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行走的天蠍女 之 追逐的繆斯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2018年10月13日,天氣晴

我繼續出發!

目的地——廣西。

和以往不同,

這次出發,我不是一個人了。

我懷孕了。

31歲了,這個孩子的到來,

讓我欣喜若狂,也讓我心有疑慮。

有人問我,你現在懷孕了,

接下來的路,你還走嗎?

答案是——當然,我會一直走下去。

北漂10年,

在水泥鋼筋的森林裡長久的生活著。

我似乎都要忘記家裡,

刻在內心深處,一切回族生活的烙印了。

我出生在一個回族家庭裡,

從小,我對民族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

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為什麼會穿著這樣的衣服?

我們為什麼吃著這樣的食物?

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是這樣的顏色?

30歲的時候,

我決心要做一件事:

減掉一頭長髮,

獨自一人,自駕萬里;

從雲南到新疆、再到廣西;

沿著少數民族祖先走過的路,

去探索55個少數民族的源流。

三十而立·夢起時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30歲,

我一個人,去看看這個民族的世界。

31歲,我有了一個孩子;

儘管現在她尚未出生,

但我好像已經有了一個母親所有的柔情。

我的孩子將來會是什麼樣呢?

她會問我什麼呢?

她會不會也睜著大大的眼睛,問我:

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為什麼會穿著這樣的衣服?

我們為什麼吃著這樣的食物?

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是這樣的顏色?

探索55個少數民族的道路,

跋涉千里,非常辛苦。

但這個孩子,讓我的腳步更加堅定。

因為,我正在尋找答案。

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31歲,

帶著孩子出發,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廣西的民族眾多,

壯族、京族、瑤族、毛南族、

仫佬族、苗族、侗族、水族……

等等都能在廣西見到他們的身影。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廣西,就像是一個花園,

十多朵民族之花,在這裡盛開。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民族。

他們支系眾多,主要分佈在廣西各地。

85.4%的壯族人居住在廣西。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支系分部)

據2010年人口普查統計,

有14449萬壯族人生活在這裡。

但在雲南、廣東、湖南、貴州等地,

也可以見到這一族群的身影,

大聚居小分散,零星分佈。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族稱)

壯族起源於我國南方古百越族群

的西甌、駱越部族,

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幾萬年來,

壯族人一直在廣西繁衍生息。

在6、7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壯族的先祖柳江人就生活在這裡;

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廣西桂林生活著甑皮巖人,

他們和現代壯族人有著基本相似的樣貌。

他們是壯族人的先祖傳承,

亦是壯族人的傳承。

鼓·聲

鼓,

是壯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表達。

從戰國開始,壯族的鼓聲,

一直響徹寰宇,直到現在。

在遙遠的古代,

壯族人使用的是銅鼓,

比起樂器,它更像是一種禮器。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銅鼓)

它象徵著至高無上權力,

在祭祀、盟會、集會、

賞賜、進獻、喪葬等場合出現,

莊重而威嚴。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喪葬中打銅鼓)

從戰國開始,及至清代末期,

廣西的銅鼓,

數量達二千面以上,是世界銅鼓擁有量之最。

從《後漢書》開始,

關於廣西地區鑄造和使用銅鼓的記載;

可謂史不絕書。

因此,

人們把廣西叫做“銅鼓大本營"、“銅鼓之鄉"。

幾千年來,

壯族人民的喜怒哀樂都被刻在這些鼓上。

銅鼓是一種綜合藝術品,

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於一身。

銅鼓上的每一道刻痕、花樣,

都反映著當地民族的社會、精神、風俗的變化。

清代末葉,

延續兩千多年的南方銅鼓鑄造工藝漸漸沒落了,

但及至今天,

壯族的鼓聲依然在沸騰,

依然在履行著記錄者的職責。

每到節慶日,

廣西的村村寨寨依然會有鼓聲迴響,

人們在鼓聲中歌唱、舞蹈、生活……

螞拐節

在每年的螞拐節

即青蛙節,

廣西紅水河流域壯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

壯族人民還會在鼓聲中,

跳起螞拐舞

找蛙、祭蛙和葬蛙,

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源遠流長的廣西銅鼓文化,

凝聚著廣西各族先民的聰明智慧,

閃爍著廣西文明歷史的光輝。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螞拐舞)

