘錄


孔子講的天人合一,有個道理,就是天下歸仁。而實際上天人合一是莊子提出來的,後世儒家把它借來用。所以要我們“會萬物於己者,其惟聖人乎”。這句話是真正的聖人境界,修養不是理論,物我同體。人與物是一個來源,一個本體,只是現象不同。天下歸仁就是歸到這種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仁境。真能做到克己復禮,就可以達到心物一元的真實境界,宇宙萬象便與身心會合,成為一體了,這也就是佛家所謂如來大定的境界。

我們的思想一天到晚亂七八糟,在佛學上名為散亂。人不思想不散亂的時候,就睡覺了,這是昏沉。或者說剛迷糊了一下,沒有睡著,這現象是細昏沉。人生就是兩種現象,散亂或者昏沉。不散亂也不昏沉的境界就是定,這是功夫修養的境界,隨時都可以從內心練習,也就是孔子的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大家都是好好的,天下太平,太好了,統統都是歡天喜地的,沒有冤家,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廟門兩邊還有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就是最高修養,也就是仁的境界。

因此,仁的境界在於自己,不是外面找的,不是靠一個老道傳的什麼法門,然後得了什麼道,那是江湖上騙人的。道、佛、仁就在各人自己的身心上,是最高的修養,要自己身體力行,絕不是別人給的,也不是老師傳的,更不是菩薩賜的。


無論如何,人一生都是忙忙碌碌,就是勞生。人為什麼感覺到生命是勞苦的?不管貧富,天天努力爭取、忙碌的對象,最終都不能真正的佔有。所以物質世界的東西,必定不是我之所有,只是我暫時之所屬。只要到婦產科去看,每個嬰兒都是四指握住大拇指,而且握得很緊的。人一生下來,就想抓取。再到殯儀館去看結果,看看那些人的手都是張開的,已經鬆開了。人生下來就想抓的,最後就是抓不住。

佛學在這一方面就告訴人們,這是空的。宇宙間一切現象,包括了人類心理上生命的現象,一切都會過去的,沒有一個停留著。這在佛學上有個名詞叫無常。世界上的事情,永遠無常,不會永恆地存在。

在中國的文化,見於《易經》中,不叫無常,而叫變化。天地間的事情,隨時隨地,每分每秒都在變,沒有不變的道理,一定在變。

不但思想是無常,是空的,就是這個身體,這個生命,都是無我的。

這個肉身的我,佛學認為是空的。四大皆空,都靠不住,是無常的,永遠在變化。

就好比一個浪頭過去,又一個浪頭過去一樣。雖然這個浪頭是無常的、斷續的。但是,有一點要注意,能起這個浪頭的,是整個的海水。等到風平浪靜,海水還是海水,沒有變。這一切變化中間,有一個不變的。

就如剛才的比方一樣,我們的思想,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過去了,是無常的,把握不住的。我想是,於是是過去了,可是我要再想,它還是能夠來的。那麼這個不變的東西究竟在哪裡呢?要找它,就是窮究那個生命的根本,和宇宙那個生命同體的,那個根本的東西。找到了那個東西,會發現自己生命的本身一片大光明。所謂光明清淨四個字,是形而上本體的境界。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由外在規範,薰陶自己。佛家的打坐入定也是這個道理。這是實際的修養功夫的一種方法。

換句話說,克己復禮做到形而上最高的功夫是很難的,退而求其次,用這種方法困住自己,訓練自己不敢亂動,先端肅起來。顏回說,我雖然很笨,不大靈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薰陶內心的方法是懂了。

克己復禮是講真正的修養功夫,達到仁之體。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等於孔子講克己復禮的道理;發出來的外用在親民;最高的境界在止於至善,是原則。一下子明德明不了,所以要做功夫: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後來得到什麼呢?得到的就是明德。所以《大學》裡的修養功夫,和這裡有相同之處。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告訴他的仁,就是由內心修養的道,發揮到外面作人做事的用,尤其是在政治領導原則下的待人之用。為什麼說這是作人處事的外用?在《大學》《中庸》裡,卻不是教我們出門如見大賓,而是教我們慎其獨也。一個人在房間裡,沒有一個對象,自己都要莊重。這就是內在的修養合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道理。

其次,是講做事的責任感。使民如承大祭。對於大眾的事情,以這種心情,這種精神來處理。這就是仁道。

第三點則講到居心、行事的大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孔子告訴他不憂不懼是不容易的,要隨時反省自己,內心沒有欠缺的地方,沒有遺憾的地方,心裡非常安詳,等於俗話說的: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鬼不驚。內心光明磊落,沒有什麼可怕的,有如大光明的境界,那時一片清淨、祥和。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近幾十年來,大家攻擊中國文化幾千年來受這兩句話的影響太大,說中國人喜歡講宿命論,受了這種思想的阻礙,所以沒有進步。

實際上這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人生哲學中最高的哲學。

儒家觀念中的命,是宇宙之間那個主宰的東西,宗教家稱之為上帝、為神、或為佛,哲學家稱之為第一因,而我們中國儒家強調之稱為命。

關於富貴,孔子也說過,大家都想發財,但發財很難。中國人的話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不可強求。


老古書屋是“書香中國 經典世界”的重要項目,老古文化聯合光華教育基金、中國文化書院、復旦大學等機構,致力於將其打造為傳承經典文化的終身大學。老古書屋採用會員制,會員可免費收看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所有內容。快來一起追南師的新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