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東縣:整治稻田拋荒確保糧食產量穩增長

中國新報訊(記者 劉民偉 攝影報道)為了落實今年的黨中央1號文件精神,有效地制止和杜絕農村稻田拋荒,穩定和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湖南祁東縣委、縣政府號召全縣各級農業部門在全球新冠肺炎發生之年的特殊時期,把穩住糧食生產和治理缺水被閒置而荒棄的稻田,得到有效耕種作為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他們堅持“穩定當頭”,著力穩面積、穩政策、穩定量,上下一心全面做細做實糧食生產工作。由於該縣地處半山區半丘陵地區,有四分之一的稻田嚴重缺水,不適合耕種水稻,為了不讓這類耕田拋荒閒置,他們採取科學而因地制宜選種種植的措施,使糧食生產和整治稻田拋荒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湖南祁東縣:整治稻田拋荒確保糧食產量穩增長

祁東縣地處湖南省衡陽西南部,湘江中游北岸,全縣轄20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296個建制村,7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08萬,全縣實有耕地面積82.05萬畝,其中稻田62.55萬畝、旱土19.51萬畝。

湖南祁東縣:整治稻田拋荒確保糧食產量穩增長

據瞭解該縣為了促進糧食安全,杜絕稻田拋荒,縣委縣政府先後三次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糧食生產工作。3月中下旬相繼召開了全縣糧食生產和遏制稻田拋荒專項治理工作大會,並出臺了《祁東縣稻田拋荒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祁政辦函【2020】10號兩個指導性文件,為全力推進該縣2020年糧食生產工作和落實稻田荒棄治理工作任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為糧食生產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全力推進糧食生產,全縣落實以“村為主,鄉負責,縣統籌”的糧食生產工作責任體系。一是繼續實行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堅守糧食總量安全底線。逐級簽訂目標管理責任狀縣級領導聯點鄉鎮,鄉鎮幹部到村分層包乾。二是繼續落實食生產任務保證金制度,與縣財政下發各鄉鎮(街道、管理處)的轉移支付專項資金掛鉤。將其中20%轉移支付資金作為任務保證金,在年終考核結束後考核分值再結算拔付。繼續強化食生產督查考核,問責追究“零容忍”,實行通報評,連續兩次受到通報批評的鄉鎮(街道、管理處)黨政一把手由縣委書記或縣長直接約談。

為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縣政府出臺精準獎補,為辦點示範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今年,縣級財政預算安排糧食生產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比上年增加700萬元,增長53.85%。一是據實發放成為補貼導向。發放耕地補貼嚴格按照“種地得補貼、不種地不種貼”的原則。二是優質雙季稻基地成為獎補重點。對優質雙季稻生產基地在據實發放耕地地方保護補貼基礎上按400元/畝的標準進行獎補;對早稻集中育秧示範區內單處育軟盤拋秧或機械插秧可插大田30畝以上的育秧主體,可插大田面積60元/畝進行獎補;對符合條件的新型種糧主體購水稻高速有序拋秧機、播種流水生產線、專用育秧軟盤分別按3.5萬元/合、0.5萬元/條、1元/張的標準進行獎補。三是新型規模種植主體成為獎補主要對象。繼續加大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發業種主體的獎勵力度,縣財政政單列200萬元專金用於獎勵先進新型規模農業種植主體。

湖南祁東縣:整治稻田拋荒確保糧食產量穩增長

轉變方式,為糧食穩產擴面提供安全保障。為全面落實好糧食穩產擴面這一主線,牢牢穩住全縣農業“基本盤”,該縣突出以“四個轉向”為重點抓細抓實糧食安全。一是轉向雙季稻擴面促總產。祁東是傳統雙季稻區,縣裡出臺政策堅決制止雙季稻區內雙改單、發展一季再生稻、發展“稻-油”兩熟制種植模式。二是轉向託管承包轉包土地流轉新模式。針對耕地拋荒,堅決按照衡陽市《關於遏制耕地拋荒工作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衡辦〔2014〕10號)落實責任,避免耕地“閒置化”、“非糧化”,禁止“非農化”。全縣結合新一輪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探索“以村或村民小組為單位將土地收歸集體託管,再進行分區承包轉包”的整建制土地流轉新模式,實現了整建制土地流轉,成效顯現。三是轉向科技攻關增產能。全縣現已落實“早+晚優”雙季稻面積30.50萬畝、高格優質幫面積20萬畝。按市政府要求已創建萬畝雙季稻綠色高質高效暨全程機械化生產基地試點。四是轉向新型規模主體穩產擴面。通過著力建設基礎平臺、解決生產實際間題、釋放的好政策大力培育新型種糧主體。

