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要把房子賣了去創業,這事兒靠譜嗎?

朋友要把房子賣了去創業,這事兒靠譜嗎?

在北京房價大漲的那段時間,流傳著一個段子:


A君賣了房子投身創業大潮,拼搏三年公司終於開始盈利,這時候原來賣掉的房子價格已經翻了三番。


有個朋友現在創業需要錢,也準備賣房。到底賣房創業靠譜嗎?

先別急著回答,我來問一個問題:


如果你手裡有一筆閒錢,在買房和買股票之間,你選哪個?


站在當下回看2、30年前,毫無疑問應該買房。但當時房子基本不用花錢買,都是單位分配,沒有人會認為買房是個好投資。而股市正紅火,80後的父母們少有不炒股的。


現在,看著動不動就玩個大跳水的股市,人人都後悔10年前沒買房。


那麼,到底買房是對的,還是炒股是對的呢?

我們每天都要做大大小小各種「決策」,在判斷一個決策對錯時,我們會習慣性的用結果來說話:


好決策是因為有好結果,壞決策是因為有壞結果。


上面這句話多讀兩遍,有沒有感覺到哪裡不對?


來看看從決策到結果之間發生了什麼:


朋友要把房子賣了去創業,這事兒靠譜嗎?


從作出一個決策到發生一個結果,並不是從0到1這麼簡單,中間還有個神秘盒子,沒有人能知道,盒子裡發生了什麼。


我們可以把這個神秘盒子稱為「行動過程」。在決策、行動過程、結果三者間,能夠確定的只有「決策」,「行動過程」中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比如「運氣」——我們控制不了又能對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東西。

來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你去超市買牛奶,因為趕時間隨手拿了一箱就走。回家才發現,哎呀,居然下週就過期了!你的第一反應有三種可能:


一種是埋怨自己:怎麼買的時候沒看一眼保質期呢。

一種是指責超市:太不負責任了,快過期了都沒個提示!

一種是平靜接受:哦,那隻能想辦法儘快消滅了。

碰巧這個品牌牛奶在搞活動,每箱裡有張抽獎卡,你拿出來一看,嘿,中獎了,一箱牛奶!這時候,你的第一反應只有一種:哈哈,運氣真好!

等一等,為什麼在遇到壞事情的時候,就會想著去找個對象為結果負責,而遇到好事情的時候,偏偏讓運氣沾了光?

你可能會說,因為拿哪一箱牛奶,是自己可控的事情,選到不合適的肯定要找原因。而箱子裡有沒有獎品是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的事情,碰上了就是運氣。

那麼,買好了最喜歡明星的演唱會門票,結果當天下大雨;提前兩小時到機場,結果航空管制延誤足足4小時;和閨蜜約了週末逛街,結果孩子週五發燒……這些是運氣,還是決策失誤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讓決策背了運氣的鍋。


朋友要把房子賣了去創業,這事兒靠譜嗎?

春節回家親戚們總喜歡湊一桌打撲克,我不會打就只能當個觀眾。幾輪下來發現兩件有趣的事情。

第一件事,排除故意放水的情況,拿到一把好牌打爛的情況不多,拿到一把爛牌打好的機會同樣少見。


也就是說,牌技並不會決定輸贏,打牌更多是看運氣。香港賭神系列電影其實早就說破了這個道理,拋開技巧不談,所謂賭,其實是看運氣在不在自己這頭,能不能拿到一手好牌。

第二件事,當輸了牌的時候,總會有人埋怨隊友不會打。


如果第一件事成立,那麼連續輸牌時就不應該怪別人牌技不佳,而是果斷換個運氣更好的搭檔。

打牌跟我們日常生活中做決策的情形很像,你只能看到自己的牌和已經打出來的牌——這是可以找到人來負責的部分。


但是,你並不知道對方手裡什麼牌,也不知道會出哪張——這是自己決定不了的部分。所以,下一步打哪張牌就靠猜和賭。

猜和賭什麼呢?

概率,也就是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賭神會算自己想要的牌有多大概率出現;

導航指了一條更快的路,是因為從路況算出堵車概率低;

媽媽決定母乳餵養,是從醫學研究的角度,母乳對孩子有益的概率更高;

美國職業棒球擊出安打次數最多的殿堂級球員泰德威廉姆斯,厲害的秘訣就一個——計算球在什麼位置揮棒安打的概率最高,然後靜靜等待球進入目標區域,毫不猶豫地揮棒。

賭神當然會有輸的時候,威廉姆斯也不是每次都能打出安打,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堅定用同一套決策方法來指導行動。


有句老話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說的就是很多事情雖然和預期不太一樣,但是仔細想想也都能理解接受。


這就是概率思維:雖然不知道壞結果在什麼時候出現,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會出現。

理解了概率,你就不會再為一時結果的好壞胡思亂想,能夠更有自信地做出決策。而那些經常做出靠譜決策的人,行動都出奇的一致:瞄準概率最高的區域,然後揮棒。


朋友要把房子賣了去創業,這事兒靠譜嗎?


