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绿圪旦》这篇文章推送出去后,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也勾勒起好多人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回忆。必定,这个“绿圪旦”鄂尔多斯白酒,影响了伊盟整整两三代人,这是我又把这个话题捡起来的原因。

本篇文章不叫《绿圪旦》了,这是因为它还有一个更扛硬的名字叫——“绿卜浪”。其实,“绿卜浪”与“绿圪旦”的名字,都蕴含着我的父老乡亲对自己在“鄂尔多斯白酒”的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种妥协敬畏的称呼。名字的背后大同小异,反正就是想要表达劲不上和吃不倒它的意思。

圪旦其实是个地表形状的概念,凸起物或者凸起的地方。绿是指的这个酒的商标的颜色,称呼它为“绿圪旦”,是一种父老乡亲们的形象比喻。卜浪是“棒”的分音,也就是棍棒。父老乡亲把这瓶子绿色商标的酒称之为“绿卜浪”,这样就赋予了这瓶酒更具有威武战斗的含义了。因此,作为有着同等地位代表着“鄂尔多斯白酒”最佳荣誉绰号的“绿卜浪”,理所当然地要有相同的待遇和地位,这也是我这篇文章的标题所在。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一位当年参与东胜酒厂建设的主要决策者的后人看了《绿圪旦》这篇文章后深情地留言:

“最初,这个酒厂是我爸当粮食局局长时扶持起来的生产纯粮食的酒。那时这个酒厂很火,买不上,还得找领导批条子买。我小时候印象特别深,现在这种质量的酒永远买不到了。可以说:没有我爸就没有这个酒厂,我爸爸起了很重要作用,他老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

看看,说到这个生产“绿圪旦”白酒的厂子时,她是多么地兴奋激动。她接着给我留言:

“老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个酒厂起源于我爸,我大弟知道的更多,等他来了我们一起叙叙,一定给你收获更多。我爸一句名言:‘我的孙子闻见酒都香了。’那时他老人家的孙子才几岁,当时社会人评价我们家人酒量都很大,老人家就开这么个玩笑。1998年,我在自治区人民银行期间,到伊盟清整合规验收。遇周日,我们家人请和我一同下乡的同事吃饭,当时还有伊盟人行一个人陪同,人们都称他俩是酒星,但在我们家都喝倒了。其中一个说我爸,叔叔你们家人酒量太大了,我爸说我们孙子都闻见酒就香了,故事就从这儿来的。提到这个‘绿圪旦’酒真是几天几夜说不完,话长了……”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人们常说:酒是好东西,酒是最公平的,无论官大官小,无论男人女人,无论老的少的,谁喝多都一样。所谓酒风,不是人的问题,而是酒的问题,把握住就好!把握不住就糟!人是个好人,烧酒是个灰圪泡。特别是这个“绿圪旦”和“绿卜浪”更是一个灰圪泡了。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我在《绿圪旦》一文中把任叔崇拜的五体投地,简直到了崇拜的快晕过去掐人中了。这是因为作为他的晚辈和忘年酒友,我佩服他的酒量、酒风和酒德,更是佩服他对酒——“绿圪旦”这种瓶子里物质的内含理解和精华享受。但任叔也有在“绿圪旦”面前失手的时候和打盹儿的时候了,这是我身临其境的经历见证。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任叔他们粮食局的老局长家里有一瓶茅台酒,那个时候似乎没有什么秘密。于是,任叔他们几个老酒友就谋划着喝这瓶子酒,终于有一天策划成功了。那天,任叔他们几个早早地去了局长的家,生怕去的晚了茅台被别人喝完了。可是去了以后老局长给定下规矩了,凡是想喝茅台酒每人必须先钉进去一瓶“绿卜浪”。这时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在传递着一种正能量的信息。虽然他们个个都是醉卧沙场,两袖清风一肚子烧酒和酒精考验的粮食干部,但在这一瓶子“绿卜浪”面前还是显得有点儿胆怯,甚至是力不存心的怂下了,必定是65°的火辣辣的烧酒啊!最后终于还是理想和愿望战胜了现实和失望。于是,他们每个人铮上命地钉进了一瓶“绿卜浪”;于是,又几个人分享了那瓶当时只有8块钱一瓶的特供茅台酒。接下来就是任叔回家的路上把脸杵成个花脸雪糕,在家里炕上吐下一被窝。武姨骂骂咧咧地过来把我们叫过去给任叔收拾残渣战场,只见喝酒从不服输的任叔哼哼呀呀难受地说:“不喝了,不喝了,长圆不喝了。”这件事多少年过去了,现在依然还记在我的心间。今天我下午我还和任叔当年去的老局长家的后人在电话里聊起这件事了,虽然她不在我眼前,但是能够感受到她一直在失笑和自豪了。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绿卜浪”留给人们的满满全是记忆,也是鄂尔多斯人独有的回忆,装满了整整两三代人的追忆。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生活过来的人,几乎都有几篇关于“绿圪旦”和“绿卜浪”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悲欢离合,也有破镜重圆,当然,大部分还是寻常百姓的平淡无奇。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老同学小寇留言:

