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熱腸的聶榮臻

聶榮臻在戰場上指點江山,折戟沉沙,集大智、大勇於一身,是不可多得的帥才;

聶榮臻在生活中有難就幫,有險就擋,集鐵血、柔情於一體,是愛將惜才的首長。

他的女兒聶力評價他——性格內向,感情不輕易外露。

但在長達30餘年的革命歷程中,他對戰友戰士、國際友人、國之棟樑的關切,都被眾人看在眼裡。

做的總比說的多,是他為人處世的一貫準則。

1935年1月9日,紅軍第一次攻佔遵義後,部隊得到了短暫的喘息時間。

古道熱腸的聶榮臻

時任紅一軍團政委的聶榮臻,因長途行軍腳部受傷化膿,被總衛生部安排在老城南門女子中學附近的一戶富人家養傷,同在此處休憩的,還有患有骨膜炎的陳伯鈞。

陳伯鈞在贛西南遊擊戰爭中右腿中了一槍,本來幾近痊癒,卻因翻山越嶺、奔突勞累,體浸風寒,導致舊傷復發。

在抵達遵義前,部隊在貴州的叢山中穿梭,環境、氣候惡劣,陳伯鈞的創口疼痛地越來越厲害,這才選擇暫時告別隊伍,由擔架一路抬著進城。

軍醫賀誠告訴陳伯鈞,治療之前,需要補充好營養,恢復好自身的體能,再開刀進行手術,最後敷藥。

聶、陳兩人相見,互相詢問彼此的病情,在知道大概情況後,聶榮臻調侃自己:“我只是有點感染,倒是你,要多注意,儘快把傷養好上前線。”

那時,紅一軍團為聶榮臻配備了營養品,他拿到手的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陳伯鈞。

幾天後,得空的聶榮臻利用午間休息時間,把1只臘雞和8個皮蛋親手遞交給了陳伯鈞。

他說:“這點東西不多,可補養一下身體,你還要動手術哦!”

古道熱腸的聶榮臻

接過這些“慰問品”,陳伯鈞的心間流淌著一股暖意,連忙道謝:“謝謝聶政委的關心!”

要知道,長征途中強敵環伺,險象迭生,物資供應很緊缺,物資補給很困難,平日裡是很難吃上雞鴨魚肉的,它們實在是太珍貴了。

除了送肉和蛋,聶榮臻還給其他的戰友送過大米。

王稼祥轉戰過程中身體一直都不好,長期躺在擔架上,骨瘦如柴,有的同志看到他,都忍不住背過身去抹眼淚。

部隊行至川西藏族地區時,準備籌到足夠的糧食過雪山。

誰也沒想到的是,當地鬧饑荒,藏民們自顧不暇,紅軍在吃方面遇到了大難題。

前方走過的部隊或許可以找到青稞,但後面的部隊就沒有份了。

野菜、草根、樹葉、樹皮、皮帶、丟棄的皮馬鞍與皮軍鼓,都成了充飢的食物。

古道熱腸的聶榮臻

身體羸弱的王稼祥,此時狀況更為糟糕,餓得臉頰蠟黃,還出現了浮腫,就快撐不下去了。

得知消息的聶榮臻,趕忙把自己一路上費盡心力節省下來的大米裝在了一個小布袋子裡,拜託大家一個接一個地往後傳,傳到軍委總部去。

他在布袋上用毛筆寫了三個清晰可見的大字:救命糧,下面又補充了一行字:軍委王稼祥同志收。

王稼祥拿到這個袋子,剎那間淚水盈滿眼眶。

大家都飢腸轆轆,卻得聶榮臻慷慨贈糧,糧食還是接力棒形式送過來的,沒有人中飽私囊,難能可貴。

其實,那袋“救命糧”,掂量一下也就斤兩重,但是對於飽受病痛折磨的王稼祥來說,卻是沉甸甸的,任何物品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王稼祥的這種心情,鄧小平也能體會得到。

1936年12月初,擔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一職的鄧小平,在甘肅慶陽一帶患了傷寒。

古道熱腸的聶榮臻

病來如山倒,鄧小平一度昏迷不醒,無法進食,生命跡象越來越弱,聶榮臻為此焦急不已,但一時間也束手無策。

當時,共產黨為統戰一事到處奔波遊說,與東北軍關係不錯。

張學良將軍偶爾會送些吃的用的過去。

有一次,聶榮臻在清點送過來的物資時,發現了一些共產黨人罕見的沒有吃過的罐裝牛奶。

這下子可好辦了,他請示上級,把所有的牛奶留給鄧小平救命用。

獲得批准後,聶榮臻將牛奶送到鄧小平住所,就是靠著牛奶,鄧小平才捱過了最艱難的時光,最終恢復健康。

他們都是四川人,長征過草地時就經常走在一起,共同奉命西征,還參與指揮了山城堡戰役,革命友誼深厚。

後來的牛奶,便是一個最好的見證者。

古道熱腸的聶榮臻

聶榮臻對戰友上心,對普通戰士亦是如此。

抗日戰爭時期,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的聶榮臻得到一支勃朗寧袖珍手槍,沒有自己留用,而是轉送給了政治部主任朱良才。

早在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時,此人就已嶄露頭角,在戰鬥中奮勇衝鋒,右臂受傷。

他們在抗戰時合作無間,朱良才不僅可上前線,政治工作做得也很出色。

有了他的協助,晉察冀周遭發生了什麼感人至深的故事,軍區都能第一時間加以宣傳,讓軍民的心牢牢靠在一起。

我們如今的人教版語文課本上的狼牙山五壯士,就是朱良才挖掘出來的先進典型。

那把勃朗寧袖珍手槍,是聶榮臻對朱良才的獎勵,更是聶榮臻知人善任、愛惜人才的佐證。

朱良才深知這一贈品的意義,在此之後一直將手槍保管得很好,還傳給了自己的後代。在2010年5月25日,其女朱筱秋將此槍捐贈給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古道熱腸的聶榮臻

在反掃蕩作戰中,聶榮臻還繳獲過一張行軍床,這張床和現在醫院中陪護用到的摺疊床相差無幾,不過在那個年代並不多見。

床長190釐米、寬80釐米、高75釐米,上面用土黃色帆布作床面,由4根木棒支撐,用時攤開,不用時就可打成捆,十分方便。

這張行軍床,聶榮臻送給了司令部參謀處管理科科長副官處處長,司令部兵站部部長——劉顯宜。

劉顯宜在應對掃蕩時遭遇敵機轟炸,身負重傷。

為了方便醫生治療,聶榮臻想到了行軍床,有了這張床,隨時隨地都可以躺下看病,有利於劉顯宜的病情。

一個月後,劉顯宜傷勢大好。行軍床跟隨著他南征北戰,成了他的力量源泉。

他感念於聶榮臻的關懷,更為賣力地上陣殺敵,在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中大展身手,建國後榮獲少將軍銜。

從1941年秋到2002年冬,60多年過去了,行軍床依舊完好無損。

古道熱腸的聶榮臻

為了把這段故事告知於後世,他的家人將行軍床捐贈給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現在去這一紀念館,可在第三展廳看到。

這些不會說話的物件,以最美妙的語言在告訴大家,聶榮臻元帥與戰友、部下生死與共的深厚情誼。

當然了,聶榮臻在晉察冀邊區,還接觸過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友好人士,如美國軍官卡爾遜,燕京大學教授、英國人林邁可,印度援華醫生柯棣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等人,與他們也產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但這不是三兩句可以說完的,只能下回分解了。

本文由大薈師紅色文化【劉尚悅】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