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麗、李佳琦談論職業性別歧視:0202年了,還有歧視問題?

很多網友吐槽,在職場上,難免會出現一些歧視類問題。


比如年齡歧視:本公司只招收45歲以下人員,或者35歲以下;


不光職場會遇到年齡歧視,就連菜市場也會有年齡歧視。


前段時間武漢一菜市場對商販進行年齡限制,女性不能超過45歲,這一規定頓時引起熱議。


張偉麗、李佳琦談論職業性別歧視:0202年了,還有歧視問題?


網友們不禁感慨,現在吃飯都要吃“青春飯”。


除了年齡歧視還有地域歧視;


某某公司不招收河南人,不招收安徽人,不招收xxx人......


當然最讓網友們吐槽的還是職場中的性別歧視。


1


11月1日,節目《她有情緒又怎樣》中,張偉麗談起了職場中的性別歧視。


張偉麗是中國綜合格鬥運動員,在此之前她曾是河北頂尖的女子散打運動員。


2019年,張偉麗在UFC格鬥之夜深圳站打敗了巴西女拳王,獲的了草量級世界冠軍金腰帶。


作為一名綜合格鬥運動員,即使在比賽中獲得了最高榮譽,但依然有人對她有偏見。


職業上的性別歧視問題依然存在張偉麗身上。


“別人對我最大的誤解”

“就是覺得”

“練過的女孩都特別暴力”

“因為練過以後就好像會”

“找男朋友打他”

“會家暴的那種”

“沒有辦法解釋”


張偉麗、李佳琦談論職業性別歧視:0202年了,還有歧視問題?


練過格鬥的女孩都很暴力,這其實是許多人對女格鬥運動員的看法。


用自己的刻板印象評價他人本就是錯誤的,但在生活中卻依然隨處可見。


當護士的應該多為女性,男性為什麼要當護士?

幼兒園老師都是女性的職業,男性為什麼要做幼師?


貨車司機應該讓天生車感好的男性去做,為什麼還要被稱為“馬路殺手”的女性要當司機?


美容師化妝師應該都是心細的女性做的職業,為什麼粗枝大葉的男性非要插一腳?


拳擊手,格鬥運動員,力量大的男性佔優勢,為什麼柔弱的女性要上格鬥場?


不止如此,被稱為直播屆的“口紅一哥”李佳琦,聽了張偉麗的話也頗有感觸。


眾所周知,李佳琦做為美妝主播,一路摸爬滾打,最終成為月入百萬的直播頂流。


2018年,憑藉三十秒塗口紅最多次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


張偉麗、李佳琦談論職業性別歧視:0202年了,還有歧視問題?


雙十一期間,李佳琦又和馬雲pk賣口紅,最終戰勝馬雲。


被網友們戲稱為“戰勝馬雲的男人”。


張偉麗、李佳琦談論職業性別歧視:0202年了,還有歧視問題?


男生嘴唇上塗口紅試色,這讓一開始認識李佳琦的網友感到驚訝。


儘管作為直播界的大佬,但也未能避免各種不友好的聲音,“李佳琦太娘”是他們一致的心聲。


節目中李佳琦也表示,直到現在依然還有對他的職業產生偏見的人存在,但所幸他的家人一直都很支持他。


“我的媽媽是老師”

“他們會說”

“李老師”

“你兒子在塗口紅”

“網上”

“你不管管他嗎”


張偉麗、李佳琦談論職業性別歧視:0202年了,還有歧視問題?


男生做美妝博主,塗口紅,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裡,這就是娘。


只要男性做女性化的職業,就會被稱為娘p,只要女性做男性化的職業,那就是漢子。


可這些職業哪裡會分固定的性別人群職業呢?


2


主客觀的性別歧視


其實職業上的性別歧視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觀的性別歧視,一種是客觀的性別歧視。


張偉麗和李佳琦遭受的偏見是主觀上的性別歧視。


在主觀的性別歧視裡,張偉麗是女生,女生格鬥厲害會很暴躁;李佳琦是男生,男生做美妝直播,塗口紅的行為很娘,是娘pao。


這些都是一些人得主觀想法,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


在她們的世界裡,格鬥的人暴躁,塗口紅只有女生會做,當你違揹他們的想法時,他們就會向你發出質問。


而職業上客觀的性別歧視,其實不完全是歧視,它是一種“理性”的妥協,或者向利益以及某件事的妥協。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何如今還有職業存在性別歧視?


