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傾情幫扶“旌越一家親”傳佳話

5年傾情幫扶“旌越一家親”傳佳話

越西縣梅花鄉巴姑村彝家新寨“旌陽新村”美麗如畫。

5年傾情幫扶“旌越一家親”傳佳話

在德陽市旌陽區援建的越西縣旌陽幼兒園,孩子們在快樂地玩遊戲。

這是一份話語鏗鏘的承諾,千里馳援,共築脫貧奔康夢。

這是一張筆力雄渾的答卷,5年幫扶,成就“旌越一家親”。

201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德陽市旌陽區對口幫扶涼山州越西縣。5年來,260餘名旌陽優秀幹部常駐越西脫貧攻堅一線,奮戰在30餘個縣級部門、20餘所學校醫院、25個鄉鎮、44個貧困村……兩地幹部群眾建立了深厚友誼,付出了艱苦努力,“攜手共奔小康”的藍圖正成為美好的現實。

潮湧催人進,風正好揚帆。旌陽區堅定脫貧攻堅政治擔當,堅決扛起對口幫扶政治責任,堅定決心、增強信心、凝聚合力,攜手越西縣朝著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奮勇前行,努力交出一份更加精彩的答卷。

有溫度:

狠抓“頭等大事”強力量、優資源馳援越西

越西縣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古之時,越西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南方絲綢之路穿越縣境,樹銜碑、天皇寺、零關古道、文昌宮遺址等,訴說著越西曆史的厚重。

然而,由於地處大涼山腹地,社會經濟發展滯後,越西也是深度貧困縣之一。

切實擔負起省內對口幫扶重大政治任務,舉全區之力、匯各方之智、施精準之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2016年,相距千里的旌陽區、越西縣正式“結對”,就此展開綿延5年的幫扶,結下深情厚誼。

念茲在茲、唯此為大。為助推越西縣脫貧摘帽,旌陽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將最強的力量、最優的資源送往越西。

一個“高規格”的工作領導小組迅速成立: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區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從全區層面加強統籌謀劃。組建前方指揮部,選派縣級領導靠前指揮,為有力推進對口幫扶各項工作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

財政資金投入方面,每年初,旌陽區按照不低於上年度財政收入3‰的比例劃撥財政幫扶資金,5年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300餘萬元,其中僅財政資金就達4000餘萬元。

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5年來,旌陽區先後選派260餘名優秀幹部人才常駐越西脫貧攻堅一線,突出精準、聚焦質量,下足“繡花”功夫。全區200餘個鄉鎮(街道)、區級部門、村(社區)以及民營企業與越西對口單位“全覆蓋”結對、“多領域”幫扶,互動交流300餘次,提供幫扶資金500餘萬元,凝聚起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肩負歷史重任,始終牢記使命和職責,把真情融入文昌故里,把大愛播撒紅色彝鄉——5年間,“旌陽力量”在調整中適應,在砥礪中奮進,在困難中前行,用行動踐行助推越西脫貧奔小康的莊嚴承諾。

有深度: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為決勝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

“楊書記,我家房子今天封頂了,來幫忙的鄰居多,你一定要來看看喔。”“楊書記,我家的建房補助已經到賬,現在就去訂購門窗,卡沙沙(彝語:謝謝)!”近段時間以來,在越西縣河東鄉東紅村,第一書記楊永勝常收到類似的問候。

2018年10月,旌陽區人民法院金融庭副庭長楊永勝來到東紅村任第一書記。通過逐戶走訪排查,逐項核算收入,他積極對接特殊困難戶建房、邊緣戶建房、危房改造、土地增減掛鉤等政策,於去年底啟動全村162戶安全住房建設工作。

而在越西縣梅花鄉巴姑村、保石鄉克里村、申果鄉申果村、瓦普莫鄉瓦普莫村這4個地處高山峽谷地帶、基礎設施薄弱的貧困村,旌陽區共投入幫扶資金1300餘萬元,協調焊接技工、設計企業等助力住房設計和施工,為定點幫扶村建起集中安置點7個、安全住房375戶,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安全住房全覆蓋。

這也是旌陽區在對口幫扶過程中全力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硬指標的縮影。

走進越西縣旌陽幼兒園,美術室、繪本室、塑膠草坪和彩色跑道,以及繪本區、醫護遊戲區、美工遊戲區等五大遊戲區,令人眼前一亮。旌陽幼兒園由旌越兩地共同投資700多萬元建設,於2018年5月投入使用。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在教育幫扶上,旌陽區5年來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43萬元,瞄準學校軟硬件環境提升、骨幹教師培訓和教育科研三方面短板,高質量完成了19個教育幫扶項目的實施。

而在實施醫療衛生幫扶工作中,旌陽區以項目援建為龍頭,聚力推進硬件設施建設,夯實基層醫療機構,改善村級衛生院,提升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優化縣級醫療機構醫療水平。同時實施“移動醫療”,在各鄉鎮開展巡迴義診35場次,診療群眾3000餘人次,診斷體檢1000例次。

有力度:

“輸血”“造血”並舉助特色農產品飛出大涼山

距離縣城52公里、平均海拔2800米的越西縣德吉鄉,因自然條件惡劣,村民陸續搬離。而今年以來,事情開始發生變化。

今年2月,旌陽區援彝幹部唐穎勝前往德吉鄉,擔任脫貧攻堅專職副書記、綜合幫扶隊隊長,搶抓產業扶貧政策、業務培訓。隨後,德吉鄉成功引進養殖規模達千頭的巴馬香豬養殖場,分別建成養羊場和桃園。216戶960名鄉親入股有機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鏈項目,實現每人每年450元以上的入股分紅。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為了讓百姓“錢袋子”鼓起來,旌陽區堅持把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作為突破口,“輸血”“造血”並舉,著力提升越西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脫貧攻堅工作的成色和質量。

發展越西貢椒種植便是一例。越西縣板橋鄉氣候、土質適宜花椒生長,按照政府引導、“合作社 貧困戶”模式,旌陽區和越西縣在板橋鄉共建越西貢椒萬畝標準化示範基地,目前已完成花椒種植5000畝。在當地3家專合社常年務工的貧困戶達96戶、191人,實現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蘋果、甜櫻桃、早熟桃、魔芋、金銀花……藏在大涼山深處的越西“寶貝”,相繼在旌陽區的幫扶下實現產業化;同時,藉助旌陽搭建的產銷對接渠道飛出大山,飛往大型商超,飛上電商平臺,飛進“德陽藏彝春天生活館”……

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激發內生動力,變“輸血”為“造血”。近年來,旌陽區投入250萬元用於支持越西文昌文化資源挖掘打造,組織旌陽區10餘家企業、16名藝術家實地開展旅遊產業策劃、包裝、推介。同時,建立旌越勞務輸出精準對接機制,舉辦扶貧培訓班、組織就業扶貧現場招聘會;對125戶種養大戶和衛生家庭實施“以獎代補”,累計獎勵資金23.1萬元。“授人以漁”深入推進,旌越協作拓展全新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