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真本事”的中概股請低調一點

每經特約評論員 宋清輝

中概股爆雷不是什麼新鮮事,無論是自己主動曝光自己,還是被專業機構捅出造假,中概股的股價都會因此產生影響。這種事情每年都會發生,新東方遭遇過,安踏體育遭遇過,只不過今年遭遇做空的中概股大家更熟悉一些。

渾水、香櫞這類以發佈看空報告為主的機構,我國也有類似的,例如茫茫自媒體中總會有那麼幾個,時不時會發布一些揭露A股上市公司的黑幕,譬如隱瞞事故、財務造假等。理性來看,這類看起來喜歡看空中概股的機構,實際上並非專門的中概股看空機構,他們看空的公司來自世界各地,而其他被做空的上市公司,一般不會被中國媒體和中國投資者關注,所以一旦有中概股被做空,就會有一種機構專愛打擊中概股的錯覺。

無論看空機構如何表達他們看空的意願是多麼公平正義,可資本的本性就是為了儘可能更多盈利,不排除某些做空行為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否則該類機構就會缺少持續運作的資金。任何一家公司都存在被看空機構看空的可能,但為了保證做空的成功率,這些看空機構不會隨隨便便找目標,而是會去找那些容易被發現問題的公司。

哪類公司容易成為看空機構的標的?我認為容易發生信息不對稱、對外披露數據不精準的公司,很容易被看空機構盯上。打個簡單的比方,咖啡18元一份,商家共售出了2000份,發佈數據稱期間營收為3.4萬元,就可能會有機構跳出來稱數據造假。機構會通過用18乘以2000應等於3.6萬元,繼而推測出是為了避稅而瞞報,這就會對企業產生不良影響。實際上,商家曾推出第二杯半價的活動,因此營收數據不能簡單地用單價乘以銷售量,然而看空機構不會管這些“細節”,因為商家的數據披露並沒有說明“第二杯半價”的情況。

信息不對稱,容易令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產生矛盾與分歧,別說境外上市,A股之中也經常出現投資者或媒體因對上市公司的公告誤讀,若是沒有進一步的溝通,上市公司很可能莫名其妙地就被市場看空。

假設我國開設只有國外企業才能上市國際板、放開註冊制,一大堆我們不熟悉但自稱是全球知名企業的機構登陸,作為投資者,你又會是怎樣的態度?在無法前往國外調研,與高管語言交流又存在障礙,無法對上市公司作全面瞭解的情況下,你或許也只能通過半信半疑財務報告和相關新聞做投資判斷。如果忽然有機構信誓旦旦表示有確鑿的造假證據,你是信遠不可及的上市公司,還是信看空機構?換種表述方式,一家公司總稱自己業績優異,可始終不給外界看實際產品和銷售場面,你會不會對這家企業產生疑慮?

如果我是這類公司的投資者,我會果斷割肉。“寧可信其有”是不少投資者的共同想法,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更容易信“自己人”而不信“外人”。因此,中概股不幸被看空機構盯上,一定要快速向海外投資者尤其是大股東進行澄清,必要時可以負擔重要股東、有分量投資人的往返差旅費,請他們專程來中國實地調研、重塑對公司的信心。具體的澄清方式,還需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不同的上市公司對被做空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實際上,一些善於公關的中概股,甚至敢借助這一“不公平”待遇將自己送上熱搜,趁機來一波熱點營銷。

國內公司想在海外舒服上市,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處處都是風險和“坑”。想在海外資本市場保持高調,我認為這家公司一定要有真本事,不然隨時都有被打壓的可能。

所謂“真本事”,我覺得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一定要做到公開透明,絕不弄虛作假,該披露的按規定披露,需要保密的必須嚴防死守,保障投資者的權益。

第二,企業一定要有好人緣,這些人緣的特點是資金實力雄厚,以便在遭到機構惡意做空的情況下,召集有實力的好朋友來阻擊股價下跌,讓資本市場看到企業護盤、保護股東的能力。

第三,一定要熟悉海外的市場規則,各個國家採用的會計記賬方式、法律存在差異,企業一定要聘請上市當地專業的會計團隊和律師團隊,才能依照當地情況依法依規維護自身的權益。

第四,不要認為海外上市是一種榮耀,這其實是一種形象維護的責任,你們不是去圈錢而是通過融資壯大未來發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樹立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

(作者為經濟學家)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