歌·聲

壯族是一個善歌的民族,

人們廣西壯鄉稱為“歌海”。

歌聲,

對於壯族人民來說,

具有極其特別的意義。

在原始社會,

壯族人民狩獵時,會發出震天的吶喊。

這便是壯歌最早的起源。

上山狩獵吶喊、下田幹活吶喊、

求偶追愛吶喊、祭祀上蒼吶喊……

一聲聲激昂的吶喊,

從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傳播到了現在,

形成了現代壯歌。

學歌

壯族人無論男女,

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

父教子,母教女,

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

貫穿壯族人民一生的,

除了遙遠古代傳來的鼓聲,

還有身邊所有人的歌聲。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隆林縣壯族傳統八音坐唱

當地壯族世代相傳的民間說唱藝術

對歌

在壯族鄉村,

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

婚喪嫁娶,逢年過節

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

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

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

唱歌,

是壯族人的一種罪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還湧現出很多像劉三姐、

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人。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歌舞劇《劉三姐》中的對歌場景)

和歌

壯族人不僅天生會對歌,還會和歌。

在壯族聚居的村寨,

到處都可以聽到具有獨特風格的

二聲部和三聲部山歌。

壯族多聲部民歌各地不同,

歌腔約有一百多種,

在廣西境內壯族多聲部山歌,

遍及廣西六個地區30多個縣,

其中以百色、柳州、

河池,南寧等幾個地區流傳最廣泛。

村寨之間,天生有一種默契,

分部合唱,圍繞著主旋律,

時而平行,時面交叉,

高低相襯,跌宕起伏,悅耳動聽。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正在表演的壯族合唱團)

歌圩

壯族人愛唱歌,

不僅平時唱,家裡唱,

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

稱為“歌圩”或“歌節”。

三月三、春節、四月八、中元節、

中秋節以及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

只要是壯族人扎堆的日子,

幾乎都會形成“歌圩”。

甚至,大家一起去趕集,路上,

大家就會自發的組成“歌圩”。

“歌圩”講究:

“歌圩”還有許多講究:

白天的,

常常發生在野外,

年輕人們“倚歌擇配”,

兩個人對上了歌,多半是有意了。

晚上的,

則是在村寨裡,

人們吟唱傳授生產、

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

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

白天是愛情,夜晚則屬於家庭,屬於生活。

節日

壯族人民的節日眾多,

每個月都有重要節日。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節日一覽表)

其中,最重要莫過於“三月三”

它不僅僅是歌圩會,

還是壯族的祭祖掃墓節。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

都是廣西的公眾假日,

全自治區都會放假兩天。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婆婆,

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

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

老婆婆便當做親生兒子一樣養著他,

還為他取名“特掘”。

"特"在壯語裡是男的意思,

"掘"在壯語裡是短尾巴的意思,

“特掘”就是短尾巴男孩的意思。

因為這條小蛇,

人們也稱呼這位老婆婆“乜掘”,

“乜”在壯語裡是母親的意思,

“乜掘”就是特掘的媽媽。

多年後,老婆婆壽終正寢,

鄰居們將她入殮。

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

她平日裡視你如己出,

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

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

化身為龍,風雨大作,

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

和它自己一起捲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

每逢三月三前後,

大明山地區常常出現極端天氣,

暴風雨或者下冰雹,

人們就認為,

這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特掘”化身為龍,

人們也就將這位老婆婆稱為“龍母”。

因此,

有的壯族人也將“三月三”叫做“龍母節”,

所以,

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歌圩會,

更是一個弘揚孝道,祭奠祖先的節日。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2018年武鳴羅波鎮舉行的龍母祭祀活動盛況)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廣西隆林傳統“百村千人山歌賽”歌圩

幾名壯族婦女正在唱歌

慶祝“三月三”

壯族傳統節日,

許多壯族婦女在一起製作節日美食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三月三”節前,

壯族家家都會準備五色糯米飯。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五色糯米飯由紅蘭草、黃飯花、楓葉、

