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無論古今中外,鄉愁一直都在

《普寧》這本書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又一佳作,雖然《洛麗塔》備受爭議,但是其寫作才華和創造能力是毫無疑問的。

讀《洛麗塔》的人,大多數都會被他的驚豔開頭所震撼。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望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地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洛麗塔》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雖然我並不喜歡這本書的題材和主人公形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本書無論是寫作方式還是冷漠的旁觀者視角都給人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我深深地厭惡《洛麗塔》男主角對洛麗塔的變態之愛,他的控制他的無情他的殘酷都令人無法忍受,甚至給人一種極度冷血的感覺。而作者能夠拋棄人類的固有感情,詳細而認真的描述一個變態,這本就不是什麼人都能夠做到的。這種給人的跪感也只有在美國作家福克納在《我彌留之際》描寫的那個神經錯亂的傻子出現過。我國藏族作家阿來的《塵埃落定》上出現的那個傻子雖然也給人相似的感覺,但是當時讀的時候我並不理解。他們的共同點是都能夠站在主角視野之外,開啟上帝視角毫無感情的描述每一個人物的行為。

我以前不喜歡《塵埃落定》的原因就是他的語言怪異,讀起來非常不舒服。但是後來看了《我彌留之際》和《洛麗塔》之後,那種同樣的令人厭惡的感覺都湧現出來,因此這三本書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對《塵埃落定》大家批評,只是因為我不懂吧。這是我自己的淺陋,有空了再看一次《塵埃落定》吧,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

扯得有點兒遠了,讓我們重新回到《普寧》上來。這本書說白了就是鄉愁,一個因為政治原因遠離了自己的國家的人,深深地陷入到了鄉愁之中。

無論是他蹩腳的英語還是對俄羅斯文化的潛在熱愛,都使得他與美國的文化有著難以滲透的隔膜。他費盡了一切力氣,但是仍舊無法擺脫自己文化母國對自己影響。並且在這個看上去自由的國度靈魂永遠無法安放。

他教俄語,教學生們那些獨有的俄羅斯文化,和自己的俄國來的朋友一起聚會聊天,做一些俄羅斯式的美國遊戲。但是他是孤獨的。

他的愛情失敗而又零落,那個叫麗莎的女人騙了他,並且利用他的信任獲取了美國的國籍。自己的老婆跟著別的男人跑掉了,這對於任何男人都是不小的打擊吧。他遠離故國,失去了一切。就連愛情也被奪走,他可以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可憐人。

精神上流浪,身體上放逐,他有著一切背井離鄉入籍他國的人的固有鄉愁,他的身上留存的是所有的鄉愁。

精神上無家可歸,肉體上無處安放。

他在異國他鄉的教室裡操著一口俄羅斯口音的英語,大笑,大哭,激情的朗讀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著作,無論如何他都想回到那個永遠也無法回去的故鄉吧。

這本書不是能夠解憂的書,它能讓你融入到它的悲傷裡,無法出來。

普寧或許想到了死亡,他對死亡的感覺並不是同一般人那樣:

我不知道以前是否有人注意到生活當中的一大特點就是離散狀態。除非有一層薄薄的肉裹住我們,否則我們就會死亡,人只有擺脫他周圍的環境才真正存在。頭蓋骨跟宇航員那頂頭盔一樣。待在裡面,否則你就會自取滅亡。死亡猶如一種剝奪,死亡猶如一種參與。任何自然景緻打成一片,好倒是好,可那樣一來,微妙的自我便消失殆盡。

——《普寧》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P18

他不懼於死亡,但是他仍舊是有著知識分子的驕傲和自我的人。他活著和死了區別並不大,但是自我的湮滅令他恐懼。

他在異國他鄉,失眠也是日復一日的折磨:

失眠的人夜裡往往兩面都試過,依然睡不著,真巴不得再有個第三面,即使在這樣憂鬱的時刻,普寧也不敢朝左面睡。

失眠的人應該最能夠理解輾轉反側的難受和痛苦。可是這又能如何呢?一旦脫離了故國,便永遠是異鄉人,回不去了。

曾經的愛情令人沉迷,但是當初有多麼沉迷,現在失去就會有多麼強烈的痛苦。

人間有一些可愛的女人,她們那碰巧又明亮又有模樣的眼睛,並不是在剎那間、也不是在羞答答的一瞥馬上就叫我們動心,而是在這位無情的人兒不在場,而神奇的魅力依然存在著,灼灼的目光始終在暗中儲存著,從而日積月累迸發出一陣熾烈的光芒,才叫我們動了心。P46

麗莎就是這樣的令普寧神魂顛倒的女人,但是他的痛苦也由麗莎一手贈與。

人生痛苦,最難將息,何必打擾一個人的憂傷呢?

幹嘛要去幹擾個人的憂傷呢?人們要問,人生在世唯一真正擁有的東西,難道不是憂傷嗎?

人們都有自己的事情,誰也不會真正愛誰,這恐怕是艱難人生的唯一真相。

在全書的最後,普寧被辭退一節,他的狀態讀起來令人心碎。暮年老人,遠離故國永遠無法回去,失去愛人一無所有,失去工作被社會徹底拋棄,他徹底地淪落成了一無所有的人。

失去工作徹底剝奪了普寧的一切。

人在工作中也許很難熬,但是失去工作恐怕會更難熬。

永遠的流浪,永遠的鄉愁,永遠的普寧。

這本書很不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這本書會給你不同的感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