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已經定都開封了,為何趙匡胤還一心想要遷都洛陽?

北宋是繼唐朝以後又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掌握京城的禁軍,經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成為大宋皇帝,定都開封。開封在宋以前就當過多個朝代的都城,其位於河南中部,是中原腹地。在春秋時期開封時名"啟封",是鄭國的國土。戰國時期三家分晉,開封成為魏國國土。據《史記》記載,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魏國遷都大梁,即開封。這是開封作為"七朝古都"中的一朝。開封作為魏國都城後發展迅速,很快就成為戰國時期的大城池之一,可惜的是秦統一六國時開封被秦將王賁引黃河水淹沒了。

北宋已經定都開封了,為何趙匡胤還一心想要遷都洛陽?

到了西漢時期,漢景帝劉啟繼位後,為避皇帝諱,將啟封改為開封,此後開封在史書上就比較沉寂了,長安和洛陽作為歷朝歷代的都城開始大放光彩。直到隋煬帝當政時期,開封成為大運河中連接黃河和淮河的節點,又迎來了絕世繁華。水陸交通便利使得開封再次進入輝煌發展時期,一舉成為了又一座大都市。再經過唐朝李勉的擴建,開封已經是一座城寬池深具備成為都城能力的城市了。

北宋已經定都開封了,為何趙匡胤還一心想要遷都洛陽?

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大亂,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定都開封,這是自戰國以來開封歷經千年又一次成為都城,這是開封發展最快的時期,因為這幾個政權都是統一了北方的政權,所以作為都城的開封很快就成為了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宋是趙匡胤在後周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延續了後周的政治模式,都城也依舊定在開封。再反觀一直作為歷朝歷代都城的長安和洛陽,在經歷過安史之亂、唐末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時期戰爭不斷後,早已經在戰火中凋零,而一直作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開封則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趙匡胤似乎並不喜歡開封,反而一直想遷都洛陽,但遭到群臣反對,發生了北宋初年著名的"遷都之議"。趙匡胤也是倔脾氣,不滿大臣的反對,乾脆自己直接在洛陽住下,一住就是兩個月,任誰勸也不回開封,還提出先遷都洛陽,再遷都長安的計劃,最後還是趙光義出面勸解才讓趙匡胤起駕回京,遷都計劃也就擱淺了。趙匡胤回到開封僅僅半年後就突然暴斃,此後再無人提遷都的事。

北宋已經定都開封了,為何趙匡胤還一心想要遷都洛陽?

趙匡胤想遷都時已經五十歲了,坐擁天下已十六載,年過半百的他為何還執著於遷都洛陽呢?

其一,趙匡胤是洛陽人,他想遷都洛陽恐怕與當初西楚霸王項羽非要定都彭城的原因一樣,那就是衣錦還鄉。即使不能生前榮歸故里,死後也得落葉歸根,他的永昌陵今位於河南鞏義市,但宋時屬於洛陽。關於永昌陵的選址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趙匡胤從洛陽回開封途中經過父親埋葬地,就下車祭拜。想著埋在黃土下的父親,不禁感慨人生短暫,隨即拉弓射箭,吩咐左右,一箭射去,所落之地就是他的身後之地。可見趙匡胤對洛陽的感情非常深厚。

其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在開封根基十分深厚穩定。北宋建立後趙匡胤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鎮壓李重進叛亂後也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加兼中書令。進佔太原後趙光義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封晉王,真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的這些職位都握有實權。趙匡胤深居深宮,對於宮外之事必然不是事事清楚,經營開封十幾年的趙光義若真的有不臣之心,那麼這繁榮的開封城對於趙匡胤來說就十分危險了。

北宋已經定都開封了,為何趙匡胤還一心想要遷都洛陽?

後來趙匡胤果然暴斃,且就在從洛陽回開封的半年後,駕崩前也只有趙光義與之獨處,至於他的死與趙光義到底有沒有關係,那就不得而知了。趙匡胤是個聰明人,可能他生前已經感覺到趙光義在開封的勢力過於強大了,想借遷都來化解這種不確定的危險。

其三,開封的地理位置太差。開封雖然是前朝舊都,水運便利,但位於中原腹地,四周都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沒有山川作為屏障。可能和平時期還看不出問題,但一旦強敵侵犯,那麼開封幾乎無險可守,唯一可以算是天險的黃河還水患頻繁。以前還有燕雲十六州作為北方門戶抵擋北方勁敵,可是石敬瑭早在幾十年前為了做"兒皇帝"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了,使得中原門戶大開,這種情況下開封作為永久都城對於宋朝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武將出身的趙匡胤自然是看得到開封城的劣勢,所以想遷都更有地理優勢的洛陽。

北宋已經定都開封了,為何趙匡胤還一心想要遷都洛陽?

洛陽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城市,雖然不如長安這種坐擁八百里秦川、易守難攻的四塞之地,但比起位於一馬平川的開封可好太多了。洛陽也是位於中原地帶,河南西部,在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接帶,橫跨黃河,周圍有鬱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佈水利便利,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進可攻退可守,相較於開封更適合作為都城。

北宋已經定都開封了,為何趙匡胤還一心想要遷都洛陽?

可惜的是上天沒有給趙匡胤足夠的時間來準備遷都的事,大臣們和趙光義相繼阻攔,遷都的計劃最終無法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