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訪談丨給木板賦予藝術生命——訪木雕藝人陳世三

陳世三

字室合,號五泉人,1955年出生於蘭州。現為甘肅農民書畫研究會會長,蘭州聚文書畫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蘭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他的書法及其木雕作品被省內廣播電視臺、各類報紙、雜誌等專題報道、發表作品多次。陳世三通過木雕技藝雕刻出的作品已經達600多件(組),作品多次獲獎。2010年7月,被蘭州市授予“農民藝術家”稱號。2015年,被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蘭州手工木雕技藝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12月,由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蘭州市城關區文化館、蘭州手工木雕技藝傳習所和草根博物館主編的《金城牌匾——陳世三刻匾作品集》在蘭州面世,該書收錄了陳世三歷年來的刻匾作品約160塊(幅)。

文化名人訪談丨給木板賦予藝術生命——訪木雕藝人陳世三

木雕藝術品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並不多見,在普羅大眾的印象中,木雕彷彿是隻會出現在博物館陳設的藝術品。其實,木雕在我國的發展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據說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現木雕魚。到了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於成熟,雕刻技術精緻完美。曾經,木雕藝人廣泛存在於民間,大都是工匠們師徒做父子口傳心授,保留至今。日前,記者見到了木雕藝人陳世三,他正是蘭州市唯一的手工木雕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用濃郁的蘭州口音跟記者訴說著他與木雕之間的不解之緣。

據陳世三介紹,他受祖輩的影響,從小就喜歡上了木雕。談起木雕對自己第一次的“震撼”,陳世三說,自己在七八歲的時候,爺爺陳萬慶在雕刻一副棺柩,前蟒後鶴被爺爺雕刻得栩栩如生,這幅雕刻作品一下子吸引了他,從此就一生沉迷……陳世三的父親陳寶湧曾擔任過蘭州紅星木器廠廠長,也是一名出色的木雕匠人,而且擅長書法,寫得一手好字。從那時起,陳世三就跟著父親學習木雕工藝。陳世三回憶:“記得爺爺離世時,曾叮囑我好好傳承木雕手藝……”也就是這年,他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努力傳承著家族木雕技藝。

文化名人訪談丨給木板賦予藝術生命——訪木雕藝人陳世三

△參觀嘉賓在草根博物館鑑賞《姓氏圖騰百家姓》,後面紅色匾額為《隴原騰飛》

然而,任何一項技藝的習得都不是件易事。“初學木雕,有些吃不下苦,很費勁,手上經常被刻刀劃地到處是傷。另外,自己是個農民,還需要外出打工掙錢養家,雕刻的時間就越少了,但我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陳世三說,他的第一塊比較滿意的作品是1989年創作的,那時他利用一週的時間,完成了《黃河九曲龍》木雕,該作品以漢印為創作源泉,表現出了古老黃河的博大、寬廣、九曲不回,敢於進取的精神,作品當時受到了業界人士的認可和讚譽。

說起木雕,人們對其製作過程都很好奇。陳世三說:“選擇原料是木雕製作的第一步。木雕製作以木板為原料,紅木、黃楊木是甚好的木質原料,雕刻不同作品,對於木料的選取極為挑剔。”陳世三深諳常用木料的特點,這使得他雕刻起來得心應手。“選好目標之後要先起稿,起稿是把創作好的書法字體描畫在木板上,這看似簡單的步驟,卻是決定木雕作品成功與否的第一步,要想雕刻出自己風格的作品,只有親自創作底稿。接下來,雕刻就是關鍵環節,用刻刀在木板上去掉多餘的部分,使木板的整體畫面更趨於和諧。受木板紋路的影響,雕刻板面所下的力道,完全憑藉多年的經驗。總之,一幅完整的木雕作品,要經過設計、描繪、雕刻、噴漆、上油、拋光、裝裱等多道工序。陳世三強調,其中雕刻最考驗匠人的手藝,其運刀、鐫刻的凹槽深度、寬窄,筆畫中的一點一捺,都大有講究,只有處理得當,才能遊刃有餘,使得原作的風貌、筆墨的韻味得以再現。雕刻時,要做到心手合一,要對每一筆,每一刀都要如庖丁解牛般瞭如指掌。“雕功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作品的靈動性,這是電子雕刻所不能模仿和企及的。雖然機械雕刻更快更準,但過於死板,根本不能體現出匠人的匠心獨具。”陳世三告訴記者。