可能你會說,概率看起來好複雜,誰會在平時用啊。

日常生活中我們並不是沒有概率思維,而是隻用了兩個概率:100%和0%。


要麼100%必須是這樣,要麼0%絕對不可能,而過度自信的思維陷阱總是讓我們更傾向於相信100%。


朋友要把房子賣了去創業,這事兒靠譜嗎?


現在很多媽媽關注的親子閱讀,認為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有很多好處,比如識字多。媽媽群裡就有人問,為什麼我一直親子閱讀,孩子認識的字卻沒有他同學多呢?


這就是把親子閱讀和識字多之間畫上了等號,要求100%概率——必須有這樣的結果。

追求0%或100%,都是一種對確定性的執念。實際上,0%和100%本身出現的概率都極低,因為決定結果的關鍵因素“運氣”,根本不可控。

一直親子閱讀,孩子也沒有成為認字神童,並不能說明親子閱讀本身有用還是沒用。

我們來換個說法,把“親子閱讀有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替換成“如果孩子每天閱讀1小時,有60%的概率一年認識100個漢字。如果每天閱讀時間少於1小時,只有20%的概率一年認識100個漢字。”

意思是,同樣認識100個字,100個孩子裡有60個需要每天讀書1小時才能做到,還有40個孩子讀1小時也認不夠。但是,總有20個都不怎麼讀書的孩子,能認識100個漢字,甚至更多。


認為堅持親子閱讀等於認識很多字,就是直接跳到了最右側的理想世界“必須是這樣”。媽媽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20箇中的一個,實際上,更可能是40箇中的一個。

聰明的媽媽會知道,不論孩子屬於1/20、1/40,還是1/60,只要親子閱讀確實有更高概率提升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力和應用力,那麼,這就是個好決策,不需要盯著一個眼前的結果就產生懷疑。

我是個偽球迷,有時候會跟風看看足球賽。球賽開始前媒體都會測算一下勝率,假設這個測算本身是靠譜的,現在一場關鍵比賽巴西對葡萄牙,巴西隊的勝率是60%,葡萄牙隊的勝率是40%,誰更有可能取得勝利?

合理的選擇是巴西隊,因為勝率更高,絕大部分媒體都會押寶巴西隊。結果葡萄牙隊勝了,咦,那是媒體錯了嗎?


不是,40%不等於0%,當然會有獲勝的機會。雖然結果完全相左,但相信巴西隊會贏這個判斷本身並沒有錯。所以不用去罵媒體瞎了眼,或者把堅持葡萄牙會獲勝的人視為多麼明智。


從科學決策的角度來說,堅持葡萄牙會獲勝的人,反而做錯了決定,只是恰好運氣站在了他們這一邊。


沒有絕對正確的決定,只有相對合理的選擇。


朋友要把房子賣了去創業,這事兒靠譜嗎?

生活不是一把定輸贏的豪賭,而是許許多多個概率的組合。


好決策並不是會100%帶來好結果的選項,而是在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後,算出離好結果最近的那個選項,並且接受結果不如人意的可能。

佛學中有一句話叫: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其實就是在講決策的智慧——找對起點,比到達終點更重要。


怎麼找對起點呢?


如果你

1、核心目標很明確

2、多角度考量過可能性

3、經過有邏輯的推導過程

4、有可信度高的論據支持


那麼,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很高,即使最後的結果不如預期也完全不用懊惱,更不用去懷疑自己。


我們讀書的時候總是追求和標準答案一摸一樣的100分,但現實世界中沒有100分,大多數時候60分已經不錯,80分簡直完美。


概率面前,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不需要在意偶爾一次的輸贏。提高自己押對勝率的能力,自然就有更多機會得到想要的結果。


怎麼提高押對勝率的能力呢?

兩個字:覆盤。


這兩個字聽起來很高級,換個說法會更熟悉:吃一塹,長一智。

比如去超市買到快過期的牛奶,以後就知道去超市買食品,一定要記得看保質期。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下意識地用到覆盤的思維,只是停留在淺層經驗的提醒上,沒有深度思考的過程。


其實覆盤這件事,讀書的時候我們早就見識過了。學霸們人人都有個錯題本,反思和總結自己掉過的坑,下一次遇到就避開。每次考完試,老師們會把題全都講一遍,我們對照著看自己到底錯在哪兒。這些都是覆盤的一種方式。


完整的覆盤會包括四個環節:

慢動作重放--客觀分析--反思總結--改進措施

做完一件事之後,從頭到尾完整地演練一遍,站在客觀視角看看哪裡做得對,哪裡需要改進,哪裡預測到了,哪裡完全沒想到,再思考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怎麼處理會更好。


決策+行動+覆盤=更好的結果


覆盤積累得越多,就相當於你的預測數據庫越豐富、算法越成熟,下一次計算的正確率當然就會越高。


現在,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賣房創業,這事兒到底靠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