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一个拒绝敬畏老板的彪悍员工(上)

1630年(明崇祯三年)八月,大明诏狱中,死囚袁崇焕即将迎来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等待他的,是所有刑罚中最惨烈的一种——凌迟。

对自己的死法,袁崇焕并没有太多纠结,砍一刀还是很多刀,区别大吗?很大吗?

他还幻想着皇帝会刀下留人,让他再回到辉煌人生开始的地方——辽东。

他之前的身份是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还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小半个朝廷的兵力都归他调遣,权倾一时风头一时无两。

袁崇焕,一个拒绝敬畏老板的彪悍员工(上)

袁崇焕的证件照

把这位擎天一柱式人物送上刑场的罪名也是劲爆无比: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卖米资敌等等等等。这些罪名,在现代司法中,叫叛国罪。在当时,比谋反轻点,但也相差不远。

该!这种心怀不轨的叛国分子,凌迟太便宜他了!

可,证据呢?

莫须有。

(一)

时光回到1619年,一名广西(一说是广东东莞)举子背着沉重的行囊来到了北京,他的期望只有一个——皇榜上能出现自己的名字。

发榜当日,这名叫袁崇焕的举子,在贡院的东墙上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一百一十名。

这个成绩,虽然比那个叫孙山的高了不少,但却无法像那些名列前茅的学霸们一样,在翰林院这类清贵单位找到一份工作,为将来出将入相打好基础,甚至可能连各部委的留京指标都混不到。

按规定,他将谋到一份县令的工作,在一个或穷或富的小地方,督促百姓耕田读书,顺便再处理一下当地的刑事案件,日子过得不咸不淡。

知足吧,年轻人,你已经站在了这个时代的金字塔尖上,虽然,还不是最顶尖的那群人,但已经有资格在历史中留下你的名字了。

(二)

在经历了考中进士的狂喜、对新身份的好奇和对学霸们的艳羡之后,袁崇焕再次背起行囊,走马上任。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福建省邵武县知县,正处级。

邵武这个地方,地处武夷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旅游产业尚不发达的明朝,它的城市名片是——穷。所以袁崇焕的工作相当清闲,没事就在办公室喝茶刷微博,关注当时的热点新闻——辽东战事。

这一年,另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已经开始了自己星辰大海般的伟大征程,成功占领了大明帝国最北端的抚顺和清河,也顺便占领了各大新闻网站的热搜。他当然不会知道,在这个国家的最南端,有一个基层干部,默默关注着他的丰功伟绩(犯罪事实),幻想着能有一天,在战场上跟他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袁崇焕,一个拒绝敬畏老板的彪悍员工(上)

努尔哈赤的证件照

当然,他更不知道,就是这名基层干部,会在某一天,在宁远城头,用红衣大炮击退了他的大军,可能也打伤了他本人。

但现在,袁崇焕能做的,只有找退伍老兵了解前线的情形,然后在各大论坛疯狂发帖,阐述自己对辽东战局的看法。想去前线?他还需要一个机会。

到目前为止,袁县令一切正常,没有表现出“彪”的特质。

(三)

到了1622年,干满三年的袁崇焕该去北京述职了,机会来了。

有个叫侯恂的御史很赏识他,推荐他做了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职方司相当于后世的总参,地图测绘、部队的训练、调动都归它管,袁主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郎中(司长)搞好分内工作。

不管怎么样,总归是离理想又近了一步,袁崇焕这样告诉自己。

就在这年正月,辽东局势再次恶化。大明在辽东的两位一把手,经略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因为意见不合,把军事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拱手让给了努尔哈赤,一并让出的,还有山海关外的几百里土地。消息传来,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正值用人之际,兵部的同事们发现,以军事专家自居的袁主事失踪了,连家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这个当口上旷工,难道是害怕被派去前线,躲起来了吗?

小子,别以为看了两本兵书就夸夸其谈,战争不是你想的那样,是要用鲜血和人命去填的!现在,你还敢说自己懂军事吗?

时间久了,袁主事失踪这点事就被大家抛到了脑后,该干啥干啥。

(四)

突然有一天,袁崇焕回来了,风尘仆仆,带着满身的关外风霜。

袁主事神秘失踪的谜底正式揭晓!原来这段时间,他独自一人跑去了辽东,走遍了当地的山川河流、堡寨隘口。虽然到处危机四伏,但袁崇焕觉得,辽东这地方,连空气中,满满都是理想的味道。

他此次关外之行的结论是,“给他足够的兵马钱粮,他一个人就能守住山海关”。

狂,不是一般的狂,甚至狂到有点彪!年轻人,官不是你这样当滴!

要知道,经略和巡抚的招聘公告上写的明明白白,“从二品职称起”。一个六品小官都能胜任,让各方大员们情何以堪?

这是袁崇焕人生中第一次犯彪。

袁崇焕可以犯彪,但分管组织的干部可不会。袁崇焕虽然再次被破格提拔,但还是副职——兵备佥事,成功被派往辽东。在这个时候提拔,其实跟送死也没什么区别,这种机会,没有人眼红。

(五)

刚上任的袁崇焕度过了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因为他分管的辖区,还在趁火打劫的蒙古人手里。他必须要等到蒙古人被收服后,才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好在没有等的太久,他就迎来了到达前线后的第一个任务:前往前屯,安抚那里的流民。袁崇焕二话没说,连夜启程,在凌晨时分赶到了前屯。

亲,你这样做很危险知道吗?万一被猛兽吃了连尸首都找不回来的好吧。再说你这么拼,让其他同事的工作怎么搞?

这件事在袁崇焕的职场生涯中只能算so easy,他彪悍的职场生涯,才刚刚开始。

很快,他又干了件彪悍的事情——PK时任辽东经略的王在晋!

