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第一管理——安全管理

關鍵詞:危險源、安全教育、安全意識、STOP行動、安全文化

安全是人們最基本的需要,人們期望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免受各種危險和威脅,比如工作中的傷害、交通意外、人身安全等等。而作為企業或者組織(尤其是製造型企業),保證員工在工作場所的安全,這既是企業的法律責任,也是企業應盡的義務。

雖然企業把對安全的管理以及對安全的重視程度都擺在了第一的位置,並付諸於行動,比如按照職業健康和安全管理體系OHSAS1800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管理者在各種場合宣講和強調安全的重要性、投入資金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和消除危險源、開展各種各樣的安全活動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等等,但是安全的績效和結果並不如預期,人們的行為也不如預期,究其原因,這和企業對安全的認知以及企業開展安全管理的著眼點和方法分不開。

構建安全管理的系統模型

企業安全管理的目標和方向就是追求零事故和零傷害。安全事故只有在不安全的機器、物體或環境中(即危險源)同時出現人的不安全行為才有可能發生,也就是說,人的不安全行為和危險源是發生安全事故的兩個缺一不可的必要條件

,比如,因為缺少危險源,人們在步行街中永遠不可能發生車禍。但是,企業的活動場所畢竟不是步行街,人們的工作離不開工具、設備、物料、化學品等等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人們也正是通過利用工具和設備改變物料而創造社會財富,所以,在工作場所不可避免地會同時出現人的活動和危險源,而企業要實現零事故和零傷害,就必須有效地管理好人的不安全行為有效地控制住危險源,這是安全管理的兩大關鍵要素。

企業第一管理——安全管理

圖1:安全管理模型

基於安全管理的兩大管理要素,我們可以構建如圖1所示的安全管理的系統模型,並圍繞危險源和人的行為建立危險源管理和控制、監視與測量、人員教育三大主要的安全管理過程。

第一,基於危險源風險識別,從技術性層面建立危險源的管理和控制過程。危險源的管理和控制過程採用LEC危險源評估方法和KYT工具,識別危險源,並優先從技術上採取措施消除危險源,或通過加標/鎖定(LOTO)程序,鎖住重大危險源,同時,將危險源可能的危害和對人的行為要求的警示可視化。

第二,通過危險源風險識別、崗前教育和事故教育等等方式,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旨在強化人的安全意識和提升人的技能的培訓和教育體系,促使人的行為接受並做出適應性改變。

第三,針對人的活動和行為、危險源構建系統的監視和測量過程。監視和測量過程重點監控危險源、人的活動和行為、方法的有效性。

危險源的管理和控制

危險源是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的某種物質、能量狀態或行為,是引發危險的根源。只要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好危險源,就能有效地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

第一、建立危險源的識別和管理的流程

企業第一管理——安全管理

圖2:LEC危險源評估和流程

危險源識別和管理的流程如圖2所示:

第一步,危險源識別。危險源管理首先從危險源識別開始,它是危險源管理的輸入。根據我們所處的工作區域或場所,現地現物,一一指出身邊的危險物質、不穩定的能量狀態。同時,我們日常的監督檢查、STOP行動、KYT活動等等所發現的危險,也要作為危險源識別的輸入的一部分。

第二步,風險識別。對已識別出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識別,並用“因為…,所以…”進行描述,例如針對辦公用裁紙刀,可以用“因為刀刃鋒利,所以容易拉傷手”進行描述。

第三步,風險評估。採用LEC工具,根據危險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ikelihood)、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xposure)、事故發生的後果(Consequence)來評估危險源的危險程度(Danger)。

第四步,措施制定。根據危險源的危險程度,制定危險源的控制措施。首先,要根據危險源的危險程度,將危險的警示和對人的行為要求進行標識、提醒,實現可視化管理。第二,在策劃措施時,優先考慮消除危險源的方法;

針對無法消除的危險源,需要制定嚴謹的行為規範和控制方法。第三,針對重大危險,實施掛牌上鎖/加標鎖定(LOTO)程序,以鎖住重大危險源。最後,我們還需要選擇並穿戴正確的勞動防護用品(PPE),建立抵禦危險的最後防線。

第五步,培訓相關人。根據危險源所在的區域或場所,識別出和危險源相關聯的以及受影響的人員,並對他們進行培訓。培訓包括危險源的風險、危險程度、正確的行為規範要求,通過培訓再次強化人們的安全意識。對於複雜的區域或場所(變動性危險源或危險源較多),還要採用安全危險預知訓練(KYT)的方法,以掌控你周邊的危險。

