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蟲池寸草不生,為什麼還要在曹妃甸溼地保護並有限養殖滷蟲?

滷蟲需要生活在高濃度鹽水中,這會導致滷蟲池周邊寸草不生。但54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溼地,是一個集蘆葦溼地、水庫、溝渠、稻田溼地、淡水溼地、海水溼地、滷水溼地、水產養殖池塘並存的、類型豐富的人工溼地,也正是因為如此多樣化的溼地類型,成就了這裡重要的生態價值。在各種溼地類型的佔比中,上游淡水量供給是一個決定性因素,而毋庸置疑的是:滷水溼地是當地溼地類型的一種,其存在比例應該被合理限定,併科學管理。

近日,圍繞綠會在曹妃甸溼地成立豐年蟲保護地、以及公開探討由曹妃甸溼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於2019年組織開展的一項溼地生態養護系統與水鳥棲息地營造試驗後,不少當地人留言,對現存在於曹妃甸溼地範圍內的滷蟲增養殖提出了質疑。

滷蟲池寸草不生,為什麼還要在曹妃甸溼地保護並有限養殖滷蟲?


滷蟲池寸草不生,為什麼還要在曹妃甸溼地保護並有限養殖滷蟲?

(濱海溼地被佔)

其質疑的觀點,主要有:養滷蟲需要用到滷水,而且存在大量使用動物糞便的情形,滷蟲池周邊寸草不生,是不是也算是一種生態破壞?再比如:七農場發展溼地,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給溼地範圍內的數百種鳥類提供一片繁衍生息的溼地區域,養滷蟲是在讓淡水溼地鹽鹼化或退化?

滷蟲池寸草不生,為什麼還要在曹妃甸溼地保護並有限養殖滷蟲?

那為什麼還要在曹妃甸溼地保護滷蟲、允許滷蟲增養殖的存在呢?以下四個理由供大家商榷。

第一個理由,是保護溼地生態多樣性的需要。眾所周知,先有山川河流,其後才有人類活動。如果有時光穿梭機,可以簡單回顧一下曹妃甸溼地的歷史:北魏以來,當地人即以煮鹽為生;明清時期成為國內著名的曬鹽場;上世紀50年代,經大規模軍墾,這裡開始形成大片的人工溼地,即現今以鹽鹼溼地為主要特徵的曹妃甸溼地;80-90年代,這裡養殖業興起,與天津濱海溼地一起,成為全國著名的水產養殖基地,有著名的“八里灘、十里海”之稱,形成水產養殖+稻田的土地利用模式;2004-2005年期間,這裡開始著力於發展港口經濟,增加了鋼鐵廠、港口、公路、城鎮市區等硬件設施,水產養殖和溼地面積被逐步壓縮。

由於其天然的鹽鹼地屬性和缺水、高蒸發的氣候特點,長期以來,滷水溼地就是曹妃甸溼地的一種自有溼地類型,也是其在歷史上長期作為鹽鹼地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溼地類型。與軍墾初期的蘆葦溼地、後期開墾穩定後的稻田溼地、以及後來的海水、淡水養殖池塘溼地一起,共同形成了曹妃甸豐富多樣的溼地類型。而正是這些豐富而獨特的溼地類型,為300多種候鳥、留鳥提供了多樣性的生境與充足的食物,吸引了眾多候鳥在此停留,也使其具備了獨特的生態價值。

滷蟲池寸草不生,為什麼還要在曹妃甸溼地保護並有限養殖滷蟲?

第二個理由,是由其高度缺水的人工溼地屬性所決定;為節水和高效利用,滷水溼地是其中必需的一環。雖然曹妃甸溼地位於灤河出海口西側,但自人工墾殖形成曹妃甸溼地以來,這裡都是極度缺水區域。歷史上的灤河,15萬年前就已出現,舊稱濡水,在北魏晚期的《水經注》中已有記載,是中國北方的一條大河。但上世紀70-80年代開始,灤河中下游開始大規模修建引水工程,比如引灤入唐工程、引灤入津工程,支撐了天津、唐山等城市數十年的發展。這樣,在被連續多個大型水庫截水後,灤河最後獨流入海時,其水量已大為減少,沒有了大河流徑流的強勁沖刷,下游灘塗自是日淤擴大,逐漸形成了這一大片溼地及其它灘塗。

“現在曹妃甸要用淡水,得讓100~200公里外的灤河水庫開閘放水,水庫水再經輸水乾渠、雙龍河等輸入,才能開展淡水水稻種植、水產養殖之類的活動”,從今年74歲高儒林老師的講述中,可以看出淡水資源對於曹妃甸溼地的珍貴和稀缺。

