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儒家孝道對唐朝吏治的影響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思想在國內已有上千年曆史,在百姓心中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從古至今,那些孝順父母的人,都會得到大家的讚揚和獎勵。而那些拒絕贍養父母的不孝之人,一般都被世人譴責。尤其是在唐朝的時候,朝廷還專門設定了一種“不孝罪”,如果有人違反相關條例,理應接受嚴厲的懲罰。孔子曾說過,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是人類天性,統治者正是因為清楚這一點,才會順應民心實施“以孝治吏”的方針。

淺談儒家孝道對唐朝吏治的影響

▲孔子講學劇照

歷朝歷代推崇孝道,其主要目的是讓百姓和官員更加忠於皇帝。這一點從稱呼上就可以明顯看出來,根據《國語·晉語一》記載:“孝、敬、忠、貞,君父之所安也。”在這段記錄中,君父指的就是皇帝,正好跟“臣子”相互對應。按照孝道的理念,官員身為“子”,理應侍奉身為“父”的皇帝。不過想要實現這種效果,光靠道德和思想的約束還遠遠不夠,必須配合法制建設,施加一定的強制力。筆者以唐朝為例,淺談一下儒家孝道對吏治的影響。

淺談儒家孝道對唐朝吏治的影響

▲唐朝官員劇照

唐朝在選拔官員時,“孝德”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唐太宗李世民認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只有選拔出足夠優秀的人才,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官吏作為皇帝的手腳和耳目,其主要作用就是以自身為紐帶,維繫皇權與百姓之間的聯繫,讓整個國家得以正常運轉。因此,歷史上朝政混亂,官員難以處理政務的朝代,基本上都會激化社會矛盾,導致百姓揭竿起義,最終走上滅亡的道路。唐朝初期,為穩定國內秩序,非常注重官吏的能力和素質。於是朝廷就頒佈了一系列規定,試圖調動文武百官的積極性,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管理系統,讓他們更好地為皇權服務。

淺談儒家孝道對唐朝吏治的影響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

在這期間,孝德的作用被充分體現了出來。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儒家經典著作《孝經》可以說是必考的一個項目。讀書人不把《孝經》當成一門學問,深入研究仔細揣摩的話,很難看出題目的真正含義,基本無緣唐朝官場。值得一提的是,唐朝選拔官員雖然以科舉考試為主,但卻沒有忽視考生的平時表現。也就是說,考生在參加“孝悌”類考試時,在個人品行方面必須過關,而且還得有讓人稱讚的孝悌表現,否則的話連考試資格都沒有。基於種種原因,唐朝對孝悌類考生特別降低了科舉難度。根據《唐會要·貢舉中》記載:“孝悌力田,但能熟讀一經,言音典切,即令所司舉送試,通使與出身”。

淺談儒家孝道對唐朝吏治的影響

▲古代科舉考試場景

跟明經科和進士科相比,孝悌力田科的考試,顯然容易了很多。根據史書記載,開元年間,朝廷有關部門在安排孝悌力田科考試的時候,在未經皇帝首肯的情況下,額外增加了“詞策”類考試內容。唐玄宗李隆基發現之後,立刻下令對其進行糾正。在《孝悌力田舉人不令考試詞策敕》中,唐玄宗特別強調,“孝悌力田,風化之本,苟有其實,未必求名……自今以後,不得更然。其孝悌聞於郡邑,力田推於郡裡,兩事兼著狀跡尤殊者,朕當別有處分,更不需隨考試例申送”。“別有處分”這個地方,充分體現了皇權的威嚴。皇帝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意見,對孝悌品行比較突出的官員,進行特別關照,讓他們步入仕途。

