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巴山腳下,涇洋河畔,新農村美麗如畫、新民居星羅棋佈、新公路四通八達、新產業生機盎然……巴山處處風光美,“三鄉”大地氣象新。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鳥瞰山城

  回望來路,才知道走了有多遠。曾幾何時,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陝西省深度貧困縣的鎮巴,受制於地理環境影響,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群眾出行難、看病難、住房難……這些曾刺痛老一輩鎮巴人的記憶,如今已逐步消失。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縣城一角

  久困於貧,冀以小康。面對複雜嚴峻的脫貧形勢、急難繁重的脫貧任務,鎮巴縣委、縣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帶領28.9萬鎮巴兒女苦幹實幹、攻堅克難,鎮巴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2014年以來,累計實現129個貧困村退出,20293戶63199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1.5%下降至2019年的0.82%,成功實現整縣脫貧摘帽;2016年以來,鎮巴連續4年獲得省級或市級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好”等次,先後榮獲全國和全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全國健康扶貧先進縣”等殊榮,“三鄉”大地取得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巨大變化。


從“閉塞落後”變為“四通八達”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暢通的鎮村公路

  脫貧攻堅的五年間,鎮巴不忘初心、激情實幹,生產生活條件從“閉塞落後”變為“四通八達”。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鎮巴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把改善發展環境作為突破口,突出彌補水、電、路、醫、訊等短板弱項,累計實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1360個,完成投資16.3億元,實現所有行政村(居委會)通水泥路、通班車,電力入戶率、農戶安全飲水達標率、標準化村衛生室和網絡覆蓋率均為100%,貧困群眾生產環境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正在建設中的西鎮高速

  此外,大力促進鎮巴對外互聯互通,成功推動西鄉至鎮巴高速公路於2016年11月開工建設,今年11月底將建成通車;惠及東區5鎮9萬群眾的星子山隧道及引線工程於2019年2月開工建設,2021年底將建成通車,鎮巴幾輩人的“高速夢”“隧道夢”終於即將實現。

從“高山土房”變為“現代小區”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楊家河鎮集鎮移民安置點

  脫貧攻堅的五年間,鎮巴戰天鬥地、建設家園,農民人居環境從“高山土房”變為“現代小區”。為有效解決好“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問題,鎮巴緊盯“五個關鍵”,科學調度力量、壓實工作職責,聚焦“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堅持“移民搬遷與縣情實際、城鄉統籌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統一規劃集中安置點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以人定房,以戶定建,逐步探索出了“以城鎮為主、中心村安置為輔”的搬遷脫貧新模式,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黎壩鎮翠竹園“院落式”安置小區

  “十三五”期間,全縣共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79個,搬遷9302戶31621人。同時,完成貧困群眾危房改造3873戶,非貧困群眾人居環境提升工程2016戶,並圍繞集中安置點大力發展產業,實施產業扶貧項目518個,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835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78個,帶動1.1萬戶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其中搬遷戶6000餘戶。

從“單一微薄”變為“持續穩定”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如畫的興隆鎮水田壩村茶園

  脫貧攻堅的五年間,鎮巴因地制宜、突破發展,貧困群眾收入從“單一微薄”變為“持續穩定”。實現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是脫貧攻堅的關鍵。脫貧攻堅工作啟動後,鎮巴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增收的根本之策,立足縣域實際,堅持生態優先,實施了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助力脫貧“三年行動”,全面延鏈補短,逐步形成“4+X”產業佈局,堅持“四個三”產業扶貧思路,將1.1萬戶貧困群眾嵌入產業鏈,通過參與經營、入股分紅等方式脫貧增收。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怡溪春茶園

  如今,全縣茶園面積達14萬畝,多支茶葉獲國際金獎,魔芋、中藥材種植面積突破30萬畝,生豬、牛羊等牲畜飼養量近90萬頭,臘肉、樹花菜、花魔芋等7個農產品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赤南鎮袁家壩村蠶桑種植基地

  同時,堅持強技能、搭平臺、拓渠道,開展貧困勞動力專業技能培訓36409人次,認定社區工廠和就業扶貧基地34個,年均實現就業創業2.8萬人次。嚴格落實生態扶貧政策,選聘生態護林員5041名,生態補償和退耕還林資金惠及貧困群眾14.69萬人次。全力織密兜底保障網格,堅持應保盡保的原則,落實低保18051人,供養農村特困人員4027人,殘疾補助10700人,多措並舉促進了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全縣貧困家庭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2824元增長到2019年的8737元。

從“缺醫少藥”變為“簽約到家”

  脫貧攻堅的五年間,鎮巴創新思路、敢為人先,因病致貧群眾從“缺醫少藥”變為“簽約到家”。脫貧攻堅之初,很多山區群眾因無錢看病或看病不方便,把小病拖成了大病、重病,陷入了因病致貧返貧的泥淖。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鎮巴縣黎壩鎮衛生院簽約醫生團隊冒雨家訪,相互攙扶過河。

  為此,縣委、縣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科學確立“健康鎮巴”戰略目標,在全省率先推行以體檢篩查為重點的“四步篩查”工作法,首創“2+2+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按照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的“三個一批”策略實行精準救治,推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民政救助+補充醫療保障+其他方式的“4+X”醫療保障體系,形成“一二五”健康扶貧工作體系,探索走出了一條健康扶貧的“鎮巴路徑”。全縣因病致貧返貧群眾從2016年初的9862戶22751人減少至目前的21戶48人,鎮巴也因此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全國健康扶貧工作突出縣等榮譽。

從“城鄉差異”變為“均衡均等”

  脫貧攻堅的五年間,鎮巴靶向施策、盡銳出戰,教育發展水平從“城鄉差異”變為“均衡均等”。脫貧攻堅之前,鎮巴教育硬件相對較弱,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義務教育發展不夠均衡。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縣委、縣政府將教育扶貧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圍繞“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總體目標,大力實施“雙高雙普”,紮實開展控輟保學,積極提升教學質量,累計投資4.45億元,實施校建項目271個,全縣80%的校舍實現新建,20%的校舍實現維修翻新,高考本科上線率實現“八連升”,五年來累計資助建檔立卡家庭學生5.83萬人次,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沒有一名學生輟學、非義務教育階段沒有一名學生因貧失學,鎮巴成功創建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和省級“雙高雙普”縣。

從“要我脫貧”變為“我要小康”

  脫貧攻堅的五年間,鎮巴立足實際、精準發力,群眾精神面貌從“要我脫貧”變為“我要小康”。讓群眾主動作為,脫貧才大有所為。鎮巴堅持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創新開展“傳樹守做”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村村建立脫貧攻堅“一約兩堂六會”機制和“紅黑榜”,推廣傳世家訓300餘條,打造家風家訓館8個,開展道德講堂、道德評議等實踐活動2000餘場次,印發脫貧攻堅宣傳畫冊2.2萬餘份,評選“脫貧之星”“最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先進典型1500餘名,湧現出“陝西好人”“漢中市道德模範”等脫貧典型60餘人,其中以脫貧勵志典型溫香成為原型拍攝的微電影《守•護》榮獲中宣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微電影優秀作品獎等6個國際國內獎項,鎮巴扶貧扶志工作榮獲“全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這就是鎮巴的小康生活

圖丨鎮巴縣“傳樹守做”新民風建設暨脫貧之星頒獎晚會

  今朝決勝後,再越萬重山。隨著“後脫貧時代”的到來,28.9萬鎮巴兒女必將滿懷信心、砥礪前行,在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的新徵程中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高質量建設“五個鎮巴”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