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去世第四個年頭,林家又誕生了一位女嬰。長大後,她成為林家第二位女建築師。比肩希拉里,結交喬布斯,影響時代的建築作品遍佈全美。可以說,當年林徽因沒來得及實現的建築理想,她都一一照進了現實。兩位才女的隔代際會,直惹人感慨:青出於藍,勝於藍也。
01
林氏一脈,鐘鳴鼎食之家,詩書簪纓之族,林桓為女兒取名林纓。林桓是林徽因同父異母的親弟弟,那林纓便是林徽因的親侄女。只是林纓出生時,林徽因已經病逝四年多。姑侄倆錯過了見面的機緣,卻斬不斷血緣裡相似的果斷。
40年代初,國內烽火連天,林家也蒙受戰爭之苦。林桓出國求學後,對於灰暗的家族往事,並不愛提起。只和妻子遠居山林,在俄亥俄大學任教,閒時醉心藝術,不問塵事。林桓幼年曾被父親逼迫練習書法,他深知為人子女,卻不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有多痛苦。立誓要給女兒最自由、開放的成長空間。
林纓打小安靜內向,喜歡跟他泡在陶藝室,常常半天不說一句話,儘管跟同齡孩子不太一樣,林桓也樂得接受。 再大些,女兒像自由的小獸,穿梭在山林草野,藍天河流間,漸漸長大。她一路成績優異,高中畢業後又被耶魯大學錄取,冥冥中,林纓選擇了建築專業。
那時她並不知道,林家還有一位女建築師。她對建築的興趣說來也少見,竟是源於墓地。歐洲的公墓通常修葺得簡潔肅穆,方便供人悼念,但外觀形式卻各式各樣。林纓經常漫步在學校附近的“園林街公墓”,這些墓碑怎麼也看不夠,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船長的墓。上面刻著一艘船,線條簡練,形態優美,林纓的心總是被陌生人的墓地所觸動。
她甚至利用假期自費去歐洲旅遊,只為了一路考察沿途的公墓。當然,學校開設的墳墓建築設計,她也第一時間選修了。所以當一則消息傳來時,她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02
1980年,林纓路過耶魯大學的佈告欄。只是無心一瞥,她立即被一則徵稿啟事吸引了,越戰將士基金會在徵集紀念碑設計圖。林纓忐忑又激動。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建築設計比賽,事後她才知道這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公開藝術競賽。為了更好地完成設計稿,她特地去了一趟華盛頓。
站在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前,林纓感受到死亡和靜默,在腳下一同奔湧。此行歸來,林纓的設計草稿已在胸中醞釀而成。從翻閱資料修改細節,到最終設計出實際模型,她只花了兩週時間。
截止到大賽的最後一天,組委會一共收到1421件設計圖。八名富有盛譽的評委層層篩選,最終鎖定了一個作品。1026號作品,作者林纓。那一年林纓21歲,僅僅是耶魯大學的大三學生。她遞交的作品連導師都沒放在心上,這讓緊盯著比賽結果的數百萬美國人何以平靜。林纓設計的碑牆是一道V型的折角。它像永不癒合的戰爭裂痕,一條伸向林肯紀念堂,另一條指向華盛頓紀念堂。
在她的眼中,這個深邃、抽象的設計,去除了所有的政治修飾,不諂媚當權者,甚至不不塗抹任何浮誇的榮譽。在這裡,戰爭和死亡,才是悲痛和反思的主角。碑牆上雕刻的58132個陣亡將士的名字,才是長鳴的警鐘。
然而美國人才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們沒有看到熱血的愛國標語,沒有挺拔的英雄雕像,更沒有星條旗和任何象徵美國的標誌。理所當然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設計,甚至為此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抗議。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組委會也不得不重新檢視這件作品。剛剛登上建築設計舞臺的林纓,每天如芒在背。她在等待一個最終答覆。
03
當藝術界、建築界的大師們,重審完1421件參賽作品後,仍然一致認為,林纓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她拿第一,實至名歸。
然而反對的美國人,開始打種族歧視的歪點子。他們抨擊林纓的亞洲身份,歧視她的淺薄資歷。
“這是恥辱的陰溝。”
“越戰的時候,她還是個沒出生的小丫頭。”
