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廣州人|搶救羊城記憶——《羊城後視鏡》八冊叢書出版

爬梳百餘年廣州城市發展脈絡、市民生活史的一套八冊叢書《羊城後視鏡》,日前由南方出版傳媒集團花城出版社出版發行。它選題具獨特性、表述具故事性、內容具史實性,為讀者理解這座城市留下珍貴的線索。

百年廣州人|搶救羊城記憶——《羊城後視鏡》八冊叢書出版

百年廣州人|搶救羊城記憶——《羊城後視鏡》八冊叢書出版

1)未及梳理的歷史肌理須求實還原

一個民族,只有透過歷史照射,才能完全意識到自己。廣州人也只有破解城市歷史及拼嵌出清晰的嶺南文化基因圖譜,洞悉自身文化的宿命,才能與祖先的行為建立起合理的呼應。

作為廣州的一個市民,應該瞭解和尊重這個城市的歷史。那些充滿歷史與文化氣息的遺蹟,獨一無二的存在,它所經歷的年代、它所目睹的事件、它所承載的命運,是其他事物無法替代的。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守護那些印有城市歷史的活化石,那些記錄城市文化高度的無法取代的特徵。

百年廣州人|搶救羊城記憶——《羊城後視鏡》八冊叢書出版

百年廣州人|搶救羊城記憶——《羊城後視鏡》八冊叢書出版

2) 為市民提供本土歷史文化的滋養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區域都有她獨特的文化,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建築、風俗習慣等等。這是一種凝聚力,一種情結。廣州的歷史,要成為融入廣州住民血脈的常識,這需要靠好似流行歌曲般自然的傳輸與持久經常的普及。老報人楊奇、張漢青,李佐興、張維,老作家岑桑,老教授吳宏聰、黃天驥,省市文史館館員吳綠星、林子雄、胡區區等廣州一批文化人,都贊同在報紙開設廣州歷史版的建議,出謀獻策,羊城晚報《羊城滄桑》版就這樣在2005年5月出世。

文化學者、廣東省政協委員羅韜先生在《羊城滄桑》出版一週年撰文《要敢新,又要敢舊!》:“中國已經破舊立新近百年,尚新鄙舊。到了新世紀,才恢復些許平常心。這裡不但有個文化的傳承問題,更關係一個人或一張報紙的氣質變化、行藏進退。要敢新,又要敢舊!新與舊,不應是對立的,而要互救,舊要不腐,新要不燥,這就靠新與舊之間的相互救贖,時尚要有品味,新潮要有內涵,根本在哪裡?在對傳統的一份溫情。《羊城滄桑》,使讀者,也使晚報這一張報紙,葆有了對歷史傳統的一份溫情。”

百年廣州人|搶救羊城記憶——《羊城後視鏡》八冊叢書出版

百年廣州人|搶救羊城記憶——《羊城後視鏡》八冊叢書出版

3)從民生角度敘述廣州文明史進程

直到民國初年,廣州的城廓仍如中世紀的一座城市。人們不應忘記,先輩們為我們這個古老城市的新生,所邁出的大膽而又艱難的那一步。《民初廣州開馬路》,就是講述打破廣州城上千年格局時開馬路期間一個個對今天仍很有啟發的事件。

曾經很長一段時期,整個國家許多史料被封存,現在到了搶救和梳理的時候了。你會驚喜地發現——通過親聞親歷親見的事情,和私人化的敘述風格,體味到歷史的近距離感。過去按照傳統的歷史觀念,無法被安排在歷史文獻敘述的許多被遺棄的邊角資料,在今天需要多元視覺和探求歷史細節時,驟然現身。

選材令人耳目一新。如香港電影創始人黎民偉的兒子寫的《在廣州拍〈胭脂〉》、美術教育家胡根天兒子寫的《南粵首度美展趣事多》、民國著名企業家梁培基孫女寫的《梁培基與二沙島》等等。還有實錄“文革”期間廣州發生的大事,耐人尋味。如珠影導演王為一寫的《〈南海潮〉為何沒有下集》,以及 “紅衛兵” 回憶火燒石室的經過,廣州青年偷渡的特寫,等等。

廣東省作協副主席何卓瓊說,它訴說的全是我們這個城市的故事,它對諸多歷史細節進行索隱鉤沉,讓湮沒多年的重大舊聞重見天日。

百年廣州人|搶救羊城記憶——《羊城後視鏡》八冊叢書出版

4)不遺餘力尋找老廣州的歷史照片

老照片有著獨立的話語,它可以與文章互為佐證。因為瞬間的定格,常常含有難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蘊。《羊城滄桑》刊發大量新發現的廣州老照片,如《為了告慰那二萬多個英靈》篇,一張從未發表過的“日俘以汗贖罪修新一軍墓”的大照片,是從外國找回來的。不但極具史料價值,而且還原“新一軍公墓”的原始風貌。

一位80多歲的老廣說,我雖然高齡,但對廣州許多歷史仍然感到陌生。年輕時只埋頭苦幹,哪能知道這麼多的事情這麼多的底蘊呢。堅信許多讀者有著清醒的歷史觀,非常明白:誰也不能割斷歷史,誰都想從歷史中洞悉今日。

對於羊城晚報經營了近十個年頭的《羊城滄桑》專版,對於它在梳理廣州近百年的歷史文化所作的努力,2014年出版的《廣府文化年鑑》,專門有一章給予高度肯定。

百年廣州人|搶救羊城記憶——《羊城後視鏡》八冊叢書出版

5)羊城兩大媒體聯盟的深情奉獻

這套叢書由南方出版傳媒集團花城出版社社長詹秀敏策劃,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高級編輯楊柳主編,城中百餘名作者參與採寫,精選原發表在羊城晚報《羊城滄桑》版的篇章結集。中共廣州市委原副書記、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張漢青為《羊城後視鏡》叢書撰寫序言。

張漢青先生特別提到:“關心廣州千年古城,瞭解羊城滄桑歲月,正是觸動到社會發展的脈搏,點擊了人們的心扉,表達了大批老廣州人包括日益增多的新廣州人對這座古城前生今世的關注。隨著社會轉型腳步的加快,這種叩問歷史的現象並沒有消失,相反還會日益強烈起來。我們的新聞媒體、出版界和廣大讀者的心,就經由這套《羊城後視鏡》連結起來了。每個人都是生活在歷史長河某一瞬間的個體,每個人又是有血有肉的活脫脫的社會一員,關心自己生活成長地方的山山水水,懷念自己的故土家園,這是人之常情。‘鄉愁’也好,‘城愁’也好,總之都是對‘根’的懷念和依戀,是千言萬語都化解不開的濃濃歷史風情和文化積澱,是一種高尚的文化記憶、文化情懷。正因為如此,我一直認為,羊城晚報為叩問廣州古城的滄桑,把羊城的‘古’和‘今’聯繫起來,從‘鑑古’中加深對‘觀今’的深度,凝新老廣州人之心,聚新老廣州人之力,增強自信,開創未來,這件事做得很對,並結出了碩果。”

所以,《羊城後視鏡》叢書,是花城出版社和羊城晚報社奉獻給這座城市最深情的禮物。你值得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