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一塊巧克力的誕生

比利時被稱為巧克力王國,有超過2000個巧克力生產商,比利時人出了名的愛吃巧克力,所以比利時巧克力無論是品種、產量、人均消費量還是推陳出新的速度都居於世界前列。

比利時的巧克力與瑞士巧克力齊名,味道從傳統的榛子和糖衣杏仁口味,一直到最有異國情調的香蕉味、草莓味和朗姆酒味,應有盡有。

在比利時,既有所謂的貴族巧克力,也有平易近人的平民巧克力。在精美西點屋和超市,手工製作的巧克力越來越多,巧克力師傅們親手一層層上漿製作,調入不同口味的醬料、堅果。

代表品牌GODIVA(中文翻譯為歌帝梵或高迪瓦),被稱為巧克力界的勞斯萊斯、“皇家御用巧克力”。

溯源:一塊巧克力的誕生

GODIVA巧克力起源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由巧克力大師Joseph Draps一手創辦,並以傳說中尊貴的Godiva夫人命名。關於Godiva夫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大約在1040年,Coventry市的統治者Leofric伯爵,為了支持軍隊出戰,欲向人民徵收重稅,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伯爵善良美麗的妻子Godiva夫人不忍看到民生疾苦,於是向伯爵懇求減收徵稅,以減輕人民的負擔。伯爵勃然大怒,認為夫人不值得為了這些賤民來衷求自己,夫人卻回答說她會讓伯爵看到這些人民是多麼地可敬。於是他們打賭──Godiva夫人要赤裸身軀騎馬走過城中大街,僅能以長髮遮掩身體,如果人們都留在屋內不出來偷望夫人的話,伯爵就宣佈減稅。第二天早上,Godiva夫人赤裸著身體騎上馬走向城中,城市裡所有的百姓都誠實地躲避在屋內,讓大恩人不至蒙羞。事後 ,Leofric伯爵信守諾言,宣佈全城減稅。

時至今日,GODIVA已成為世界性的品牌,產品遍佈全球。它的主要生產線在比利時和美國,許多人認為它是個美國品牌,但其實它起源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由巧克力大師Joseph Draps一手創辦,1972年被美國公司Campbell Soup Company收購,2007年已被擁有土耳其最大消費品公司的Yildiz控股買下。

其實,如果你不嫌麻煩的話,也可以自己製作巧克力哦。

巧克力由可可豆製成。

溯源:一塊巧克力的誕生

不同種類的可可豆,它們的外形、色澤、香味和口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大概分一下,主要有四大品種群:

溯源:一塊巧克力的誕生

克里奧羅Criollo 這是原生本地品種,被稱為可可樹王子,是可可中的佳品。它的豆莢皮非常薄,可可豆顏色很淺,口味芳香不苦澀,帶有一種微妙而獨特的香氣。但這個品種的樹非常脆弱,易受病蟲害侵襲,適應力差不易移植,所以產量稀少。

佛拉斯特羅Forastero 這是一種比較強壯的可可樹種,易培植,所以產量最高。可可豆莢皮厚且粗糙,帶有濃郁的焦香和辛辣氣味,苦味重,能夠賦予巧克力一種典型的、易於識別的香氣。這種可可豆作為巧克力的主要基本成分使用,多用於生產平價的巧克力。這種豆子需要劇烈的培炒來彌補風味的不足,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黑巧都帶有一種焦香味。

特立尼達Trinitario 這個品種由克里奧羅和佛拉斯特羅雜交而來,開發於特立尼達島因而得名。它結合了兩種可可豆的優勢,能提供優質巧克力的酸度、平衡度和複雜度,與克里奧羅一樣被視為可可中的珍品,用於生產優質巧克力。

那斯努Nacional 那斯努又稱為阿里巴Arriba,是佛拉斯特羅的改良品種,也是高級品種之一。它具有獨特的辛香味和花香味,產量極少,只產於厄瓜多爾和秘魯少量地區。在厄瓜多爾和秘魯以外的地區種植這個品種,就會失去它原來的獨特香味。

溯源:一塊巧克力的誕生

可可樹原生長於美洲,是一種熱帶植物,只在炎熱的氣候下成長。但可可樹苗又比較脆弱,必須要在香蕉樹或棕櫚樹的遮擋下,才能在熱帶氣溫下茁壯成長。

可可樹的花直接開放在樹幹上,小而臭。

花謝後結出可可果,長約35釐米,直徑12釐米左右,呈卵形,表面有10條脊,顏色多樣。可可果就是可可豆莢,豆莢裡的種子就是可可豆,又稱可可亞豆或可可子,每個可可果中大約有20-40粒可可豆。

溯源:一塊巧克力的誕生

打開又厚又硬的豆莢並不容易,用刀砍、用錘砸,打開後就看到鮮嫩白皙的果肉了。

收集好的可可豆發酵5-7天,殺菌,使可可豆失去發芽能力,產生生物化學變化,並激活內部的酵素形成當烘烤可可豆時產生巧克力味道的混合物,可以提高香氣和風味。可可豆中所含糖分在發酵過程中轉化為酸(主要是乳酸和醋酸),可可豆也生成了特有的赤褐色色澤,轉變成堅脆而有裂縫的組織,這時可可豆準備可以進入乾燥過程了。

溯源:一塊巧克力的誕生

可可豆先在400度的環境裡烘炒100秒,然後風選軋碎,去皮之後再放到100到120度的高溫中加熱烘炒大約30分鐘;也可以直接正常烘焙再風選軋碎。表皮要去除乾淨,如有頑固表皮混入巧克力就會帶來異味。每顆豆烘焙過後,都散發出濃郁的可可風味。巧克力製作者可以在這一步驟中加入第一個個人印跡,烘焙過程中所發生的美拉德反應,將發酵時產生的風味前體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巧克力味。

在經歷選豆、洗豆、烘焙、風選軋碎之後,就可以進行研槳壓榨了。

最古老的研磨方法就是用石磙子碾磨,磨成可可粉,製成巧克力飲品。這樣的可可粉比較粗糙,味道生猛,口感並不好。

現代人使用機器來研磨可可豆,把碎豆磨成精細的粉末,碎豆中所含的可可脂也釋放出來,與粉末混成濃稠的漿,冷卻後會凝結成塊。

這個時候,如果什麼都不加,那就是純度100%的單源黑巧。

之後,將可可液塊壓榨,分離出乳黃色的可可脂。

殘留的豆餅再細磨製成可可粉,用於代可可脂巧克力的生產。

但要達到現在高檔巧克力的絲滑口感,仍需做進一步的精磨精煉。這個技術由瑞士蓮的創始人魯道夫.蓮發明,巧克力液(可可液塊+可可脂)在一個圓形的槽裡,經滾輪長時間轉動,反覆翻轉、推撞和摩擦,質感更為細膩。

在這個過程裡,可以加入各種輔料,比如砂糖粉、奶粉、奶油、卵磷脂和香料等,形成各種口味。

溯源:一塊巧克力的誕生

在巧克力醬灌模成型前還有個很重要的調溫步驟,正確調溫以後必須立即進行成型。

冷卻後進行包裝,一塊/一盒美味可口的巧克力就可以上市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