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發現大量夏商時期冶銅遺存

中條山及周邊區域銅礦開採、冶煉和利用是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但一直缺乏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數次派人赴垣曲境內的銅礦山調查,在同善、篦子溝、銅礦峪等地發現了多處採、冶銅遺址,但大多年代較晚。本世紀初,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單位合作開展考古調查,在運城盆地東部山前地帶發現了多處先秦冶銅遺址,西吳壁遺址就是其中規模較大,內涵豐富的一處。2018年春、秋兩季,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組隊,在西吳壁遺址進行大規模發掘,獲得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冶銅遺存,為研究早期冶銅業的發生、發展等學術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西吳壁遺址位於山西省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南,地處涑水河二級階地上,南距中條山僅數公里。遺址東、南、西側均被沖溝環繞,東、南沖溝內曾有泉水,向南流向涑水河。西吳壁遺址面積約40萬平方米,包含仰韶、龍山、二里頭、二里岡及周、漢、宋等時期的遺存,以二里頭、二里岡期遺存最為豐富。2018年,我們在遺址北部分區域展開較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達1100平方米,獲得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冶銅遺存。

▲ 中部發掘區鳥瞰圖

二里頭、二里岡時期遺蹟包括灰坑、灰溝、房址、木炭窯、冶銅爐殘跡等。

房址數量不多。一些房址形制較特殊,如一處二里頭早期地穴式房址,開口線為圓角長方形,呈東—西走向,近東壁處有窖穴,近底部有很多冶煉爐渣和燒土堆積。另一處二里岡期房址分裡外間,裡間呈圓角長方形,帶有多個經火灼燒的壁龕,有一窄通道與外間相連;外間被多個遺蹟打破,殘存部分略呈半圓形,底較平,附近遺蹟多見爐渣等冶銅遺存。這兩處房址可能都與冶銅有關。

▲ 帶有壁龕的房址

灰坑按形制可分為袋形坑、長方形(或方形)直壁坑、橢圓形坑、圓形鍋底坑及不規則形坑等。袋形坑口大底小,底較平,多為窖穴,廢棄後成為垃圾坑;長方形(或方形)直壁坑數量較多,坑壁、底常殘存木炭,或為乾燥坑。另有一些長方形坑帶有壁龕,形制特殊。許多坑內常見爐渣、殘爐壁等,當與冶銅活動密切相關。

▲ 與冶銅有關的灰坑

▲ 方形乾燥坑

木炭窯目前僅見一處。殘存部分略呈圓形,壁近直,內壁經高溫灼成青燒土,未見一般陶窯的窯畀、火塘等,推測當為燒製木炭所用。

發現一處二里岡期冶銅爐殘跡,其北靠生土,殘損甚重。據殘存部分推測其本應為近圓形豎爐,口徑小於1米。殘跡下為黃褐色墊土,較緻密,夾雜大量紅燒土塊,疊壓於灰土之上。“爐體”內壁粗糙,無明顯燒結面,說明爐壁、底均已殘失。爐內堆積為灰色和灰黑色土,包含物有爐壁殘塊、紅燒土顆粒,另有少量陶片。“爐體”南側出土較多爐渣、爐壁、銅礦石等冶銅遺物。“爐體”北側存在大面積踩踏活動面,向北延伸十餘米,串聯多個二里岡期遺蹟,為後續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出土遺物包括陶、銅、石、骨器,以及大量冶銅煉渣、爐壁(或坩堝壁)、銅礦石、木炭等。

陶器按時代可分二里頭、二里岡等時期。二里頭期陶片多為灰陶,另有少量黑陶,紋飾以繩紋為大宗,另有藍紋、附加堆紋、旋紋等,器型包括深腹罐、小口矮領鼓肩罐、單耳罐、捏口罐、鬲、盆、斂口斝、鼎、蛋形甕、斂口甕、器蓋等。整體文化面貌與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較為一致,時代涵蓋二里頭二、三、四期;二里岡期陶片以灰陶為主,紋飾多為繩紋,另有旋紋、附加堆紋、同心圓紋、獸面紋、雲雷紋等,可辨器形有鬲、甗、豆、盆、大口尊、蛋形甕、矮領鼓肩甕、坩堝等。文化面貌與早商文化東下馮類型接近,時代包括二里岡下、上層兩個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