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香榧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黟縣香榧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薛詒安

香榧(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為紅豆杉科、榧樹屬常綠喬木,樹高可達 20~25 m,自然分佈於江蘇南部、浙江、安徽的大別山區和皖南、福建北部、江西北部、湖南西南部及貴州等地海拔 1 400 m以下山地。香榧性喜溫溼涼爽,成年結果後則要求光照充足。[青錢柳頭條號網絡首發]

香榧對生長環境要求較為嚴格。氣候條件要求年平均氣溫 14~17 ℃,極端最低氣溫-l5 ℃,極端最高氣溫 43.2 ℃。土壤條件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溼潤、通透性好的酸性到中性沙壤土,黃壤、紅壤次之,石灰土不宜栽植。香榧一般雌雄異株,且雌雄花期不一致,需通過人工嫁接或人工輔助授粉以促進豐產。香榧實生苗結實較晚,掛果要 20 多年;而香榧嫁接苗 6~8 年即可掛果,是目前人工栽培的首選。

近幾十年來,黟縣政府不斷通過政策引導扶持,將香榧產業打造成為當地林業特色產業,促進本地林業由傳統林業向高產高效能型林業轉型。

1 黟縣香榧產業發展現狀

安徽省香榧主產區位於皖南南部的黃山山區和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區,以黟縣、黃山區產量最多,其次為績溪、休寧、歙縣等,大別山亦有散生,是安徽省著名特產乾果之一。

黟縣曾是安徽省香榧的主要產區之一,但 1984年全縣森林資源清查的結果顯示全縣香榧僅存 5.13hm 2 。歷史上較為集中分佈區域的有洪星、宏村兩個鄉鎮,近幾十年全縣除宏村、洪星鄉擴大香榧種植規模以外,碧陽鎮、漁亭鎮、美溪鄉、宏潭鄉、西遞鎮、柯村鎮 6 個鄉鎮也均有不同規模的種植發展。至2010 年,全縣香榧栽培面積已經上升至 266.67 hm 2 ,之後,新發展香榧人工林面積達 466.67 hm 2 。目前全縣香榧面積已有 800 hm 2 ,產果期的香榧約 533.33hm 2 ,其中 100 hm 2 進入盛果期。2019 年全縣預計香榧鮮果產量達 185 t,產值可達 3 700 萬元。


黟縣香榧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2 黟縣香榧的歷史傳承

2.1 栽培歷史

我國南宋(公元 1175 年)時編寫的《新安志》載有“柀之小而美者,出於黟。”古代稱榧為柀。清嘉慶年間的《黟縣誌》載有: “榧,一名赤果,一名玉山果”“出十二都大星(現洪星鄉)者佳,殼薄心實,香美異常,一樹可下數十斛。” 《黟山志鑑》上記載的千年香榧古樹就有 3 株。從這些文獻記載可以看出,香榧在黟縣至少有千年以上的種植歷史。

2.2 栽植品種

黟縣香榧大致分兩種,一種是個頭大,一頭尖的;另一種是個頭小而圓的。2004 年“花生榧” “和尚榧” “小米榧”3 個品種通過省級良種審定。近年又從浙江東陽、諸暨等地引進浙江“楓橋香榧”等細榧品種進行栽培和嫁接改良。

3 黟縣香榧產業的優勢

3.1 自然條件優越

黟縣地處皖南,位於 117°38′~118°06′E,29°47′~30°12′N,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低山丘陵地貌,海拔 180~1 430 m;年平均降雨量 1 783.6 mm;年平均氣溫 15.8 ℃,年無霜期 214~245 d,有記載的低溫極值為-12.2 ℃,全年有效積溫 4 986 ℃,非常適宜香榧的栽植。

3.2 古樹資源豐富

2017 年全縣古樹名木調查數據顯示,黟縣現存香榧古樹 374 株,其中一級古樹 21 株,宏村鎮佔有其中的 19 株;二級古樹 83 株,宏村鎮佔有其中的81 株、西遞鎮和洪星鄉各 1 株;三級古樹 269 株,宏村鎮佔有其中的 249 株,洪星鄉 16 株,宏潭鄉 2株,碧陽鎮和美溪鄉各 1 株。黟縣香榧種源保存之古老、數量之龐大、種源之豐富是全省罕見的。

3.3 產業政策扶持力度大

多年來,黟縣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發展香榧產業作為林業特色產業進行扶持,香榧種植面積從1984 年的 5.13 hm 2 發展到如今的 800 hm 2 ,凝結了幾代人的心血。從 2013 年起,為扶持香榧產業發展,縣政府多方籌措,每年劃撥 200 萬元資金,出臺了“大戶基地造林、農戶零星造林、低產樹高枝嫁接、育苗基地、加工大戶”五大資金補助政策,對造林散戶、造林大戶、加工企業和個人、香榧合作社等從種苗補助到生產性獎勵補助一應俱全,極大促進了全縣香榧產業的發展。


黟縣香榧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3.4 區位優勢明顯

黟縣是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的核心區之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 “國家生態示範區” “中國旅遊強縣”等名片和“世外桃源、畫裡鄉村”的美譽,知名的旅遊景點達 10 餘處,每年接待遊客數量超 300 萬人。香榧作為本地名優土特產,有著良好的銷售前景。

