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院士”贝聿铭:曾是苏州人,设计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在苏州有这样一个地方,远远望去宛若一幅中国的水墨画,自然风光与人文园林在这里巧妙融合,

游人置身其中,恍若于画卷中游舫。

这个地方就是苏州博物馆,而赋予它灵魂的正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美籍院士”贝聿铭:曾是苏州人,设计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从学术的象牙塔到实际建筑领域,用成绩打破质疑。

贝聿铭是一个地道的苏州人,身为苏州望族之后的他,虽然年纪轻轻就远赴异国留学,可在苏州狮子林那段童年时光却为他留下了一生眷恋故土的烙印。苏州园林的精巧美妙,都市中的高楼大厦都是贝聿铭童年时所热衷观察的,或许正是从那时起,他和建筑设计之间产生了奇妙的缘分。

在完成自己的基础学业后,青年时期的贝聿铭赴美留学,得以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他所热爱的建筑,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建筑设计的象牙塔中埋首苦读。终于在1948年,贝聿铭迎来了自己人生中至为重要的一刻,他收到了来自富商柴根道夫的邀请,成为了美国建筑界首次聘请的中国建筑师。这对贝聿铭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十分轻视华裔的建筑家,他们在得知消息后,更是对贝聿铭百般挖苦与嘲讽。面对外国人的冷嘲热讽,贝聿铭选择用自己的实力表现来回应。他为柴根道夫设计了大量质量极佳的商业住宅群,甚至还分别为麻绳与哈佛设计了科技大楼与住宅大厦,凭借自己出色的设计水准,贝聿铭打破了他人的质疑,赢得了外国建筑界的认同与尊重。

“美籍院士”贝聿铭:曾是苏州人,设计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中西方文化血脉中寻找交汇之点。

现代主义特色鲜明,追求本土化设计,这是贝聿铭的建筑风格,而他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是因为其在中西建筑文明中寻求到了巧妙的平衡。有人说,欣赏贝聿铭先生的设计佳作就像在读一本名著,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容,总会给你带来别具一格的感受和体验。

的确,你可以一眼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身影,可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他采用的设计元素与技术又仿佛来源于西方建筑,他就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军师,在自己的设计版图上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串联起着中西方建筑的精髓。

“美籍院士”贝聿铭:曾是苏州人,设计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建筑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因为热爱所以要坚持自己。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腰而已。”贝聿铭先生的创作设计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依旧会面临来自外界的质疑与追问。堪称贝聿铭先生代表作的卢浮宫金字塔,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诞生的。

在卢浮宫金字塔建设初期,贝聿铭遭到了各种声音的反对,有人甚至声称这是“对文物古迹的重度破坏。”而面对种种指责,贝聿铭不改初心,坚持自己的设计原则,完成了自己大胆的创作。而如今的“玻璃金字塔”也成为了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闻名世界。很多人慕名而来,对法国的旅游业也带来了不少的贡献。当然这只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这个建筑已经不只是一个旅游建筑了,它是一个标志性的时代建筑。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贝聿铭先生就像是一道穿破晨曦的光芒,虽然只是闪耀而过,却留下了永恒的建筑艺术。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