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健康:大肚子總減不下去?可能是方法錯了,關鍵在這

受訪專家:曲伸,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中心主任

擅長:肥胖、代謝綜合徵、糖尿病及併發症的診治

出診時間:週二上午,週四下午(代謝病中心)

“肚子圓滾滾,走路像企鵝。低頭向下看,不見兩條腿。”胖得像只企鵝,常被稱為“企鵝肥”。其實在臨床上,這被稱為腹型肥胖或向心性肥胖。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高潤霖院士牽頭,對我國44萬居民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我國成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達29.1%,相當於有2.778億人,其中男性1.401億,女性1.377億;尤其在東北和西北地區,腹型肥胖患病率較高。該研究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Obesity》上。

代謝變慢,“企鵝肥”容易找上中年人

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日前發表一項長達16年的研究論文顯示,中年人容易出現腹部肥胖。這或與脂肪組織中的脂質週轉有關,隨著年齡增長,即便不多吃、不減少運動量,人的體重也更易增加,尤其女性停經後,腹型肥胖發病率明顯上升,60歲以後會超過男性的發病率。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中心主任曲伸解釋,“脂質週轉”就是“脂質代謝”,人到中年,四肢肌肉代謝能力減弱,脂肪就會往肚子裡儲存,尤其愛往內臟裡面儲存,其中也有一定的生理需求。

“中國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釐米,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5釐米,就需要引起警惕了。”曲伸主任說,這些人常被稱為“甘油三酯腰”或“救生圈體型”,通俗來說就是“企鵝肥”。

有些體重正常的患者僅表現為腰圍增粗,也會出現肥胖併發症,如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心腦血管疾病等,這是由於腰圍與代謝紊亂關係密切,需要及時篩查和干預。

另外,中國腹型肥胖患病率總體呈東北、西北較高,東南較低。對於這樣的差異,研究人員推測可能與人體對於寒冷地區的適應有關,例如西藏的高患病率,就是為了適應高原的惡劣環境。

腹型肥胖可引起多種代謝異常

如果脂肪老老實實待在脂肪庫裡,它會對人體起到好的作用,可以提供能量、摔倒了不容易骨折等,但如果脂肪不在脂肪庫裡待著,到處亂跑,將會導致其他器官的功能下降,出現器官功能的代謝異常。

曲伸主任表示,腹型肥胖不僅會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還會導致肝臟對脂肪的清除能力嚴重下降,進而引起血脂異常。同時還會引起大血管的胰島素抵抗,引起一系列的血管功能異常。

臨床中,肥胖人群中患血脂異常者可達40%,重度肥胖患者中可達到70%以上。

腹型肥胖人群減脂不能單純節食

腹型肥胖的人如果只單純地節食減重,可能胳膊、腿會越減越細,但肚子照樣那麼大。因此,“企鵝肥”的人要減肥,並不是單純地減重,更要調節身體的代謝功能。

曲伸主任說,每個人肥胖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肥胖是因為停經了,有的人肥胖是因為沒有激素了,也有人肥胖是因為體內有炎症等。“所以減重不是簡單地‘管住嘴、邁開腿’就能解決,要到專業醫療機構評估肥胖的原因,先檢測脂肪在哪裡,再做個性化的減重。”

有些腹型肥胖的人體質、骨關節、心臟功能等不一樣,減重須全面兼顧、對症下藥。曲伸主任建議,腹部肥胖的人減重一是要規律生活,不熬夜;二是堅持耐力運動,讓脂肪從腹部往四周轉移;三是心情舒暢,因為心情不好就容導致炎症,進而導致脂肪儲存。(健康時報記者 毛圓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