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苏联反坦克炮制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如果提起反坦克炮,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反坦克火力支点就是反坦克炮,比起火箭筒之类的应急武器可要好得多。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各种反坦克炮算是层出不穷。而作为轴心国的核心成员日本自然也是不例外,早年对于反坦克炮的研究并没有落下,其成果就是日本陆军装备的一式反坦克炮。虽然与后来各国的一流反坦克炮相比,但勉强也算是可用的反坦克炮了。


一、日本的反坦克炮


事实上,日本早年是没有专门研发的反坦克炮的。最初日本用来反坦克的武器,是使用日军广泛装备的九二式步兵炮,采取平射的方式对坦克进行轰击。这种口径为70毫米,倍径仅有8.79的榴弹炮威力极差,通常只能对付一般的土木工事和砖石工事,因此在反坦克方面的表现也就非常一般。靠着装填高爆弹平射的方式,勉强能应付一下早期坦克,比如FT-17轻型坦克之类的目标。

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苏联反坦克炮制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此外日本还有‘大正十一式平射狙击炮’,其定位倒是接近于反坦克炮,但它的开发目的也是用来对付工事的。大正十一式平射狙击炮口径为37毫米,这种火炮是一门加农炮,倍径为27.9倍径,整炮重量为95公斤,自身没有轮子,移动全靠人搬运。通常的使用方式是平射发射榴弹的方式,攻击火力点或是工事的射击口,从而达成摧毁火力点的目的。在没有反坦克炮之前,日军也将其用于反坦克作战,使用穿甲榴弹的话也能对坦克造成杀伤。

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苏联反坦克炮制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可就本质上而言,这两种火炮都不是专业的反坦克炮,对坦克的杀伤力十分有限。因此日本就开始谋求得到一款真正意义的上的反坦克炮,最后的突破口则是在德国身上。日本通过引进德国的Pak 35/36反坦克炮,研发出了自己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与德国的Pak 35/36反坦克炮相比,日本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没有使用被帽穿甲弹,而是坚持使用了穿甲榴弹,理由是不喜欢无法爆炸的被帽穿甲弹。(实际可能是陆军不想和海军一样,使用被帽穿甲弹)

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苏联反坦克炮制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就理论上而言,如果穿甲榴弹能够击穿坦克装甲,并于坦克内部爆炸的话,确实杀伤力要强于被帽穿甲弹。但作为交换是削弱了穿甲性能,与德国的Pak 35/36反坦克炮相比,日本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穿甲性能就相抵了十毫米。当时的日本人并没有在意这件事,所以也就欢天喜地的将其投入使用了。当然了,日本人绝想不到的是他们这个鲁莽的决定,将在诺门罕战役里,为他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一式反坦克炮


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里,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表现非常不佳。这种反坦克炮因为使用穿甲榴弹,所以说在远距离上的表现非常是问题,因为在较远距离上,炮弹的初速会出现下降,穿甲深度也就会进一步下降,远距离上无法有效对抗当时苏军的T-26轻型坦克和BT-5快速坦克。另外,日军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是木制轮子,用骡马拖拽的速度十分缓慢,在战场上的机动性也成了问题。

一句话,九四式387毫米反坦克炮已经不符合实战要求了。

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苏联反坦克炮制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有鉴于此,日本着手开发新一代反坦克炮,以改变陆军反坦克武器低劣的问题。而作为新一代反坦克炮的参考范本,日军选择的是在诺门罕战役里得到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的性能强于日军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对日军坦克造成的威胁极大,所以日军自然选择它作为参考范本。

在经过两年的努力之后,日本在1941年推出了自己的新式反坦克炮——一式机动四十七粍速射炮,也就是一式反坦克炮。

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苏联反坦克炮制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一式反坦克炮的口径为47毫米,炮身倍径为53.7倍,全炮重量800KG。在整个炮架的设计上,一式反坦克炮和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一样采用了开脚式炮架,但区别在于这一次日本考虑了使用汽车进行拖拽,所以为其配备了橡胶轮胎而非木制轮胎。

日文中的‘机动’二字,就是因为其能使用汽车拖拽而来。对于日本而言,这也算是一个‘破天荒’的改进了,毕竟之前他们的反坦克武器不是人工搬运就是木制轮子。

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苏联反坦克炮制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而一式反坦克炮自身的实力也尚算可以,根据日方的测试,一式反坦克炮发射的一式穿甲榴弹初速为每秒830米,在1000米上可以击穿50毫米垂直装甲,而在47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倾斜度为30度的50毫米装甲,或是击穿70毫米垂直装甲。在实际射击测试里,一式反坦克炮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了美国的M3轻型坦克。

这一结果让日本非常满意,立刻将其定型后进行生产,并在1942年正式装备于日本陆军的各独立速射炮大队中。


三、日本反坦克炮的实战


日军所谓的独立速射炮大队,其实就相当于反坦克炮营,不过因为日本陆军比较‘贫穷’,所以只有军级单位才有这种独立速射炮大队。按理说装备有一式反坦克炮的独立速射炮大队则是精锐中的精锐,只不过因为日本的产能问题,所以很多独立速射炮大队实际只有寥寥一两门一式反坦克炮,其余全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就实际情况而言,日本陆军在1942年的主力反坦克炮还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

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苏联反坦克炮制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而对日本陆军空前不利的是,他们此前预料中的对手都是轻型坦克,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们猛然发现自己的对手竟然都是中型坦克。彼时美军的中型坦克为M3中型坦克,这种坦克在非洲战场的表现十分不佳,但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却几乎立于不败之地。日本的九四式中战车面对他们几乎是束手无策,唯一有效的对抗方式就是使用一式反坦克炮进行攻击,有机会在近距离上打穿M3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

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苏联反坦克炮制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但在1943年之后,这个情况又一次出现了逆转,美军的中型坦克更换为了M4中型坦克。相比于M3中型坦克,M4中型坦克的装甲更为坚固,火力也更为强大,在太平洋战场等于是个‘巨无霸’。日军的一式反坦克炮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即便是在近距离上也很难击穿对方的正面装甲。日军的各独立速射炮大队往往只能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通过巧妙的伪装等到一个攻击对方侧后装甲的机会,这样还有反击的可能性。

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苏联反坦克炮制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45年4月爆发的冲绳战役里,美军的一个装甲营在攻击嘉数高地和西原高地时,因触雷而开下山地进入公路行进,却不幸遭到了日军反坦克炮手的伏击。埋伏在炮位里的一式反坦克炮居高临下展开攻击,此时美军的M4中型坦克恰好将自己的侧后暴露给对方,结果在近距离上遭到对方的直接打击,环路安之中美军装甲营只能退入一处村庄之中。饶是如此,日军的一式反坦克炮也没能击毁几辆美军坦克,大多数战损的美军坦克其实是受损抛弃,或是在村庄巷战里被日军爆破分队炸毁的。


结语


事实上,日军的一式反坦克炮在性能上已经落后,毕竟1942年时反坦克炮已经向大口径、长倍径发展。即便是小口径反坦克炮,也是英国QF-6磅反坦克炮和苏联ZIS-2反坦克炮那样的小口径高初速反坦克炮。而日本这种一式反坦克炮实在是不够看,充其量也就是战前的欧洲水平,尤其使用的还是穿甲榴弹这种奇怪的弹药,就更是让其的穿甲能力进一步削弱,成为了反坦克炮里的一个笑话了。


参考文献:《日本陆军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火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