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國家召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表彰大會,表彰對核彈、導彈以及人造衛星研製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會上,追授錢三強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鮮為人知的是,在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榮譽的23人中,有15人是由錢三強動員回國,有7人是由他直接推薦到兩彈研製第一線的。
在中國研製兩彈的豪邁進程中,錢三強的作用不容忽視,他領導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共輸出科技人員九百多人。
1964年10月16日,隨著一聲巨響,一朵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人自己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

中國對外發布這一消息,震驚了全世界!沒有人能夠想到,從一窮二白中走來的新中國,真的能夠依靠自己,在短短5年內,完成原子彈研製。
這一天,也是錢三強51歲的生日,上天給他送上了一份最好的生日禮物。

然而,在原子彈成功爆炸後的第三天,錢三強的命運卻發生了改變,他坐上了開往河南信陽的列車,改名為徐進,去農村參加勞動。
轟鳴的列車上,錢三強仍然心繫核武器研究。儘管此時,原子彈試爆已經成功,但還有一項秘密的任務牽動著錢三強的心。這個絕密任務,從四年前,錢三強就已經開始部署了。
1960年12月,原子彈攻關還在最緊要的關頭,錢三強和時任二機部部長劉傑談了另一個話題:氫彈。
由於此時中國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研製原子彈尚且需要舉全國之力、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再分出精力研究氫彈,壓力十分大。因此,劉傑認為核武器研究所應集中精力研製原子彈,而氫彈先行一步的任務,放到了錢三強所領導的原子能所身上。
研製氫彈,首先要克服的同樣是理論難關。錢三強看中了一位業務能力極強的科學家——于敏,讓他領導“輕核理論組”有序工作。
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錢三強被迫遠離核武器研究一線,但令人欣慰的是,于敏等人承載著他的囑託,砥礪前行。
當時整個國內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使用時間分配給原子彈的計算,留給於敏等人的使用時間僅有5%。
于敏工作組只有人手一把計算尺,不停地計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終於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原理到構型的基本方案。
1967年6月17日,一架戰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投下了一具降落傘,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正式開始。
圖:左側是太陽 右側是氫彈爆炸的火球
伴隨著雷鳴般的響聲,大漠上空同時出現兩個“太陽”,蘑菇雲隨之拔地而起,空投爆炸試驗成功。消息傳出,世界震驚!
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蘇聯用了六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而綜合國力尚屬落後的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便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氫彈爆炸成功這一天,錢三強正在接受隔離審查,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舉世震驚的事件與他有著直接的關係。
直到五年之後,也就是1972年,錢三強才重返北京,重新投身科學事業。後來,錢三強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負責全院的科研業務和國際學術交流。為了彌補失去的歲月,錢三強無比珍惜這一工作機會。
就任後,錢三強立即著手恢復中國科學院學部的工作。在當時條件下,恢復學部工作異常艱難。自1957年後,22年沒有增選學部委員,健在的學部委員平均年齡達73歲。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推薦、醞釀、協商、評審,1980年11月,選舉出新的學部委員283人,學部委員平均年齡從73歲下降到65歲,學部工作恢復了生機。
此外,在錢三強的推動下,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開始了規範化和制度化的實踐,也為在中國實行院士制度創造了條件。
晚年因為身體原因,錢三強不得不減小工作強度,那時他最開心的,就是和孫子孫女們在一起的時光。
這是1991年1月2日,一家人團聚的情景,這也是我們能夠找到的錢三強最後的影像。
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
1999年,國家授予錢三強“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榮譽稱號。
學成歸國後,錢三強犧牲了自己科研的天賦、犧牲了他在原子能科研中創造成果的機會,毅然擔當起行政管理職務,為祖國的國防事業招賢納士,精心挑選培育一批批人才,才讓新中國在最艱難的時期,以震驚世界的速度研製出原子彈、氫彈。
如今,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這片鬱鬱蔥蔥的樹林裡,豎立著錢三強的雕像。在他親手創辦的中國核科學事業的發祥地,錢三強將被永遠銘記。在這裡,他永恆的目光,凝視著中國科學事業的未來。
敬請收看今晚(10月8日)20:00檔
CCTV-4《國家記憶》
《“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之《核彈元勳》
全網獨家首發盡在央視頻APP!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節目
掃描下方海報中的二維碼搶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