境內有皖贛鐵路、黃祁景高速公路和兩條省道,合計 48.8 km;縣道 7 條,合計 151 km;鄉道 30 條,合計 235.9 km;村道 85 條,合計 165.1 km;即將修建的昌景黃高鐵和池黃高鐵也將橫跨黟縣,在西遞建黟縣東站。屆時交通將更加便捷,為香榧產品的銷售運輸提供了便利。

4 存在的問題

4.1 不注重原產地保護和品牌建設

黟縣雖然香榧種植歷史悠久,但對於種源地保護意識不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放任浙江的商家來黟縣採集良種香榧種源和接穗,導致本地種源不足,近年還需要從浙江引種。

全縣至今也沒有發展出一個香榧知名品牌。不同品系的香榧,雖加工工藝略有不同,但口感就會產生很大區別。因此,不建立自己的品牌,就難以形成名優產品效應。

4.2 缺乏科學的技術管理

香榧產業的生產週期長、前期投入較大,產生效益時間較遲,影響了部分林農種植的積極性。黟縣香榧自然分佈區域內的林農多是靠天收,由於他們掌握的技術不足,香榧林自然授粉不足、水肥管理跟不上,導致香榧結實遲且產量低,因遭受病蟲害而減產或死亡的情況時有發生;大戶造林同樣存在栽植密度不合理、管理粗放、不同品種雌雄株配置比例不科學、病蟲害防治不及時或不得法等問題。

4.3 加工作坊化

在香榧產品的加工上,基本是家庭作坊式加工,缺乏大型企業,沒有做到品種分類和分級,產品口感千差萬別。

4.4 局部栽培選址不當

種植戶選址時沒有注意適地適樹,在一些土質黏重、低窪地及土層瘠薄的山場種植香榧林,導致香榧生長不良、黃化和不掛果,給種植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4.5 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存在瓶頸制約

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實施“五·八”造林綠化規劃以來,黟縣空閒的林地資源基本都被利用起來了,近些年發展香榧能形成規模的,都是在次生林採伐基地和火燒基地的基礎上建立的,這樣的地塊也不多了。而且,全縣公益林佔林地總面積的 60%以上,可用於興建香榧基地建設的商品林地已不多,成為制約香榧規模發展的瓶頸。


黟縣香榧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5 發展對策

5.1 加強良種種源地保護

要以良種保護為基礎和重點,絕不能讓良種消失;要充分利用鄉土樹種開展良種嫁接,擴大良種種源;加速建立良種種苗基地,以促進香榧產業的發展。以宏村鎮泗溪為重點,加強本土優良香榧種源地的保護,就近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地。同時,加大對現存香榧古樹的保護力度,及時對生長不良和受傷的香榧古樹進行搶救修復。

5.2 重視品牌打造

儘快註冊黟縣知名香榧商業品牌,藉助黟縣旅遊業發展的快車,擴大香榧產品的知名度。增加培育香榧產業聯合體,加快建立數家規模化精細加工香榧的企業;扶持在建的香榧產業園項目,推動香榧產業、旅遊業、文化產業“三位一體,三產融合”的發展。

5.3 強化技術培訓

加大對林業基層服務人員和香榧造林大戶的技術培訓,把香榧栽植、管理、修枝、施肥、授粉、病蟲害防治、採收等環節的不足補上,培養一大批香榧種植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可由林業局或行業協會聘請專家和組織人員進行培訓和研討,加大全縣香榧產業的技術儲備。

5.4 堅持適地適樹原則

任何時候都要堅持適地適樹,林業部門要及時與林農溝通,在林農進行苗木訂購時就要當好參謀,幫助他們做好造林地的選址、品種選育工作,避免盲目性種植。


黟縣香榧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5.5 擴大香榧種植規模

5.5.1 打造果茶混交模式

在現有茶園中套種香榧。根據碧陽鎮深衝漁亭鎮楠瑪的板栗與茶葉混交種植經驗,一般種植密度8~10 株 /667m 2 的香榧林,基本不影響茶葉產量。2016 年宏潭鄉香榧種植基地進行了香榧與茶葉混交實驗,取得了很好地效果,而且果茶混交有利於茶葉的抗霜凍。全縣茶園面積 3 066.67 hm 2 ,即使一半茶園實行套種,也可增加香榧 20 萬株,折算面積至少 333.33 hm 2 。

5.4.2 退化林更新香榧樹種

結合次生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復,將商品林中的次生退化林樹種更新為香榧,同時加強更換樹種後的管理。為形成規模經營效應,可採取投山入股或買斷經營權的方式,由企業和大戶進行此項工作。

5.4.3 退耕還林樹種更新

結合退耕還林樹種調優,將退耕還林經濟林的一些當年倉促上馬栽種的低效經濟林樹種(如不適合本地栽培的石榴)替換掉,改種香榧;對一些低產值的樹種也可通過逐年間伐補種香榧的方式進行更新,在保障退耕還林生態功能不減少的情況下,增加農民收入,起到長效經營的成效。

5.4.4 “四旁”綠化種植香榧

擴大“四旁”樹栽種中的香榧比例,政策性引導農戶在家前屋後栽植香榧樹,綠化和增收兩不誤。結合全縣“一村萬樹”工作規劃,增加香榧樹在鄉村綠化中的比重,繼續給予政策扶持。

5.5 推廣“企業 + 基地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儘快建成幾條香榧產品加工生產線,提高香榧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充分運用“互聯網 +”形式,在香榧的栽培、授粉、採集、加工、銷售等環節及時互聯互通,確保香榧產業可持續發展,打造具有全省特色的香榧種植基地和生產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