第六步,監視檢查。定期對危險源和人的行為進行監督和檢查,同時定期對已實施的措施和方法進行評估,確保其有效性。

第七步,結果檢查。根據已發生的事件或事故,需要從第一步開始重新審查和評估此事件的危險源,以對最初的危險識別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進行檢查,並根據最新的評估結果和相應的控制措施的變化對該危險源進行更新,與此同時,完成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

第二、全員參與危險源識別活動,提高人的意識和技能

圍繞危險源識別和管理流程的七個步驟,建立全員參與的危險源識別活動體制,是危險源識別和管理流程的關鍵,旨在通過員工的參與和實踐的過程,來提高員工的危險識別的技能,強化員工的安全意識,而不僅僅只是識別出危險源。

在危險源和風險識別階段,主要由區域或場所的主管組織,以現場的員工為主,工程師為輔,引導員工識別風險,以此提高現場員工的危險認知。在危險程度評估和措施制定階段,以工程師為主導,現場員工參與其中,以此提高員工的危險預防技能和意識。在培訓階段,通過全員參與和相互培訓的方式,再次強化員工的安全意識。一個危險源可能需要經過一週以上的時間完成流程中的上述活動,員工在活動中針對危險源進行思考、交流、討論,員工的認知和技能也在這多次的參與互動和反覆的過程得以提升,並完成內化。

危險源識別和管理過程是安全管理體系OHSAS18001的重要過程之一。大多數企業按照體系要求,以危險源的識別和控制為目的建立危險源識別管理流程,過程中缺少培訓、檢查等後續活動。員工可能僅用一個小時左右,就完成對一個危險源的識別、評估和對策,並輸出結果,這種方式很難實現員工的危險識別技能和安全意識的提升,這也是很多企業安全管理績效不好的原因之一。

提高人的意識和技能,培養人的正確的安全行為

企業第一管理——安全管理

在人的行為和危險源這兩大安全管理要素中,人所具有的主觀和能動性,使得人的行為在安全管理的兩大要素中居於主動和支配地位,因此,人的行為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要素,而培養人的安全行為既是安全管理活動最為重要任務之一,同時也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

人的行為是人的本能和意識的反應,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人們對於危及自身的危險的一種自然的本能保護的反應,因此,要改變人的不安全行為,關鍵是要提高人的安全意識和技能,從而使人們具備對新環境、新危險的風險識別能力和規避風險的意識,以實現員工安全行為的自主管理。

企業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旨在強化人的安全意識和提升人的技能的培訓和教育體系提高人的安全意識和技能。首先,對員工實施崗前教育,崗前教育包括作業的要求、危險預知訓練(KYT)、行為準則和規範,以及針對特殊崗位(如電工、鍋爐、叉車司機等)的認證培訓。第二,開展安全事故教育,針對已發生的安全事故,通過“四不放過”(原因不清不放過、無整改措施不放過、員工未受到教育不放過、責任不清不放過),讓員工從事故回顧、感念事故帶來的危害中受到教育,以實際教訓來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第三,全員參與危險源的識別活動,通過現地現物的實踐,讓員工掌握危險的識別方法和技能,提高員工主動識別風險的能力和規避風險的意識。

管理者參與的STOP行動,塑造正確的安全文化

企業第一管理——安全管理

在我們討論安全文化之前,首先,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安全——安全就是關愛。只有你左邊的人安全了,你右邊的人安全了,你自己才可能安全;關愛你左邊人的安全,關愛你右邊人的安全,你自己就安全了。因此,建立相互關愛的文化,實現安全行為和管理的互助,是安全文化建設的核心。

其次,管理者的行動是安全文化建立不可或缺的主導力量。管理者可以通過STOP行動,踐行對安全的重視和對員工的關愛,並通過STOP行動將這種重視和關愛傳遞到組織所有的層級和所有的員工。

STOP(Safety Training & Observation Program)安全觀察與溝通法是杜邦公司從200多年的安全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針對人的行為安全進行改進和提升的方法。STOP從管理者下決定要進行人員的行為觀察和溝通開始,就要停下來參照STOP觀察卡的各項要求一一仔細觀察人員的行為,並根據觀察到的發現採取溝通行動,以幫助員工糾正不安全的行為,尤其是要鼓勵以強化員工安全的行為,培養好的安全習慣。在執行STOP行動時,不要把STOP行動當成是檢查,更不能當成是監督,因此,管理者不要當著被觀察者的面填寫觀察卡,也不要將被觀察者的名字寫入觀察卡,更不能將被觀察者的照片計入電子觀察卡。企業通過有效實施和使用STOP行動,將管理者的關愛傳遞給員工,引導員工積極主動參與安全行動,討論安全問題,塑造安全文化。

總結

總的來說,安全是底線,企業的安全管理是第一管理,我們不僅要從技術上管理和控制好危險源,更要從人的適應性出發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和行為能力,並通過企業的安全文化實現人們安全意識和行為的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