紫蕃藤等等植物天然提取顏色,

紅、黃、黑、紫、白五色相間。

相傳,這是為了紀念“掘尾”,

這條小花蛇最後化身為龍,

身上就是紅、黃、黑、紫、白等五種顏色。

“掘尾”代表的是孝道,

是壯族“三月三”祭祀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的掃墓儀式十分莊重,

男女老少,扶老攜幼

帶著五色糯米飯來到墓地,

除草添土,修整墓地,

燒香上墳,供上祭品,

跪拜敬酒,焚燒錢物,

插標掛錢,燃放鞭炮,

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

裝扮

廣西壯族支系眾多,分佈廣泛,

因為各地的環境、氣候、

生產力、風俗、審美不一,

所以,

壯族的服飾,可以說是全國少數民族中,

種類最多、各個支系相差最大的。

壯族服飾種類繁多,豐富紛呈,

每一個支系都獨具地域特色。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服飾)

雖然各地壯族人的服飾差異很大,

但大部分壯族男女老少的服飾都比較莊重,

深色調的較多,黑色尤其多。

男服

男子上衣

以黑布對襟衣為主,

圓領闊袖,兩襟釦子7—9個,

釦子用黑布織成,

穿時,將兩襟的扣子扣起來。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男服上裝)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隆林革部男服

男子下衣

是黑色為主的褲子,褲口寬大,

一般為1—1.2尺寸。

成年人均包頭巾,

尤其是老人,頭包長約4—5尺的黑巾,

或用一塊黑長方形的布合縫,

上端打折,頂開圓孔,戴於頭上。

女服

女子的服飾雖然也以莊重的深色為主,

但是的相比男子還是要多彩得多。

上衣以黑、青、藍或淺藍為主,

少部分地區也有白色的,

以右衽斜襟式唐裝為主。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女服上裝)

下衣有裙子和褲子兩種,

裙子長至腳踝,類似百褶,稱為長摺裙。

長摺裙的外面,正兩腿心處,

會各繡一條垂直對稱的大花邊,

在臀部處打幾個折,

臀部下的裙腳捲起一寸左右,

兩邊以幾針縫住,形成後裙腳弓形翹起。

從正面看是桶裙,背後看是摺裙,

十分雅緻。

褲子則是鑲有花邊的寬鬆長褲,

十分精美。

鞋子

鞋子,

男人多穿著土布鞋或龍鳳鞋。

女子則是精美的繡花鞋,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隆林革部男鞋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錦儂支系女鞋

鞋頭有鉤,象龍船一樣的形狀,

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

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

這一次,

我專門驅車從南寧到武鳴,

有幸拜訪了當地壯族彩繡傳承人

陸蘭珍老師。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和陸老師的合影)

陸老師今年已經67歲,

依然奮鬥在壯族服飾文化傳承的第一線。

她是南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名錄中的一員。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手中的設計圖和繡線就是她的武器,

捍衛者壯族服飾文化的傳承。

她的壯繡作品手工精湛,技藝高超,

完美的展現了壯族文化的絢麗與壯美,

獲獎無數。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陸老師所獲榮譽)

陸蘭珍老師設計的

陸蘭春老師製作的

刺繡-古駱越新娘

刺繡-壯族古代男婚

在中國第十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

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

2018“百花杯”中國藝術精品獎

銅獎和優秀獎。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陸老師還大方的讓我試穿了一下。

衣服很美,

就是模特很業餘。

哈哈哈。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我的試裝照)

陸老師非常善解人意,

還現場為我展示了壯族手工藝。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陸老師展示製衣手工)

聽聞我的旅行故事,

行走在探索55個少數民族的路上,

深受感動,

也給我了很大鼓勵,

支持我繼續一路走下去。

其實,陸老師又何嘗不是呢?

儘管已經67歲,

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選擇了頤養天年,

但是陸老師卻依舊堅持,

用自己的雙手,

讓壯族彩繡重放異彩。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聽陸老師講她的刺繡故事)

一路走來,

我見到了許多陸老師這樣的人。

除了滿滿的感動,還有深深的震撼。

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的人在,

中華少數民族的文化火炬必將得到傳遞。

壯族的幾大支系的服飾,

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都別具一格。

錦儂支系

壯族錦儂支系的女子服飾,

由頭帕、繡花上衣、百褶裙組成,

尤其講究帕。衣、裙、鞋的配套。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錦儂支系女服)

錦儂用手工繡成的各種圖案的壯錦長帕,

往後包紮成向耳根斜下的兩角狀帕式

——重點是繡工。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錦儂支系頭飾)