淺談儒家孝道對唐朝吏治的影響

▲唐玄宗劇照

自從孝悌類科舉考試,被列為常設考試科目後,讀書人就把這類考試,當成了自己步入仕途的綠色通道。比如閻朝隱和徐志道等官員,都是通過孝悌類科舉考試,從一介布衣變為朝廷官員。此外,唐朝錄用孝悌官員時,也會給予其家人一定禮遇,甚至會直接選取一個符合條件的人,提拔成為官員而且不需要另外進行考試。從種種跡象來看,唐朝時期的孝悌,已經從個人品質,轉化成了政治籌碼,可以產生實際的利益。需要注意的是,進入官場並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朝廷依舊會對官員的孝悌品質,進行嚴格的把關,如果發現有人違反相關條款,會給予相應的懲罰,甚至直接將其降職或是罷免。

淺談儒家孝道對唐朝吏治的影響

▲古代讀書人劇照

根據 《新唐書·顏真卿傳》記載:“朔方令鄭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有詔終身不齒,聞者聳然”。古人一直崇尚入土為安,可朔方令鄭延祚卻沒有將母親下葬,被朝廷懲罰也是咎由自取。還有著名詩人的白居易,也因為“孝悌”之事,被其他人指責,結果遭到朝廷貶出京師。根據《舊唐書·白居易傳》記載,白居易在唐憲宗年間擔任京官時,其母親因看花墜井身死。此後白居易做了《賞花》及《新井詩》,然後被人指責為“甚傷名教”。朝廷在懲罰那些“不孝”官員時,也對那些恪守孝悌之義的官員進行了獎賞。根據《新唐書·蘇環傳》記載,蘇環任職期間,“居母喪,哀毀加人,左庶子張大安表舉孝悌,擢豫王錄事參軍”。

淺談儒家孝道對唐朝吏治的影響

▲白居易畫像

趨利避害可以說是人的本能,朝廷的立場傾向如此明顯,官員們自然知道該如何選擇。唐朝時期,放眼全國大部分人都對父母和長輩比較孝順,只有一小部分頑劣分子,敢公然跟社會風氣對抗。唐朝充分利用儒家思想,選拔了一批批品德優良的孝悌之人,將他們輸送到朝廷各個崗位,確實改變了當時的官場風氣。這些官員就像標杆一樣,被百姓們尊敬和仰望,讓更多人接受孝悌思想,對社會穩定有一定積極地促進作用。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唐朝以“孝悌”為主要參考條件,大量選拔朝廷官員。不可避免的會忽視其個人才能,以至於一些平庸的老好人混進官場,於是就出現了“若輩多淳質而不及事”的現象。這些沒有能力的官員,任職之時很難妥善處理事務,百姓們的案件無法及時解決,自然就會產生諸多怨言。久而久之,這些官員為了壓制住百姓的不滿,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很可能會採取比較偏激的手段,造成更多禍患。

淺談儒家孝道對唐朝吏治的影響

▲唐朝戰亂場景

還有一個弊端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早就已經紮根到了所有人心理。基本上官員在掌握權力之後,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也能夠同樣掌權,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因此,古代官員之間往往都有一定的裙帶關係。他們在推選合適的“孝悌”人選參加考試時,會盡快選擇跟自己沾親帶故的人,很容易就會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情況。朝廷高高在上,固然掌握著最高權力,可他們卻無法隨時監控手下的一舉一動,根本無法完全阻止手下官員弄虛作假。

淺談儒家孝道對唐朝吏治的影響

▲唐朝官員大擺宴席享受

總的來說推崇孝道,對百姓和國家確實有一定的好處。然而以孝道為主要條件,去決定官員的錄用和前途,卻有很多弊端。一個國家需要發展起來,需要有能力的人扛起責任,而不是讓沒有能力的好人,在崗位上尸位素餐。當然,也不能只看能力,歷史上很多奸臣權相,基本上是很有能力的人,只不過沒有用在正道上,結果給國家和百姓造成了相當惡劣的影響。優秀的能力和崇高的品質,就像人的兩條腿,不管缺少哪一個都不算完成。只有這兩項都強大起來的,才能夠大步前行更好發展。

參考資料:《唐會要·貢舉中》、《新唐書》、《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