“憑什麼採用一個無知女大學生的作品。”
伴隨著巨大的爭議,越戰紀念碑還是按照林纓的設計稿開工了。1982年10月,它莊重地坐落在一片草地上,像一本攤開的戰爭紀念冊。當然,林纓還是逼不得已做出了部分妥協。在紀念碑的一角,越戰退伍軍人協會踐踏她的創作權,硬塞了三座英雄雕像,安放了一處美國國旗,和整體建築風格格格不入。
幸好時間是檢驗一部作品最公正的尺度。紀念碑建成後,每年有200多萬人來到這裡祭奠。 一位老兵摩挲著花崗岩碑體,誠摯地說道:“我一直想要找一個地方靜靜的悼念我的朋友,在這裡,我找到了。”
再後來,越戰紀念碑獲得了“美國建築學院設計獎”、“總統設計獎”。2007年,它仍然沒被歷史遺忘,位列美國人最喜愛的十大建築之一。林纓的名字,因一座紀念碑被記入史冊。可她卻急不可耐地逃離這場審判,在紀念碑落成後,放棄了紙片般飛來的高薪邀請,重回耶魯繼續學業。
“越戰紀念碑可能是我最為公眾所熟知的作品,我也為之感到驕傲,但它只是我人生當中的一小段,我很慶幸它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因為之後可以把它放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1986年,林纓取得了碩士學位。她的建築之路,才剛剛開始。
04
此後,林纓擔任總設計師,建築作品遍佈全美。阿拉巴馬州蒙哥麥裡的民權紀念碑。
紐約的非洲藝術博物館。
紐約大學的亞太美國人中心等。
林纓完成這些成就,都在40歲之前。一個女人的黃金時代,登上旁人難以企及的建築巔峰,她該多自信靚麗。可是恰恰相反,一位記者形容她眼中的林纓:“總像是上課即將遲到的羞怯女生。”比起健談、舉辦家庭文化沙龍的姑姑林徽因,她則孤僻得多。不願上鏡,不願與人接觸,工作室最多不超過5個人。成名後,仍然堅持住在郊區,深夜和貓相伴,親自繪製建築圖紙。幾十年來,一直世界保持著相互觀察的距離。
誰能想到,就是這個羞怯的女孩竟然讓喬布斯也無法與她獨處。因為喬布斯看到她,比她更害羞。1983年,林纓與喬布斯相識,兩個沉默愛思考的人,幾乎一眼就在人群中辨識出了彼此。他們的審美相仿,設計理念不謀而合,都認同簡約即美。喬布斯興沖沖地邀請林纓來參觀蘋果公司,中途卻邀請了另一名女同事加入,原因是他實在太緊張了。
途中林纓無心的一句話,竟然預言了一款蘋果公司未來的暢銷產品。“為什麼電腦看上去就像笨重的電視機?你們不能把它做得薄一點兒,像平板那樣的便攜式電腦嗎?”喬布斯想了想,回答林纓:這將是我的目標。於是多年後,蘋果推出了iPad,在全球平板電腦市場獨佔鰲頭。無心插柳柳成蔭,才子與才女的友誼自此延續多年。
05
她長在西方,但血脈裡的東方氣質深深根植於作品。因為父親林桓的緘默,林纓對於自己的家族往事知之甚少。得知林徽因是自己的親姑姑,竟然還是成名後,在採訪中被記者提醒。當然兩位林家女人所處的時代不同,無法比較誰更出色,但或許林纓在事業上比姑姑更幸運。
當初林徽因赴美留學,一心痴迷建築,而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卻不招收女學生。她只能退而求其次,改學美術,自學建築。還趁假期,在耶魯大學進修了半年舞臺美術。她在那個年代,以頑強的姿態交出了一張獨立女性的高分答卷。多年後,身為移民後代、同樣是女性建築師的侄女林纓,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還獲得邀請,為母校留下一件永久的紀念作品。就是這張著名的“女性之桌”。
在她設計的上百個旋渦橢圓中,每一圈都記錄下了當年考入耶魯的女學生數量。或許其中之一,便有林徽因的身影。這位素未謀面的姑姑,曾經夢想進入建築系讀書的願望,在林纓身上得到了最有意義的延伸。她以女建築師的身份躋身國際,被看到,被認可,一步步跨進了建築殿堂的高位。
1999年,她當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亞裔人士之一。2005年,她和希拉里共同入選全美婦女名人堂。2016年,她接過奧巴馬頒發的“總統自由勳章”。
名利如雲煙,只有作品才是永恆。林纓一如既往沉浸在熱愛的事業中,不求聞達諸侯,只為心之所向。 當年林徽因正是舍下大小姐身份,鑽進深山,爬懸崖、入洞穴,標記古廟,採集古蹟數據。為了心中的理想,她也是一樣地虔誠。見證了姐姐與女兒成長過程的林桓,後來的評價:“林家的女人,每一個都個性倔強、果然獨斷、才華洋溢而心想事成。”他們因熱愛自己的事業,都活出了超越時代的芳華。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