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国内鲜为人知,却是国外媒体的“常客”

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国内鲜为人知,却是国外媒体的“常客”

如果说在科学界有名望、有声誉的科学家,我国是有很多的,但是如果说女科学家,不关注这些的朋友恐怕只能想起屠呦呦女士。

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却是一位来自清朝时期的女科学家,她的人生只有短短的29年,但是在这29年,她做出的成绩却惊艳了一个时代。

可是几百年后,她的姓名却在国内鲜为人知,如今的我们,甚至还要通过国外媒体来了解她——王贞仪

家学渊源,天之娇女

1768年,王贞仪出生于清朝一个书香门第,医学世家。王贞仪的祖父王者辅曾经担任清朝的宣化太守,虽说官不是很大,但是家境也比平常人好太多了。王贞仪的父亲则是清朝著名的学者王锡琛其母亲自然也是个大家闺秀,聪明伶俐

王贞仪继承了其父母的聪明才智,在跟随祖父的时间里,祖父王者辅的指导,

让她对于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不仅如此,祖父王者辅的爱好书籍的习惯、精通历法的才能,也在不断影响着王贞仪,使得年幼的她早就是博览群书、还学得历法之术

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国内鲜为人知,却是国外媒体的“常客”

祖父王者辅的离世后,王贞仪便跟随着自己的父母游历大江南北,见识人生百态。聪明好学的她,在行至塞北时,还从当地的蒙古将军夫人处学到了精湛的马术

不仅如此,史书中的王贞仪,马术已经精湛到了"跨马横戟,往来如飞"的程度,虽说史书可能有一定的夸张,但是能够给出这么高的评价,也可见其马术之精湛

在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女子都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只能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如果说,那个时代的女子生活是一张非黑即白的黑白照片,那么王贞仪就是那个时代的一抹亮眼的彩色。

一个不同于时代的人

通过以上的了解,王贞仪的初步印象已经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一个对世界充满着好奇,能文能武,聪明伶俐,就像一个小太阳一样阳光、充满活力的女孩子。

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国内鲜为人知,却是国外媒体的“常客”

但是,清朝与今天的时代,却是存在着大大的不同的,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在那个时代,女性只有相夫教子,整天就在家里,做做女红,做做饭菜,出去抛头露面,甚至拥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甚至说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封建教条。

可见,那个时代的女性受到的压迫是极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甚至有的人更是觉得自古如来就应当如此。但是在

王贞仪看来事情却不是这样

王贞仪认为,知识不是单单为男性设计的,不是只有男性才有求知的欲望,才能又有求知的权利,作为女性,同样也有可以有这样的欲望与权利。

在她看来,女子并不比男子差、低一等,女子也可以和男子一样,可以很有智慧,甚至勇敢地开拓自己的事业。为此,王贞仪还特地写下了"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似丈夫"的诗句,来表达她的志向。

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国内鲜为人知,却是国外媒体的“常客”

这样的思想,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很正确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她是一个反叛者,一个彻头彻尾、不为世人所接受的反叛者。正是在那样先进的思想的支持下,王贞仪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去开始了勇敢地追求。

天纵英才,却又天妒英才

聪明的王贞仪在数学、天文、医学方面存在着超乎常人的天赋,更是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

在数学方面,17到18世纪,当时清朝最为著名的以梅文鼎、戴震等为代表的数学家的安徽数学学派正在研究一种由西方传入的算筹学,而王贞仪正是其中一位研究主力

通过她的研究,她一共写下了三卷书,为当时的国民解释了这种算筹方式,并详细的讲解了如何去掌握这种算筹方式,而她写成的这三卷书,并不晦涩难懂,相反的,这些书的用词通俗易懂,让人看着简单,学起来也轻松。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局限,这些书籍并没有被广为流传。

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国内鲜为人知,却是国外媒体的“常客”

在天文方面,王贞仪更是夜以继日拿着天文望远镜观测,并对当时一些天文现象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比如说如今我们小学就明白原理的"月食"。

古时候,由于对于天文观测的局限,人们往往认为"月食"是一种不祥之兆,更是将月食称为"天狗食月"。

而因为从小就对世间事物充满着好奇心,王贞仪注意到了"月食"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

为了了解清楚月食到底是怎么回事,王贞仪便开始拿着自己那些简简单单的天文观测仪器开始了对月食的观测。

后来,皇天不负苦心人,王贞仪终于明白了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并将月食的原理在《月食解》一文中,以精辟简练、又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月食发生、月食、月望以及食分深浅等知识。不仅如此,在许多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上,王贞仪一直都拥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看法与见解。

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国内鲜为人知,却是国外媒体的“常客”

18世纪的中国,人们一直还相信"天圆地方"的说法,而西方虽然科学技术较为发达,但是也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天看着是倒扣的,而地面看着却是平铺的。

而这个小姑娘做到了,在她的著作《地圆论》中,她详细的解释道:我们看地面是近距离地看,是以我们自己参照物,所以眼前所见都是平的,但是我们看天空却是远距离地看,以远方的事物为参照物,所以可以看到天是倒扣着的。

在医学方面。在其父亲王锡琛的影响下,王贞仪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被人称为"女中华佗",在医学方面,我们毕竟不是当时的人,无法说出到底她的医术有多厉害,更何况,王贞仪在医学方面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著作,但是她对于医学的主张,直到今天都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当时,西方医学刚刚传入清朝,对于西方医学,大部分人不是极端的"西医吹"就是极端的"中医吹",但是当时王贞仪却提出了,对于西方医学与中方医学,我们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应当以真理为先,而不是只知道门户之争。

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国内鲜为人知,却是国外媒体的“常客”

时至今日,中医西医门户之争仍然存在,但是对于这类事情的态度,其实早在几百年前的人们早已为我们提出了意见。

以上,就是对于王贞仪短短的一生中,所做出的成绩的一个简单概述。虽然她逝世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为了纪念她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她被评为了"改变世界的五十位女科学家之一",并且,

国际天文组织还将一颗小行星以王贞仪的名字命名。除此之外,王贞仪对于爱情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在清朝时期,女子结婚大多在16岁左右,但是王贞仪结婚却已经25岁了。在我们今天看来25岁似乎刚刚合适,但是在那个时代,25岁已经是超级大龄剩女了,但是,面对外界的压力与指责,王贞仪并没有因此被打垮。

在王贞仪25岁的时候,她终于遇见了一位知己,并与这位知己结为夫妻,婚后,王贞仪的丈夫依旧支持自己的妻子发展自己的事业,只可惜天公不作美,在王贞仪成婚四年后,也就是她29岁的时候,因为疾病,王贞仪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国内鲜为人知,却是国外媒体的“常客”

今天的我们,提起王贞仪可能已经不清楚她到底是谁了,但是在国外却她的形象却常常出在国外的明信片上、杂志上、甚至学术网站上,以此纪念着她对于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

有的人说,她的一生太短了,所以我们就记不住她。是的,她的一生太短暂了,但是她的一生却如流星一般,短暂却灿烂,让人此生难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