張偉麗、李佳琦談論職業性別歧視:0202年了,還有歧視問題?


有位答主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你是一位面試官,面前坐著一男一女的應聘者,他們皆是30歲左右。


經過面試發現他們實力相當,而這時需要你選擇留下一個。


為了公司的利益考慮,你選擇了男性,為什麼?


因為女性結婚了但是還未生育,那麼也許過兩年就要生育,需要休幾個月的產假。


這樣多多少少會給公司造成一點影響,而男性就完全沒有這種問題。他們可以一直為公司“奉獻”,公司也可以最大化的僱傭男性工作。


你本身不歧視女性,但為了公司利益考慮,你選擇“妥協”。


這位答主說得很對。


因為公司利益而選擇男性就是一種“理性”妥協。


而我們站在女性的一面,看到她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所以,歧視產生了。


不可否認,這種客觀歧視是難以消除的,男性與女性本身的不同,就導致了歧視的存在。


因為男性與女性來到這個世上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也就有著不同的社會責任。


我們可以打破傳統觀念,但有些差別真的就無可奈何。


力量懸殊,生理懸殊,都導致了男性與女性的區別。


主觀與客觀的性別歧視,說到底還是因為男女的區別而形成的。


3


男女差異造成歧視,但有差異才有“圓滿”。


微博一位博主發了一截圖,一位女演員在節目中接受提問:“作為一位女演員,需要兼顧家庭事業,會覺得辛苦嗎?”


而女演員顯然對這個問題感到不滿,她反問主持人,如果是男演員,你可能不會問這個問題。


“父親就不會被問到【同時兼顧家庭事業,會覺得辛苦嗎】這種問題”

“兒女性質要成為母親,無論她是演員還是工程師,圖書館管理員或者老師”

“不管是什麼職業,都會被問到,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

“因為母親和事業都必須平衡兼顧的壓力一直伴隨著我”

“因為是女演員就要被問道這種問題,真是不可思議”


張偉麗、李佳琦談論職業性別歧視:0202年了,還有歧視問題?


面對這種,許多女性都會感到不舒服,因為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照顧家庭是女性該做的。


憑什麼職場女性既要做好事業又要兼顧家庭?憑什麼男性不行?


其實有這種疑問很正常,當女性處於弱勢時,人們便覺得是歧視女性。


但如果是男性處於不公平對待,人們便覺得是歧視男性。


就好像李佳琦直播塗口紅展示色號一樣,一些人覺得他是男性不能做這種工作,李佳琦成為遭受非議的一方,歧視男性就由此產生。


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一方,凡事沒有絕對,假設幼師多為女性,一位男生想去當幼師,卻被人說“你是男的,當什麼幼師?”


人們覺得這是職業性別歧視,是歧視男性;但如果反過來,這又何嘗不是歧視女性呢?


一位女生不想當幼師,想去當醫生,有人勸她說“很多女孩都當幼師,幼師就適合你們女孩”

這時候,人們又會感到這不是歧視女性嗎?憑什麼女性就要當幼師?


所有的職業性別歧視,都是相對而言。


當一個職業產生歧視的時候,在某個特定時候,男女性別歧視會同時存在。


而歧視的前提就是男(女)性感受到了強烈的偏見與不滿。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有一定的道理,男性與女性的差異在某些時候造成了歧視問題,但卻也各有各的社會責任。


我們可以打破傳統,男性可以照顧家庭,可以當護士,當幼師。女性可以做職業拳擊手,可以做司機,可以做CEO。


張偉麗、李佳琦談論職業性別歧視:0202年了,還有歧視問題?


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雖然不得不承認還有一些不可逆的男女差異,或是力量,或是生理。


但不用氣餒,正因為這些差異,才會“互補圓滿”。


每個差異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存在;


就好像一個是天,一個是地,才能組成天地。


這兩樣缺一不可。


面對那些可逆的差異,如果你想改變,那就去勇敢改變,

即使身受非議,你也依舊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