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絕倫的象生紫砂器———陳鳴遠“鬆段壺”之感賞

在門類眾多的茶具中最具特色、 最富文化內涵的莫過於宜興紫砂茗壺,它不僅具有泡茶的功能,更重要的還在於其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是一種耐人尋味的飲茶工具。 紫砂茗壺在其製作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同時代文人茶客的干預, 流露出濃郁的文化氣息,並以它獨特的文化意蘊倍受歷代茶人、文人藝術家、收藏家的殊愛和青睞。紫砂茗壺不輕浮、不媚俗、不眩耀,它的氣質與文人追求“天然去雕飾”的思想極為近。 反過來,文人茶客古雅精緻的品味也影響了紫砂壺的藝術風格,他們的審美導向促使製造者不斷創新,設計出符合文人審美標準的紫砂壺。 而最能反映其文化內涵的是紫砂藝人與文人茶客的親密合作。

精美絕倫的象生紫砂器———陳鳴遠“松段壺”之感賞

紫砂制壺名家常常是文人茶客的座上賓, 深受文人茶客的文化薰陶和言論影響, 他們不斷地強化紫砂壺的文化內涵和創新意識,這在紫砂陶藝史上不乏其人。 文人茶客用詩文倡導、鑑賞、品評、收藏,把紫砂壺推上“陽春白雪”的寶座,並在一定程度上使紫砂茗壺脫離了品飲過程, 成為獨立的審美種類。 它融合了中華文化,並與文學、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聯姻,形成了現在具有濃厚文化特色的紫砂藝術。在壺藝史上佔據一個高峰的是清代初期的陳鳴遠,他是紫砂壺藝繼供春和時大杉之後的又一大家。他的作品滲透了文人茶客的美學思想和品賞情趣,最能代表紫砂茗壺深遠的文化意蘊, 並從中可以看出文化藝術對壺藝的滲透與融合所產生的奇異光彩。陳鳴遠,名遠,號鶴峰,一號石霞山人,佳微(YONDAOCHANGCUN)又號壺隱,清代初期康雍間人,被譽為“清代花器第一人”。其父陳子畦,也是明代頗有名的制壺名匠,宜興上袁(上元) 村人,出身於紫砂世家。 陳鳴遠是清代初期宜興的著名紫砂藝人,不僅有一手製作的好功夫,而且還能自樹自署,雕鏤兼長,且銘刻書法亦古雅流利,別具非凡的晉唐風格。 陳鳴遠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作品富有新意。 他在宜興紫砂工藝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上承明代精粹,開清代格局,在工藝、造型、銘刻、堆塑及配色等方面都達到新的高度。 與文人墨客多有交流的他,突破了匠人的侷限性,賦予了紫砂作品深厚的文化內涵, 使其從實用品蛻變成為了藝術品、收藏品。 陳鳴遠手製的紫砂被誇讚“無不精雅絕倫”,“堪與三代古器並列”,“宮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爭求鳴遠碟”,這些都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陳鳴遠作品的稱頌和讚賞。

精美絕倫的象生紫砂器———陳鳴遠“松段壺”之感賞

從制壺技術上講陳鳴遠的主要成就之一是開創了一代宜興紫砂文麗工雅的壺藝風格。 他的出身年代正值明末清初之交,他吸收了明代名工匠徐友泉、沈子澈的纖巧華麗的風格,文麗工雅又超過前人。 在壺形設計上, 陳鳴遠突破了明代幾何器型和筋紋器型的侷限,模擬自然形態塑成壺身。 自然界的花草樹木、蔬菜水果、鳥獸魚蟲,無不可以入壺。 其製作的紫砂壺造型源於自然,加以取捨並適當誇張,作品生動活潑、富於美感,開創了後代“花貨”先河。 其次,陳鳴遠手製紫砂, 除各式茗壺而外, 還善制各式文房雅玩, 從而大大豐富了紫砂的造型, 增加了紫砂的品種。 張燕昌曾有這樣一段記述:“其手製茶具雅玩,不下數十種,如梅根、筆架之類……”這裡明確指出陳鳴遠創作的紫砂品種已從各式茶具到文房 “雅玩”,而且說明了產品的具體名稱如“梅根”、“筆架”之類。在陳鳴遠眾多紫砂壺的作品當中,“松段壺” 絕對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紫砂壺之一。

