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距離,是為了更好地擁抱

保持距離,是為了更好地擁抱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界限感。界限感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可是我們真的瞭解什麼是界限感嗎?我們又懂得如何建立界限感嗎?


打個比方,你坐在一節空蕩蕩的地鐵車廂裡,如果這時有一個人上車走過來坐在你身邊,你會本能地感覺不舒服,想要換一個位置。這是因為有人打破了你的安全界限。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提出,人們的個體空間需求大體上可分為四種距離: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和親密距離。


當然,這是根據物理距離上劃分的個人空間。而我們的個人事務、精神家園理所應當也需要界限感。


之前有個八卦新聞熱議的中心點就是:已婚男女與其他異性之間的界限問題

保持距離,是為了更好地擁抱

男星週一圍因為和女助理同用一根吸管喝珍珠奶茶而上熱搜。如此沒有已婚男人的自我認知與修養,被吃瓜群眾圍觀著指指點點也都是沒有界限感惹的禍。


然而,與外人的界限感我們往往可以通過空間距離來界定。可是事情的真相往往是,中國人的痛苦,大多是由於在家庭生活中缺少界限感而造成的。


心理學家武志紅有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認為,中國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們缺乏界限感


我有個閨蜜,就為父母的“關心”感到非常頭疼。


她和父母沒有生活在一個城市,於是,父母每天至少五六條微信定時問著同樣的問題:“吃飯了嗎”、“吃了什麼”、“今晚加班嗎”、“最近和男朋友怎麼樣”……


偶爾的關心當然不成問題,可是每天一日三餐都問,導致此閨蜜每每接到微信都忍不住在內心翻了個白眼:“老爸,你是多麼沒有自己的生活啊!”


為什麼中國式的父母長輩、夫妻子女之間會缺乏界限感呢?從我們的傳統價值觀來看,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插手對方生活的情況一點都不少見。俗話說,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痛並快樂著的相處模式


其實這件事我覺得不能單方面地怪父母長輩太愛操心。許多做子女的雖已結婚甚至為人父母,卻還是“大小孩”一個。


也就是我們常常提起的令人聞風喪膽的“巨嬰”。


婚姻中的婆媳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丈夫是“巨嬰”導致的。做丈夫的飯不會做、衣服懶得洗、孩子不想帶,說“讓我媽來”。呵呵,沒有問題才奇怪。


男女平等,這個論題放在誰身上都一樣。


我們想當個好爸爸好媽媽,天天回家能看到孩子,不錯過孩子的成長;又想不拋棄事業,出差開會都不耽誤。


所以我們把自己的父母公婆喊來帶孩子,相處出問題了又覺得他們插手自己的生活了。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想失去,可能嗎?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託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這就是我們無法建立界限感的根本原因。


那麼,該如何建立界限感,就是有很顯而易見的辦法了。都說對於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只有三條路可選:要麼滾,要麼忍,要麼狠


家庭生活,同理可證。


· 第一,保持距離。能不住在一起儘量不住在一起,哪怕是住隔壁小區,甚至住對門都行。再不濟,自己的房間要守住,除了夫妻雙方,主臥最好閒人免進。規矩要定在前面,沒有規矩就會有太多的模糊地帶。


· 第二,語氣要溫和,行為要堅定。我們需要溫和而堅定地說“不”。我很愛你,也很尊重你,但是“不”。這個“不”的標準和範圍在哪裡,就因人而異。


· 第三,自己的父母自己搞定。婚姻生活中如果出現雙方父母插手的事情,誰的父母誰出面去談。談崩了也沒關係,畢竟看在自己親生的份上。


以上都是個人淺見,也是我一貫的辦法,親測有效,僅供參考。各位媽媽們有什麼好辦法,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來源於:“點亮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