文化名人訪談丨給木板賦予藝術生命——訪木雕藝人陳世三

在陳世三的眾多木雕作品中,書法類佔了絕大多數,他的作品能將書法家揮毫潑墨時的神韻與靈氣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陳世三的雙手,在木質板材上雕刻成了傢俱、牌匾、門窗、楹聯。有如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書法功底,還要歸功於他的老師——著名書法家薛清仁先生,經過多年的學習,陳世三恪守師訓,以藝弘德,在書法上獨有建樹。在深厚的書法基礎上,陳世三的書法雕刻作品自然受到大家的青睞,漸漸風靡於各大旅遊景點和文化場所。作品先後被省慈善總會、省收藏家協會、蘭州大學、西北師大、蘭州文廟、省詩書畫聯誼會、王陽明紀念館、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李氏文化研究會和中國孔子畫院等單位收藏。大家比較熟悉的如蘭州市小西湖公園正大門懸掛的“世事變遷蓮池東移今勝昔,光陰流轉兩山換裝綠而藍”這副木雕楹聯,就出自陳世三之手。

文化名人訪談丨給木板賦予藝術生命——訪木雕藝人陳世三

△祖傳書籍《孫鳳居先生百體篆書千字文》

在陳世三的影響下,他的後輩們也非常喜歡木雕藝術,也在學習雕刻技藝,他的著名木雕作品《百家姓圖騰》就是由他的兒子排版他雕刻的。還有不少高校學子、民間愛好者慕名而來向他求教。陳世三說,木雕技藝的傳承一定是有其核心文化價值的,祖輩們雕刻這些東西是有寓意的,所以在木雕匠人中間一直口口流傳著“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畫中要有戲,百看才有味”的口訣,這些保留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吉祥意義正是對民俗的尊重。雖然手工雕花門窗、傢俱已不是市場主流,古民居的雕花更是難覓蹤影,但正是陳世三這樣的民間藝人的堅持,使得這些珍貴的技藝得以傳承。

2016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在西北民族大學舉辦,陳世三說:“我有幸成為蘭州市唯一一個木雕傳承人參加木工類培訓,畢業雕刻作品《隴原騰飛》也頗受讚譽。這讓我深受鼓勵。民間流傳的古文化有些幾乎快失傳了,我將繼續努力傳承民間木雕工藝。” 2018年春節,陳世三把他原來的工作室“草根堂”提升成草根博物館,藏品有200多件(組),目前已接待了千餘名參觀者。陳世三說:“成立這個博物館,就是為了更好地宣傳和傳承手工木雕技藝,木雕是一門中國傳統技藝,歷史悠久,但現在瞭解它的人並不多,我這個小小的博物館可以讓更多熱愛木雕的朋友們對木雕藝術品有個全面的瞭解,提供一個彼此交流和學習的平臺。”

文化名人訪談丨給木板賦予藝術生命——訪木雕藝人陳世三

《黃河九曲龍》以篆創作而成。展現出黃河自源頭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一路奔騰在甘肅與四川交接處,又形成了九曲十八彎的壯美景色。

隨著時代的發展, 快捷簡便的電子雕刻逐漸成了主流。願意靜下心來做手工木雕的藝人越來越少,這對像陳世三這樣的手工藝人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但在他看來,還是手工雕刻在細節上更加傳神,也更具有匠心。四十多年的時光荏苒,已過花甲之年的陳世三始終平靜地堅守在自己的手工作坊裡,將身體的溫度傳遞到木板之中,與藝術品融為一體,親手將一塊塊木板賦予藝術的生命。就是這種淳樸的堅持,讓他的木雕有了更鮮活的未來。陳世三說:“在我家祖傳的書籍裡,有一本光緒年間出版的《孫鳳居先生百體篆書千字文》, 其中有蝌蚪文、八卦文、鐘鼎文、鳥跡文等。這本書是我爺爺傳下來的,我有一個願望,就是將這本祖傳的《孫鳳居先生百體篆書千字文》演化成自己的創作內容,通過木雕技藝呈現出來……”相信他的願望實現的那一天,也將是他以木雕藝術和祖輩完成心靈對話的時刻。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 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