“換而言之,僅靠雙龍河下輸的淡水,是遠遠不夠整個曹妃甸溼地的涵養所需的”,王印庚研究員在介紹他帶領課題組所開展的溼地生態養護與水鳥棲息地營造試驗項目時,就曾多次強調:因為曹妃甸缺水,所以在項目水循環和食物鏈循環打造過程中,非常強調“一滴水都不能浪費,要將所有的水都留住”。事實上,這裡的滷蟲增養殖和其他水產養殖用水,也都是除了採用雙龍河水外,還要抽取稻田廢水、河口海水和生活汙水進行補充。對用水泵抽上來的水,通常都要精打細算、充分利用,比如首先將之用於魚蝦類生態養殖,然後隨著蒸發作用加強,池水鹽度逐步上升,尾水引入到滷水池,只有池水的鹽度達到60‰-80‰後,才會進行滷蟲增養殖。

“這一系統中,有了滷蟲的增養殖,才會實現溼地水系的循環淨化、零排放,以及多營養層級的食物鏈循環。可以說滷水、滷蟲,是鏈接鹽鹼溼地活力生機的關鍵鑰匙”,“況且在整個水循環系統和食物鏈系統中,滷水池所佔的比例不及十分之一,其對環境的影響是可控的”,王印庚老師強調,在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滷蟲增養殖的核心目的,並不是養殖賺錢,而是服務於生態目的的 “雙循環”,而且滷水池冬季不結冰,是鹽鹼地中唯一具有一年四季涵養溼地作用的一類特殊溼地類型,其保住溼地屬性和生境的功用,是排在第一位的。

滷蟲池寸草不生,為什麼還要在曹妃甸溼地保護並有限養殖滷蟲?


第三個理由,則是為鳥類提供冬天結冰後的食物補給。北方的深秋、初冬、初春,淡水水體全都相繼結冰,鳥類無從覓食,而滷水因為鹽度較高不會結冰,依然生活在滷水裡的滷蟲,可以為遠道而來的候鳥、本地留鳥提供能量。寒冬來臨,滷蟲自身的生命也接近尾聲,這時候會產生滷仔(滷蟲卵),漂浮在滷水上。這些滷仔其實是休眠卵,外層裹著一層堅硬的外殼,可以供冬天的鳥類覓食。多位熟悉鳥類習性的專家證實,越冬候鳥和部分留鳥會在冬季食物缺乏時,攝取滷蟲及滷仔為食。其中,滷蟲及滷仔更是冬季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的重要食物來源。

第四個理由,是渤海灣滷蟲自身的高附加值,可以造福當地。由於我國沿海地區對海岸的開發,不少原鹽鹼地屬性、可以生長滷蟲的灘塗,已經相繼變成了城市,或化工廠、港口等工業用地,仍能保留有原生滷蟲的鹽鹼溼地已為數不多。而滷蟲由於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幾乎是所有水產養殖物種繁育的開口餌料,因此在水產養殖界素有“軟黃金”之稱。相關數據顯示:全球85%的水產養殖業,都需要滷蟲作為基礎生物餌料,以保障全世界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而曹妃甸的滷蟲,因為品質優秀,被公認為這裡是“中國豐年蟲之鄉”。那麼,對待這片鹽鹼溼地的“原住民”滷蟲,何不在保護的同時,去同步探索其利用滷水溼地、有限度利用,而創造價值、造福當地呢?

滷蟲池寸草不生,為什麼還要在曹妃甸溼地保護並有限養殖滷蟲?


至於曹妃甸七農場不少人反映,稱滷水養殖池需要經常性投放大量雞糞,而且還時常看到養雞場送來的雞糞中伴有死雞一事。王印庚老師解釋,“當初養殖戶使用農家肥,是因為動物糞便中含有蛋白質成分,通過發酵,可以將蛋白質降解到氨基酸水平,然後這些物質可加速單胞藻、橈足類、枝角類等浮游生物的生長,而天然浮游生物是滷蟲的食物,滷蟲再為蝦、魚、鳥類提供食物,從而形成循環食物鏈”,王老師承認,這種情況與綠色養殖的理念有些不太合拍,需要進一步改進提升。目前,項目課題組正在著力研究取代雞糞的傳統做法,而改用藻類有機肥和其他有益菌,以促進滷蟲生長和保護生態環境。

“保護是我們的第一要義,我們的保護目標,首先是要保住曹妃甸溼地的屬性及整體溼地生態,具體對象則包括了對豐年蟲、遷徙鳥類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認為,在生態保護方面,綠會長期堅持兩個原則,一是自然原則,即優先保護自然生態,儘量減少人為干預,二是重點保護原則,在自然條件不夠的情形下,允許對重點保護物種可以適度進行人工補鉰。而對現曹妃甸溼地和鳥級省級自然保護區之外的養殖行為,綠會不干預,對保護區之內單純以養殖為目的的養殖,綠會亦不支持。”因為我們保護的核心指標,是讓保護區範圍、及其範圍內的物種數量、質量上升,至少不下降、不喪失“,周晉峰強調。

那麼,如何在54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溼地範圍內,考量基本農田紅線、劃定生態紅線,甚至只是在100平方公里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內,合理劃分適宜不同鳥類和生態保護目標的多樣性溼地類型佔比,再配套以保護為目的的生態養護管理模式,都將是一個新課題。而該區域的淡水資源總量,無疑將是其中一個提綱挈領的決定性因素。

文/gone 審/summy 責編/angel

#河北# #河北身邊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