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男孩走失7天!竟在同學家床底被發現,為何寧可捱餓也不回家

每每聽到“失聯”的信息,我會都糾著一顆心,很害怕聽到不好的消息。

就在前幾日,一則緊急尋人啟事牽動了不少人的心,餘杭東湖一個10歲男孩小劉自1月12日離開家後,就再也沒了消息。


10歲男孩走失7天!竟在同學家床底被發現,為何寧可捱餓也不回家

尋人啟事

令人感到慶幸的是,在經過7天的尋找後,平安的找到了孩子。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孩子竟是在同學家床底下發現的。

原來孩子獨自和爸爸生活,平時爸爸上班忙,孩子偶爾回在同學家過夜,爸爸也沒有很在意。但是這次出走好幾天都沒有沒回家,爸爸才著急報警找人。

最後,進過警察和社區網格員的努力,在同學家租來的出租屋床底下找到了孩子。

找到孩子時,他已經餓了2兩天,但他害怕爸爸的責罵不敢回家。起初是到同學家玩網絡遊戲,後來同學一家人回老家過年了,孩子獨自在同學家又待了三四天。

10歲男孩走失7天!竟在同學家床底被發現,為何寧可捱餓也不回家

孩子在同學家被找到


不敢想象,如果不是民警找到了孩子,他會不會活活把自己餓死在同學家的床底下?

孩子為什麼寧可捱餓也不敢回家?

孩子被找到時說,自己出來太多天回家怕被爸爸罵才不敢回家。

怕被罵,不敢回家。卻敢獨自在同學家捱餓,可見對於孩子來說,捱餓和孤獨都沒有爸爸的責罵更恐怖。

孩子愛玩手機遊戲,父母卻把這件事看成是洪水猛獸一般的嚴重。強行阻止孩子玩,真的能讓孩子戒掉遊戲癮嗎?

事實證明,不能!

這個在同學家蹭吃蹭喝蹭網的孩子,不就是因為玩遊戲嗎?起初孩子的爸爸是簡單粗暴的收走了手機,這樣才導致了孩子為了玩手機遊戲才去的同學家,引發了這一場鬧劇。

10歲男孩走失7天!竟在同學家床底被發現,為何寧可捱餓也不回家

失聯後被找回的男孩


一、對於孩子玩手機這件事,家長的理性看待很關鍵。

1、現在是全民網絡時代,智能手機已經非常普遍,家長自己玩手機玩得不亦樂乎的同時,卻認為孩子不應該玩手機,把玩手機當成是孩子學業之路上的洪水猛獸,一點都不讓孩子玩,是不現實的。

2、讓孩子適當的接觸手機遊戲,可以很好的促進孩子手指的精細動作發展。

3、父母在接受了孩子玩電子產品的基礎上,儘早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媒體使用習慣是很有必要的。有些父母對孩子玩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態度是一刀切,不給玩。而有些父母的態度則是放任,孩子想玩多久玩多久。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好的。孩子因為年齡的問題,自身的自制力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在玩電子產品時沒有時間概念,這時需要父母跟孩子做好約定,最好將屏幕時間控制在每天1小時以內。

10歲男孩走失7天!竟在同學家床底被發現,為何寧可捱餓也不回家


二、對於已經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父母可以做些什麼呢?

1、不要生硬的阻斷孩子與遊戲的關聯。這隻會讓孩子產生逆反,抵抗的情緒。試著跟孩子商量,討論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遊戲時長、遊戲時間的方案,並且在孩子的遊戲時間,父母不要做任何的干涉。

2、試著和孩子一起玩手機遊戲。

手機遊戲對於孩子來說,好玩的地方在於遊戲有及時反饋、有榮譽系統、還有社交、有戰隊、夥伴等,孩子可以在遊戲中可以獲得快樂,滿足社交需求。

父母陪孩子一起玩手機遊戲,承認孩子在遊戲中獲得的快樂感受,只有父母真正進入到孩子的遊戲世界,才有可能在遊戲的力量下引導孩子,成為那個把關時間、喊停的人。


10歲男孩走失7天!竟在同學家床底被發現,為何寧可捱餓也不回家


3、把孩子拉回到現實裡繼續玩遊戲。

父母在手機遊戲之餘,為孩子精心準備一下親子互動的遊戲,是緩解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關鍵。比如,跟孩子玩棋類遊戲,如飛行棋、跳棋等。我相信,有父母陪著孩子一起玩,沒有孩子會拒絕。

4、多抽時間陪孩子到戶外運動。

戶外運動讓孩子的荷爾蒙得到釋放,身體掌控感得到增強,能讓孩子發現現實生活中的樂趣所在,也是帶他離開手機遊戲的方法。

5、可以多為孩子創造同伴交往的條件。

週末,在家裡準備一些美食,然後邀請孩子的同學、朋友到家裡來做客,也是一個很好的節目。這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同伴交往,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

10歲男孩走失7天!竟在同學家床底被發現,為何寧可捱餓也不回家


總結

父母在生活中給孩子更多的陪伴,讓孩子能感受到,手機上可以找到點樂子,但生活還有更多好玩的。只有培養孩子發現生活的樂趣,才能讓孩子對待手機的時候能保持理性,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畢竟,等孩子更大一些的時候,父母肯定無法輕鬆地從孩子手上搶下手機了。因為,能讓孩子放下手機走進生活的人,只有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