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筆養活30人,稿費比魯迅高,張恨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現在有很多自媒體大咖,通過內容創作實現了財務自由。民國時期,也有這麼一位“自媒體大咖”,通過筆耕不輟,在北京買了房,養活一家三十幾口人,過著不錯的生活。

這個人便是寫出了《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經典小說的民國第一寫手張恨水。


1支筆養活30人,稿費比魯迅高,張恨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他大概是為數不多名字裡帶“恨”的人

張恨水是筆名,他原名叫張芳松,字心遠。為什麼要在筆名裡帶“恨”這個字呢?有一個傳言和冰心有關。

張恨水原本出生於一個武將世家,但因父親的去世而家道中落。作為家中長子的張恨水,從9歲起便深知生活的艱難。在困頓、孤寂中,張恨水讀到了冰心的文章,像是遇到了知音,便給冰心寫了一封信袒露心跡。但冰心只把他當做是個普通筆友,只交流文學,不談私人感情。

敏感的張恨水便取了這個筆名,意寓“恨水不成冰”

這個傳言雖然和一段愛而不得的感情有關,浪漫曲折有餘,但真實性不足。

首先從時間上來說,早在1914年,張恨水便用這個名字發表過作品,而冰心首次使用這個筆名則在1919年。“恨水”在“冰心”之前,何來追求不成便取名明志之說?

其次,兩人交集甚少,在張恨水為生計奔波的時候,冰心卻是衣食無憂地在海外留學。雖然同為文學大師,但兩人的處境可謂天差地別,甚至冰心都不認識張恨水。

就像在最近的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香港導演爾冬升說他是第一次見到香港演員胡杏兒,香港並不大,且同處於影視圈,但如沒有機緣,也是隻聞其名、未見其人。


1支筆養活30人,稿費比魯迅高,張恨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據張恨水自己講,“恨水”這個筆名來自李煜的一首詞《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雖然很少有人會在名字裡帶“恨”這個字,但張恨水偏偏通過“恨”這個字來表達一事無成、漂泊無依、世事艱難,這也是文學大師獨有的創意了。

沒正經工作,稿費比魯迅多,活得很滋潤

張恨水有“三絕”。一絕是能夠同時撰寫多部小說,最高紀錄是七部長篇同時著筆;

二絕是寫作從來不打草稿,每每是一揮而就,甚至沒有什麼塗改;

三絕是詩詞歌賦樣樣精通。

張恨水有很多粉絲,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乃至同行如茅盾、老舍、張愛玲,都是他的書迷。魯迅雖然不屑於看這些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但架不住他的母親喜歡看,只得在剛買了 張恨水的《美人恩》和《金粉世家》不到三個月,便又託人為母親買張恨水新出版的小說。

據《魯迅全集·書信卷》查證,1934年5月16日至10月20日之間,魯迅在致母親的五封信中都提到為其購買張恨水小說一事,前後至少在10種以上。

對張恨水的小說很著迷的魯迅母親,卻對自己兒子寫的文章嗤之以鼻,說魯迅的《故鄉》“沒啥好看,鄉間這樣的故事多的是。”

魯迅不僅在母親眼裡不如張恨水,就是在稿酬和產量上也略遜張恨水一籌。

魯迅的稿費在當時的文人中是很高的,20世紀30年代給《申報》供稿時的稿費是千字5到8元,而當時通行的稿酬標準是千字2到3元,像新文化運動中名氣很高的胡適,稿費也不過是千字5到6元。

1937年3月12日出版的《電聲》週刊有一篇報道:

“郭沫若稿費之大跌價,每千字四元不及張恨水。”

而張恨水的稿酬卻是千字10元,比魯迅、胡適和郭沫若都高。

要知道,魯迅的文章一般是千字左右的雜文,而張恨水寫的動輒就是萬字的小說,可謂民國最貴作家了。

按照當時的購買力,1元可以買120個雞蛋,也就是說張恨水寫1個字就能買1個雞蛋,還真是筆桿子就是生產力!

魯迅已經算是高產作家了,寫了約600餘萬字。而張恨水更是寫手中的戰鬥機,一生共創作力120多部小說,加上詩詞散文、雜文遊記,寫了約4000餘萬字,幾乎是魯迅的7倍!

在當時沒有電腦,全憑手寫的條件下,4000萬字是什麼概念呢?被稱為寫作機器的網絡作家唐家三少截至目前創作了4000萬字,要知道他用的可是電腦。一分鐘正常速度是寫25個字,而敲鍵盤一分鐘是140字左右,相當於是張恨水的5倍多。


1支筆養活30人,稿費比魯迅高,張恨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當時那樣的條件下,張恨水才是真正的寫作機器。

或許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張恨水在寫作高峰期,一年有六部長篇小說連載。每本小說的人物、情節、進程各不相同。

相傳每天晚上九點,報館來索稿的編輯排隊等在張家門口,張恨水在稿紙上奮筆疾書,數千字一氣呵成,各自交給編輯。

甚至有傳言,有次報館來人催稿子,張恨水在麻將桌上一時下不來,於是左手麻將,右手文章,照樣按時交稿。

老舍先生對張恨水給予高度評價,稱讚他是“國內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肯定他“是個真正的文人”,說他是個“重氣節,最富正義感,最愛惜羽毛的人”。

他還寫道:“恨水兄比誰都寫的多,比誰都更有資格自稱為文人,可是他並不用裝飾與習氣給自己掛出金字招牌。閒著的時候,他只坐坐茶館,或畫山水與花卉。”

老舍和張恨水沒有所謂的文人相輕,反而交情很深。張恨水在得知老舍跳湖自盡的第二天,受此打擊,突發腦溢血,與世長辭。

結語

憑著手中的一支筆,沒有一官半職的張恨水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結束了北漂生活,同時還養大了自己的13個子女,日子過得還很滋潤。

《啼笑因緣》連載時,上海一些小報曾盛傳張恨水在十幾分鍾內收到幾萬元稿費的故事,而且說他拿這筆錢在北平買了一所王府,自備了一輛汽車。這固然是流言,卻也說明了張恨水通過寫作實現了財富自由。

張恨水常對子女們說的一句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也正是這樣踏實的創作態度,使得張恨水的小說有了長足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