據記者實地走訪瞭解該縣耕地拋荒整治效果凸顯。他們緊緊圍繞“嚴控新增面積、消減現有面積”的稻田拋荒治理工作目標,充分發揮經濟槓桿刺激作用,對積極參與全縣稻田拋荒清零行動成效顯著的種植主體在全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或糧油生產工作會議上進行表彰,獎標準分別為5萬元/戶、3萬元/戶、2萬元/戶。對各鄉鎮(街道、管理處)100%完成轄區稻田拋荒清零任務的獎勵10萬元。據統計,截止6月20日,已完成2019年全縣常年耕地拋荒治理面積0.72萬前,佔總治理面積的98.32%,因地制宜調優種植結構,對水利設施差,缺水的稻田已種植優質商品紅薯、優質澱粉紅薯、夏玉米等作物,面積分別為1582畝、2656、2386畝,佔總治理面積的90.44%。

全縣今年種植30畝以上雙季稻的種糧大戶已發展到了1004戶,較上年増加85戶;服務於糧食生產的專業合作社113家,較上年增加13家;以種糧為主的家庭農場203家,比上年增加65家。

他們積極探索“以村或村民小組為單位將土地收歸集體託管,再進行分區承包轉包”的整建制土地流轉新模式,有效地改變了大戶原先流轉薪地存在的面積分散、田塊小、散戶插花種植等不利於集中統一耕種、田間管理、機械收割的實際困難,2019年全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2%,較上年提升6.2%。

通過加快農田高標準項目建設、推廣水稻優良品種、調優種結構、加強科技服務力度、實施訂單農業、釋放利好政策等有效措施,改善了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完善健全專業化服務體系,增強了種植主體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和為生動力,種糧經濟效益得到穩步提高。

據瞭解今年,該縣計劃落實糧食總播面105.27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46.7萬噸以上的工作目標。已落實早稻面積35.88萬畝,與上年比增5.97萬畝;中稻面積24.07萬畝,比上年減少3.39萬畝;已落實春播旱糧面積10.9萬畝(其中玉米5.5萬畝),比上年增0.85萬畝;預計晚稻在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可落實種植面積36.98萬畝(其中高檔優質稻面積20萬畝)。

在縣農業農村局的領導帶領下,我們一行來到了該縣創建的優質雙季稻生產基地,5個鎮的萬畝優質雙季稻示範基地;為了被免稻田拋荒在全縣25個鄉鎮(街道、管理處)創建了高檔優季稻+“雙低油菜”基地面積18萬畝;把有些鄉鎮缺水的耕地分別創建了一個面積300畝的優質商品紅薯基地和優質13000畝澱粉紅薯基地。2020年全縣早稻種植面積35.88萬畝,較上年增加5.97萬畝,增19.96%;早稻栽插面積達到39.62萬畝,佔計劃總面積的118.35%。15個糧食監測點早稻種植面積407.28畝,較上年增加20%以上,旱糧種植面積10.9萬畝,比上年增加0.85萬畝,增8.46%。

目前正是早稻成熟收割時期,此時的祁東大地上荒田復甦,稻浪千層,昔日被荒棄的稻田,今日處處一片金黃,給人一種美的感受,豐收在望,人們喜氣洋洋。慶幸在本世紀全球多災併發,經濟危機的嚴峻時期,奪取歷年未有的糧食大豐收,喚醒了沉睡多年的荒地重現金黃,這就是黨的重農惠民政策的結晶,事實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中國的糧食是永遠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