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框架教你入門理財

這周機緣巧合,得知一個老友現在的辦公地點跟我離得非常近,果斷約頓飯。除了關心彼此近些年的情況,有關投資理財的話題聊了不少。

然而,當這些問題拋給我的時候,我總覺得我們之間少了一些什麼:

#1 手裡還有幾十萬的XX股票,賣還是不賣?

#2 你們那的收益能做到多少?

#3 你們那的產品多少錢起投?

...

想了許久,我認為我們的溝通中缺少一個框架,試著將自己學到的,自己在用的思路做個彙總,形成一個有利於互相溝通理解的框架,更有利於幫助每個人自己理清你現在在哪,你要去哪,以及怎麼去。

我想,這個框架的宗旨應該是:幫你不再為錢感到焦慮。

這個框架不是為了幫你追求3年10倍,一夜暴富那些鏡中花水中月。它應該是一套尊重客觀規律,幫你科學地認識、感知和實踐投資理財的路徑。

最頂層的三步應該是:

  • 掌握財務的收支情況
  • 找到最舒服的平衡點
  • 安排好每筆錢的去處

一、掌握財務的收支情況

你到底有多少錢,有多少債?是不是雖然每個月收入很高,但卻又感覺存不下什麼錢?你300萬買的房子,現在市價600萬,你真的有600萬了嗎,每個月還得給銀行還1萬吧。所以,在這個階段的目標沒有完成之前,先不用想底是該炒股還是投基這樣的問題。

這一階段的目標是:讓自己靜下心來,搞清楚你的財務狀況現在“在哪裡”。

建議從收入/支出週期的角度梳理,比如上班族應該可以從月度/年度的收入支出來梳理,最後應得到一個結果:收入-支出=結餘。

結餘的數額不應該是一個精確的值,而應該是一個合理的範圍。比如,5000~8000,實際執行階段,你真正的結餘值應該在99%的概率下落入這個區間,才算梳理的合格。當然,情況有變,應該及時回來調整。

如果想更深入的理解這一步,推薦兩本書:《窮爸爸富爸爸》,《小狗錢錢》。

二、找到最舒服的平衡點

現在開始,可以忘記你的收入和支出了,只用關注結餘即可。

根據你個人的情況,仔細思考和拿捏,這些結餘的錢,你最遲可以延遲到什麼時候使用它們。不用太細,1個月,3個月,半年,1年,3年以上,5年以上和丟了也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對應這些選項分一分就可以。

這麼分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絕大部分常見的理財產品都是按照這個時間週期來設計和發行的。

到了這一步,人與人之間的個性化就有所顯現了。有些人認為人生該及時行樂,攢夠1年出去旅行的錢佔比高,有些人喜歡延遲享受,3年,5年以上的錢佔比會高。這都沒問題,重要的是,找到讓你最舒服的平衡點。

這一階段的目標是:找到分配結餘資金最舒服的平衡點,搞清你財務狀況“要去哪”。

三、安排好每筆錢的去處

準確地知道“我在哪”,“要去哪”之後,剩下的就是解決“怎麼去”的問題了。

這一階段的目標是:為第二步分配好的結餘資金,找一個合理的去處。

可以說,任何的正常的金融投資產品,都是由“風險”、“期限”和“收益”組成的能力值三角,固定一個變量的時候,另兩個變量總會讓你產生取捨。低風險,高收益,超靈活的好事情可不常有。

1個月以後要用的錢,就該用1個月的方式管理;半年以後要用的錢,就該用半年的方式管理;5年以後要用的錢,就該用5年的方式管理,邏輯就是這麼簡單。

剩下的工作,就是了解不同產品的風險,收益,投資期限,比較同類別裡不同產品的優劣,找到最適合你的那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