精美絕倫的象生紫砂器———陳鳴遠“松段壺”之感賞

現就陳鳴遠的花器作品“松段壺”談一談紫砂壺花器的創作。在紫砂壺的多種多樣的造型中, 最能體現雅趣的當屬紫砂“花貨”,製造者或捏塑出生動的自然造型,或雕飾出梅蘭竹菊,或刻以銘文書法,大大豐富了紫砂的文化內涵,風雅情趣深深融於此內。 紫砂花器的藝術特點之一是塑形寫神、形神兼備,其形象須經過作者不斷地嘗試和反覆試驗, 其藝術語言是作者用心提煉成的,是其心意的表達、情感的表達,從而來告訴人們該壺的形象到底是什麼, 含有怎樣的趣味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並且反映出作者的生活底蘊、文化修養、手藝基礎,“松段壺”以不同的姿態和文化內涵,深受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鉅子富豪以及廣大飲茶品茗君子的摩挲愛護, 在愛壺者的追索求藏中日臻完美、發揚光大。 陳鳴遠大師所製作的“松段壺”,以精選團泥為原料,呈古老蒼松樹皮質感。 造型以松段一截做壺身,結構極嚴謹,比例合理協調,整體氣勢古樸。 樹皮斑駁蒼勁,松枝虯蟠其上,針葉寫形亦寫意, 形意俱佳。 壺嘴與把手均以老松枝塑成,質樸古雅、挺秀有神、形象逼真;壺蓋為嵌入式,口蓋緊密無間,蓋呈不規則形,有年輪效果。 蓋鈕塑成開叉的松枝及松葉朵朵,與壺身對應以小視大,頗具畫龍點睛之效,藝趣盎然。 壺底“鳴遠”兩字楷書刻款,下鈐篆書“陳鳴遠”三字方印。 此壺是自然形體花貨造型的佳作,不僅造型逼真、均衡,而且使壺充滿動感活力。 清代詩人李方膺有詩曰:“君不見, 歲之寒,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幹壯川嶽,秀色無等倫。 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 ”可見蒼松挺勁的松幹,飽經風霜而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歷經坎坷而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能帶給人無限力量與堅強無畏的思想境界。

精美絕倫的象生紫砂器———陳鳴遠“松段壺”之感賞

現就陳鳴遠的花器作品“松段壺”談一談紫砂壺花器的創作。在紫砂壺的多種多樣的造型中, 最能體現雅趣的當屬紫砂“花貨”,製造者或捏塑出生動的自然造型,或雕飾出梅蘭竹菊,或刻以銘文書法,大大豐富了紫砂的文化內涵,風雅情趣深深融於此內。 紫砂花器的藝術特點之一是塑形寫神、形神兼備,其形象須經過作者不斷地嘗試和反覆試驗, 其藝術語言是作者用心提煉成的,是其心意的表達、情感的表達,從而來告訴人們該壺的形象到底是什麼, 含有怎樣的趣味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並且反映出作者的生活底蘊、文化修養、手藝基礎,“松段壺”以不同的姿態和文化內涵,深受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鉅子富豪以及廣大飲茶品茗君子的摩挲愛護, 在愛壺者的追索求藏中日臻完美、發揚光大。 陳鳴遠大師所製作的“松段壺”,以精選團泥為原料,呈古老蒼松樹皮質感。 造型以松段一截做壺身,結構極嚴謹,比例合理協調,整體氣勢古樸。 樹皮斑駁蒼勁,松枝虯蟠其上,針葉寫形亦寫意, 形意俱佳。 壺嘴與把手均以老松枝塑成,質樸古雅、挺秀有神、形象逼真;壺蓋為嵌入式,口蓋緊密無間,蓋呈不規則形,有年輪效果。 蓋鈕塑成開叉的松枝及松葉朵朵,與壺身對應以小視大,頗具畫龍點睛之效,藝趣盎然。 壺底“鳴遠”兩字楷書刻款,下鈐篆書“陳鳴遠”三字方印。 此壺是自然形體花貨造型的佳作,不僅造型逼真、均衡,而且使壺充滿動感活力。 清代詩人李方膺有詩曰:“君不見, 歲之寒,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幹壯川嶽,秀色無等倫。 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 ”可見蒼松挺勁的松幹,飽經風霜而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歷經坎坷而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能帶給人無限力量與堅強無畏的思想境界。

精美絕倫的象生紫砂器———陳鳴遠“松段壺”之感賞

這也是陳鳴遠大師勇於開拓創新,把壺藝、品茗和文人的風情雅緻融為一體, 讓紫砂步入藝術殿堂的真實寫照。砂與壺結緣,紫砂壺便成為壺中群芳之冠;紫砂藝人與文人學者結緣, 紫砂壺就更添獨特的文化藝術氣息,構成一道靚麗的紫砂文化風景線。 翻開中國滾滾歷史長卷……放入幾片茶花, 玉手提起棕褐色紫砂,緩緩地倒入剛剛煮沸的泉水,讓心漸漸融進唯美雅韻的中國風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