上衣有對襟,也有斜襟,

領口有中高領,也有圓領,

盛裝的上衣面料用花色緞子。

衣角一定要向上翻翹,

要顯露衣服下襬兩隻斜掛的繡錦裙袋。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錦儂支系女服細節)

平頭土僚支系

平頭土僚支系的女子服飾,

由頭帕、貼繡上衣、

青布長裙、圍裙、腰帶組成。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平頭土僚女服)

土僚穿右衽緊身短衣,

胸、背相對應各鑲一塊四方緞面繡錦

(也稱補子,古稱穿胸),這就是貼繡。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平頭土僚女服貼繡細節)

下衣是黑、青、藍色平紋長裙

(搭頭土長裙有較寬皺褶),扎腰帶。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平頭土僚女服頭帕)

平頭土僚的頭帕,

用自織黑或藏青色毛巾包成平額帕式;

頭帕上多數繡有福、祿、

壽、喜等吉祥的漢字圖案,

呈尖頭披狀。

沙支系

壯族沙支系的女子服飾,

相比其他支系,繡花繁多,

重點更多的是在衣服上的配飾和繡花上,

可以說是壯族眾最華麗的一個系列。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沙支系女服)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沙支系女服上裝)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沙支系女服刺繡細節)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沙支系女服繡鞋)

另外,隆林壯族服飾、

西林壯族服飾、

天峨壯族服飾也獨具一格,

也是壯族服飾中獨具代表性的幾種。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隆林壯族男服女服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隆林壯族男服細節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隆林壯族女服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西林壯族女服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西林壯族女服鞋子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三層樓”女服

現代廣西隆林沙梨等地

壯族女服俗稱“三層樓”。

主要由頭巾、上衣、百褶裙

、寬直筒長褲、繡花鞋等構成頭方形制,

白紗織成,兩端用黑色紗線織織花卉

填菱形紋樣等飾,有吊穗。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三層樓”女服)

上衣由青布裁剪而成,圓領右衽長袖,

領襟相連,領部為玫紅底繡花卉紋樣,

襟部為湖藍底繡花卉紋樣,

衣襬知短至肚臍處,狀呈扇形,

兩側衣角開又上翹。

百褶裙由淺藍色棉布裁剪而成,

裙長至膝蓋上部,裙下方有陰刻蠟花

“比字不到頭”紋樣。

長褲為寬直筒,

大褲腰處為白色棉布連接,

褲身青藍色與上衣色彩構成,

繡花鞋為船型頭形制,滿身繡有花媒紋。

黃緞法衣

壯族還有黃緞法衣的風俗,

此法衣為壯族道公施法用的道袍,

由當地信徒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捐施。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黃緞法衣)

無領無袖,

己字紋底繡芙蓉花絲綢鑲邊,

黃色緞面麻布裡。

衣片前短後長,

前片緞面無紋飾,

後片繡海水壽山雲龍紋,如意、寶瓶、

蝙蝠、鹿等道教常見紋飾夾雜其間。

壯錦

壯錦,最早傳起源於宋代,

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錦壯文稱為mbaw laiz fax,

意思是天紋之頁,

寓意著壯族人對天地本源的理解,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所以,壯錦的花紋大多表現的是

天、地、山、水、鄉村、家園……

歷經千餘年的發展,

現代壯錦自稱一體,

大致有20多個品種和50多種圖案。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錦花樣)

傳統的壯錦以棉、麻線作地經、

地緯平紋交織,用於製做被面、

褥面、揹帶心、揹包、掛包、圍裙等。

其中,

壯錦揹帶對壯族人來說,

有非常特殊的情感和意義。

傳說

壯族花婆米洛甲是生育之神,

她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

一個個壯家的娃崽,

都是花婆山上的一朵朵花兒。

因此,

壯族娃娃的揹帶上繡滿了各種各樣的花朵,

這象徵花婆的懷抱個充滿花香鳥語的溫暖世界。

揹帶對於壯族人來說,

不僅是背孩子的工具,

更是瀰漫著濃濃的母愛。

和服裝一樣,

壯族各個支系的揹帶也各有特色,

結構和圖案樣式花樣繁多,各不相同。

游魚、飛鳥、彩蝶、蜜蜂、

龍蝦、獅虎、麒麟,

它們藏匿於花中與花渾然一體,

構築成揹帶上的萬物生靈。

(各種樣式的揹帶)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揹帶細節)

