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演義》我們能瞭解什麼歷史?

只要是中國人都知道,咱們中華民族從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了,期間更是有著無數的發明創作。其中最為著名且能脫口而出的當屬“四大發明”和“四大名著”了。四大發明不用多說,是指: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可以說,這四大發明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的象徵。而四大名著則可算作是我國文化能夠跨越國際傳播的有力象徵了,其包括:《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不得不說,其每一部的名著的創作除了有緊密銜接的劇情外,更是有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包含在了其中。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在《三國演義》中,包含了那些歷史知識呢?

看《三國演義》我們能瞭解什麼歷史?

首先,先對其有一個基本的介紹:《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該作品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分24卷,240則。但當時的小說大部分行文規律還是以傳統的詩文詞句為主,學識一般的人真的很難看的懂其所表達的內涵和意義。而到了明末清初得時候,通過一位史學大家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後,才有了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全書。

看《三國演義》我們能瞭解什麼歷史?

《三國演義》主要描寫的是一段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變換,其中主要以戰爭的描寫為主導。在當時混亂割據、群雄並起的戰爭背景下,通過對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的描寫,生動形象地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局面,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大晉王朝的故事。其主要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出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通過觀閱全書,可以至少讓我們從三個方面學習到歷史知識。

一、形成背景

看《三國演義》我們能瞭解什麼歷史?

東漢中平六年靈帝死,劉辯被繼立為少帝。執政的何太后兄何進聯絡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殺統領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碩。袁紹、何進等密謀盡殺宦官,並召幷州牧董卓入洛陽為援。而當宦官殺何進,而袁紹又盡殺宦官之時,董卓卻趁虛而入,一舉率兵攻入洛陽,斬殺皇室宗親,盡攬朝政與一身。在他攬政期間,不僅廢黜了少帝,而且還將劉協另立為帝,即漢獻帝。當然,董卓的專橫統治和“一言堂”式的朝政自然激起了大多數的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隨著暴政時間的延長和董卓荒淫無度的統治,許多的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偷偷聯合決議,共同舉兵起義反抗,最紅釀成大規模的內戰。

在混戰中,董卓所建立的朝政自然擋不住群起而攻之的浪潮,很快就被迫出逃。在董卓逃入洛陽後,袁紹立即出奔冀州,而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

看《三國演義》我們能瞭解什麼歷史?

經過多年的激烈的混戰之後,到建安元年時,全國已然形成眾多的分裂割據的區域:袁紹佔據冀、青、並三州,曹操佔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佔據涼州,公孫瓚佔據幽州,公孫度佔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佔據徐州,初步形成了最初的三國局勢。

二、發展背景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而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公元220年魏國代漢,終於公元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公元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看《三國演義》我們能瞭解什麼歷史?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三、十常侍的故事

歷史記載原文: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看《三國演義》我們能瞭解什麼歷史?

漢靈帝在位期間,享樂無度,朝政荒廢,崇信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因他們都任職中常侍,取其成數故稱“十常侍”。漢靈帝對十常侍的信任至極,以至於對人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而十常侍呢,則拿著皇帝的信任,賣官鬻爵,橫徵暴斂,禍亂天下,其黨羽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人敢管,廣大窮苦人民幾無生路,在飢餓與死亡面前,舉起了反抗之矛,黃巾起義由此而發生,《三國演義》即由此而始。

《三國演義》作為第一部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超然不說,在史學的角度看來也是具有很多的可學之處。其內容不俗,雖大多描寫些漢末故事,但開篇卻言盡千年歷史,由遠及近,由大及小,絲毫沒有虛空之感,以史言史,增加了無數的歷史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