他对经略王在晋的工作指手画脚,还把官司打到了首辅叶向高那里。幸亏王在晋因为身体不好提前辞职回家,要不然光小鞋,就够他穿到退休的。

王在晋走后,大学士孙承宗来到了辽东,对孙承宗,袁崇焕打心眼里是佩服的。在他主政期间,没听说袁崇焕干出什么彪(chu)悍(ge)的事情,老老实实在宁远上班,没事修个城墙练个兵啥的。

(六)

孙承宗走后,新来的经略叫高第,他打算撤出宁锦防线,退守山海关。

当高第提出退守的方案时,所有人都听到了一个响亮的声音:“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这个声音的主人,是宁前道袁崇焕。

宁锦防线的意义,浓缩成两个字,希望,大明帝国收复失土一雪前耻的希望。这份希望,承载着袁崇焕的理想。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理想,或者曾经有过的,也早已消耗殆尽。于是,山海关外只剩宁远一座孤城。

袁崇焕,一个拒绝敬畏老板的彪悍员工(上)

宁远古城

在宁远城下,袁崇焕遇到了那个他想了无数遍的对手——努尔哈赤,在激战两日后,那个历史性的时刻出现了——城头上的红衣大炮击中了绣有黄龙的大帐。

袁崇焕,一个拒绝敬畏老板的彪悍员工(上)

宁远城头的大炮

“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

“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俾王……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有人庸碌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连朵小浪花都没有激起,但宁远城头这一炮,改写了历史,所有人都记住了那个名字,袁崇焕。

宁远大战的几个月后,努尔哈赤死了。关于他的死因,他的子孙后代们给出的答案是,没打下宁远气死的。

炸死也罢,气死也好,历史的长河中,努尔哈赤这一页已经彻底翻过。唯一的区别只在于,死因一栏中,赫然写着一个大大的问号,而翻篇人一栏写着的,是大明宁前道袁崇焕。

这是袁崇焕人生中的第二次犯彪,

(七)

努尔哈赤走了,接替他的人是皇太极。

1627年(明天启七年),皇太极和袁崇焕在谈判桌上,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几个月后双方都发现,原来彼此都没有按套路出牌。

袁崇焕,一个拒绝敬畏老板的彪悍员工(上)


皇太极借谈判掩护搞定了朝鲜,袁崇焕也没闲着,恢复了宁锦防线。

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宁锦防线,是牺牲了忠实盟友朝鲜换来的?到底谁才是这轮交锋的真正赢家?

袁崇焕,一个拒绝敬畏老板的彪悍员工(上)

清军在朝鲜立的碑

对袁崇焕而言,宁锦防线把几百里土地收入囊中,这可是是实打实的功劳。

皇太极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后顾之忧,也觉得收获颇丰,至于丢了的土地,再夺回来就是了。

于是双方继续开打。

“先父曾在这里吃过败仗,而我,是来占领这里的。”开战之前,皇太极这样告诉自己。然而惨痛的现实让他明白,自己错的有多严重。

皇太极败了,而且是惨败,三连败。

先败于锦州,皇太极怒火中烧,打算去宁远试试运气;

在宁远,袁崇焕故技重施,炸毁了皇太极的大帐,皇太极被气到失去理智;

为了挽回颜面,也可能是回家路过锦州心里实在不爽,失去理智的皇太极做出了一个把大败变成惨败的决定——二打锦州。

这一决定的后果是,二连败变成了三连败。在付出了几千八旗健儿的生命和三个兄弟重伤的代价后,皇太极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袁崇焕没那么好对付,以后能绕着走还是绕着走吧。

这次战役被称作“宁锦大捷”,如果没有这次大捷,清军兵临北京城下的惨剧可能会大大提前。

消息传回北京,木匠皇帝朱由检欣喜若狂地从一堆木器中站起了身,他扔下手中的工具,拍着摞满老茧的双手来了句:“十年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注意:考虑到朱由检同志的文化水平,这句话应该经过了PS)

袁崇焕,一个拒绝敬畏老板的彪悍员工(上)

朱由检证件照

但接下来,却跑偏了,偏的让所有人目瞪口呆,“这都是厂公(魏忠贤)的功劳啊!”

能得出这个结论的人,我认为他的智商是很堪忧的,至少是很不适合皇帝这个职业的。

接下来的封赏环节,魏忠贤理所当然占了大头,大到连四岁的侄孙都被封了伯爵,几百徒子徒孙都升了官,而当事人袁崇焕得到的回报是——官升一级、赏银五十两。

对袁崇焕来说,这个结果无疑很不公平,但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无厘头。

如果只是这样,那倒也还罢了。毕竟魏公公既要伺候皇帝,又要卖官鬻爵、抓人整人、收干儿子干孙子,身兼多职殚精竭虑长期加班加点……多领点封赏完全可以理解。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让你明白,原来无耻也可以毫无下限。

袁崇焕迎来的,不是掌声与欢呼声,而是——骂声。有人组团指责他“暮气难鼓”,《孙子兵法》中说道,“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按它的说法,暮气的意思,大概和有进气没出气差不多。

所有人都知道,把脏水泼向袁崇焕的这群人,他们的老板是魏忠贤。

这可就有点无耻了,就好比刚夸完瓜甜,又来指责种瓜人方法不对,这种人不是脑子有问题,就一定是人品有问题。

NO、NO、NO,真相没那么简单,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告诉所有人,瓜只所以甜,与种瓜人无关,真正的功臣是隔壁老王。那么,我很想知道,隔壁老王到底是谁?答案是:他们都出自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都有一个响亮的称号——阉党。我想,这才是袁崇焕备受指责的真正原因。

不如归去吧,失望到透心凉的袁崇焕提出了辞职,悄然回到了岭南老家。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