“在东胜的时候婆婆家每年养猪,有一年冬天杀了猪我拿了一块猪肉和几苗酸菜,回我家请朋友吃杀猪菜,就喝的这个绿圪旦。结果烩酸菜还没上桌就全醉倒了。赶上下雪天,一个家伙出去方便踩的满脚泥,回来直接杵到床上人事不省,把我结婚时买的真丝床罩彻底做害了。”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网友明月留言:

“1982年到纳林河(无定河)驻二大队下乡,答应帮王大队长买一件鄂尔多斯酒(绿卜浪)。他买酒的钱我也收了,可是由于紧缺一直没有买到。拖了一段时间,大队长便托人向我要预付的钱。于是我还给了他。时隔30余年,我又到纳林河(无定河)调研,没能见到大队长,见到了当年的刘支书。让捎话给王大队长,给他道歉。人,承诺了,就要担起来,尽量做圆满。”

看看这“绿卜浪”酒的背后有多少感人的故事?我回复明月说:“写下一篇鄂尔多斯“绿圪旦”白酒,一定把这个故事写进去。”今天我在这篇“绿卜浪”的文章里实现了我对明月的承诺,从而实践了明月先生的诺言:“人,承诺了,就要担起来,尽量做圆满。”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网友瀚海渔者留言:

“绿圪旦——绿的回忆,红的思念。1975年高中毕业时,姐夫支援我一箱子“绿圪旦”,分别那天,几乎放倒了全班“英雄的男子汉”!忆当年,美好的回‘味’!”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武社长说:

“1993年秋,我妻子的大妗子在沙圪堵开的小卖部要撤了。给我12件"绿卜浪",她让我给马栅办事宴的推销一下。我给六中的同事们说了若用酒,我可供!于是,晚自习后,后生们就到我家品酒,烂腌菜、炒鸡蛋…也算凉菜、热菜!快过年时,我把剩下的1件送到了岳父家!绿卜浪,让我有了商务经历!”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我过去的同事妹妹杨玉莉留言:

“这才是真正的鄂尔多斯白酒,心底里没有那种渗进血液里的亲切感的人,就不是真的东胜人。真正的东胜人,走到天涯海角,看到这个‘绿圪旦’,无论喝酒的不喝酒的,立刻魂飞故里,回到那个有酒的时代。茅台(我只知道茅台酒是最好的酒)算什么?那什么世界名酒算什么? 那都不是我们东胜人的酒。说白了,‘绿圪旦’是流淌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液里,是缺酒的时代那个有灵魂有生命的时代。夏天的路上常躺着醉汉,灰头土脸的,但没有任何人鄙视。这是我小时候经常见到的独特的风景线。”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是啊!“绿卜浪”是鄂尔多斯好几代人无可奈何的贫穷记忆!也是那个时代最富有想象力发挥的娱乐载体和动力,什么划拳呀!打杠子!什么猜棍棍呀!扎阖拉!统统不在话下。尽管吼叫的死声啕哇难听,但也一点儿也不觉得太累。此时,想起了我去著名诗人周雨明先生家喝“绿卜浪”酒的往事,想起曾经依然历历在目。先生不喝酒,但在他的家里存有好多“绿卜浪”酒,而且在每个酒瓶上都挂有他自己亲自做的小标签,标明生产日期。先生说他从来没有请过客,但是我在他家喝过好多次酒。那个时候先生就说,真正的老酒家就喝“绿圪旦”了,因为它是纯粮食酒。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昨天我收到了一位叫李晓玲女士的留言:

“信不信,我家现在还有绿圪蛋酒,存了30多年了。”

我说:

“啊呀呀!那你真富有了。是不是专门气我们这些酒鬼了?”

后来她等不及了干脆和我微信直接开始了交流:

“如果三哥稀罕这个绿圪蛋,你多会儿有时间来东胜给我发微信,我亲自给你送过去。因为对于我们这些不喝酒的人来说,一点也没觉得富有,只是无意中放下的,外面还包着一层薄薄的白纸,大概还有五六瓶。遗憾的是你戒酒了?真的,你如果觉得有纪念意义,联系我哥刚子给你也可以。”

原来这位李晓玲女士是我的老同学刚子的妹妹啊!我还开玩笑地说:“你哥拿上根本就舍不得给我了。”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虽然我现在不喝酒了,但是我依然对“绿圪旦”和“绿卜浪”充满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了。

绿卜浪——当年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