紡紗

和壯錦一樣的有名的,

還有壯族的紡紗工藝。

壯族的紡紗工藝,極其精緻。

跑紗、理紗、曬紗等步驟。

都需要嚴格的工藝,自成一派。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紗)

(廣西南寧厚村古嶽坡,幾名壯族婦女在展示傳統紡紗技藝)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廣西天峨縣壯族,幾名婦女正在理紗)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染布)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曬布)

配飾

在少數民族中,

銀飾是一種極其常見的裝飾。

在種類花樣繁多的少數民族銀飾中,

壯族的銀飾曾也佔據了半壁江山。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雲南文山州廣南縣,

是著名的壯族銀飾製造地。

始創於清朝咸豐年間(1851年),

距今已有百餘年曆史。

壯族傳統的制銀工藝採用

捶打、扭、挫、磨、範鑄、鏤刻等手工製作,

手鐲、項圈、胸牌、耳環、

髮釵、揹帶飾等等,大小不一。

壯族銀飾傳承人蒙智剛,

是壯族銀飾手藝的大家。

2010年,他也成為了壯族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他製作的銀飾,

小者精巧別緻,具有玲瓏之美;

大者渾厚粗獷,顯得莊重大方。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蒙智剛作品:

壯族銀飾浮龍空心手鐲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蒙智剛作品:

壯族銀飾梅花手鍊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蒙智剛作品:

壯族銀飾絲瓜瓤手鐲

花紋圖案造型生動,

構圖別緻,線條流暢,頗顯華麗。

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

現在在壯族地區已經很難

再看到壯族婦女配戴傳統的銀飾了。

頭帕裝飾

壯族人民的頭部,均帶頭帕裝飾,

和服裝一樣,

各個支系有自己獨特的頭帕造型。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平頭土僚女子頭帕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壯族男女頭帕戴法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尖頭土僚女子頭帕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布儂支系女子頭帕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不同支系的女子頭帕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黑布男子頭帕)

禮儀

鼻飲

壯族的禮儀非常有趣,

最有意思的一種是鼻飲,

即以鼻飲水。

這是壯族先民的一種飲酒習俗。

據《魏書》記載:“

僚者,蓋南蠻之別種……

其口嚼食並鼻飲……

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南宋時曾在廣西任地方官的范成大,

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曾介紹“鼻飲杯”:

“南邊人習鼻飲,

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

以鼻就管吸酒漿。

暑月以飲水,雲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

邕州人亦如此。

記之,以發覽者一胡盧也。”

說的,就是廣西壯族人的鼻飲習俗。

白花紅花傳統禮儀

壯族人民喜歡以花喻人,

在他們的信仰觀念中,

男人是白花,女人是紅花。

每個人都是花王聖母(又稱花婆米洛甲)

花園中的一株花,

壯族人對花的信仰伴隨著壯族人的一生。

因此,

在壯族禮儀中,

花佔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求花,護花等儀式;

在抬星祈福,修橋補命,

添糧祝壽,撿骨重葬等重要活動舉行過程中,

人們還往往將彩紙剪成各種“花”,

用花的圖案作舉行儀式的標誌。

廣西之行,太過匆匆,短短數月,

要探訪十幾個少數民族。

壯族的探訪之旅,先到此刻,

接下來,

我還將繼續為大家探訪京族、

瑤族、毛南族、苗族、

仫佬族、侗族、水族……

紙短情長,文短意深,

從30歲出發,到現在,

已經跋涉了一年多了;

31歲,我有了一個孩子,

儘管她現在尚未出生,

或許有一天,

她終將會為這段尚在母親

肚子裡的旅行感到無比自豪。

因為,

她的母親,

言傳身教的想告訴她一件事情:

天地之間,木有本,

水有源,人有族;

木有本則根深葉茂,

水有源則源遠流長;

民族的終將是世界的,

世界也終將是民族的。

雖千萬人,我亦往矣

路雖千里,我亦往矣。

下一站,繼續出發……

待續

To be continued

我是一個懶人,文章更新有些慢

關注我的朋友們多多理解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