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访谈丨给木板赋予艺术生命——访木雕艺人陈世三

陈世三

字室合,号五泉人,1955年出生于兰州。现为甘肃农民书画研究会会长,兰州聚文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及其木雕作品被省内广播电视台、各类报纸、杂志等专题报道、发表作品多次。陈世三通过木雕技艺雕刻出的作品已经达600多件(组),作品多次获奖。2010年7月,被兰州市授予“农民艺术家”称号。2015年,被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兰州手工木雕技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12月,由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兰州市城关区文化馆、兰州手工木雕技艺传习所和草根博物馆主编的《金城牌匾——陈世三刻匾作品集》在兰州面世,该书收录了陈世三历年来的刻匾作品约160块(幅)。

文化名人访谈丨给木板赋予艺术生命——访木雕艺人陈世三

木雕艺术品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在普罗大众的印象中,木雕仿佛是只会出现在博物馆陈设的艺术品。其实,木雕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据说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木雕鱼。到了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曾经,木雕艺人广泛存在于民间,大都是工匠们师徒做父子口传心授,保留至今。日前,记者见到了木雕艺人陈世三,他正是兰州市唯一的手工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用浓郁的兰州口音跟记者诉说着他与木雕之间的不解之缘。

据陈世三介绍,他受祖辈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上了木雕。谈起木雕对自己第一次的“震撼”,陈世三说,自己在七八岁的时候,爷爷陈万庆在雕刻一副棺柩,前蟒后鹤被爷爷雕刻得栩栩如生,这幅雕刻作品一下子吸引了他,从此就一生沉迷……陈世三的父亲陈宝湧曾担任过兰州红星木器厂厂长,也是一名出色的木雕匠人,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从那时起,陈世三就跟着父亲学习木雕工艺。陈世三回忆:“记得爷爷离世时,曾叮嘱我好好传承木雕手艺……”也就是这年,他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努力传承着家族木雕技艺。

文化名人访谈丨给木板赋予艺术生命——访木雕艺人陈世三

△参观嘉宾在草根博物馆鉴赏《姓氏图腾百家姓》,后面红色匾额为《陇原腾飞》

然而,任何一项技艺的习得都不是件易事。“初学木雕,有些吃不下苦,很费劲,手上经常被刻刀划地到处是伤。另外,自己是个农民,还需要外出打工挣钱养家,雕刻的时间就越少了,但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陈世三说,他的第一块比较满意的作品是1989年创作的,那时他利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黄河九曲龙》木雕,该作品以汉印为创作源泉,表现出了古老黄河的博大、宽广、九曲不回,敢于进取的精神,作品当时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可和赞誉。

说起木雕,人们对其制作过程都很好奇。陈世三说:“选择原料是木雕制作的第一步。木雕制作以木板为原料,红木、黄杨木是甚好的木质原料,雕刻不同作品,对于木料的选取极为挑剔。”陈世三深谙常用木料的特点,这使得他雕刻起来得心应手。“选好目标之后要先起稿,起稿是把创作好的书法字体描画在木板上,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是决定木雕作品成功与否的第一步,要想雕刻出自己风格的作品,只有亲自创作底稿。接下来,雕刻就是关键环节,用刻刀在木板上去掉多余的部分,使木板的整体画面更趋于和谐。受木板纹路的影响,雕刻板面所下的力道,完全凭借多年的经验。总之,一幅完整的木雕作品,要经过设计、描绘、雕刻、喷漆、上油、抛光、装裱等多道工序。陈世三强调,其中雕刻最考验匠人的手艺,其运刀、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笔画中的一点一捺,都大有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游刃有余,使得原作的风貌、笔墨的韵味得以再现。雕刻时,要做到心手合一,要对每一笔,每一刀都要如庖丁解牛般了如指掌。“雕功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作品的灵动性,这是电子雕刻所不能模仿和企及的。虽然机械雕刻更快更准,但过于死板,根本不能体现出匠人的匠心独具。”陈世三告诉记者。

文化名人访谈丨给木板赋予艺术生命——访木雕艺人陈世三

在陈世三的众多木雕作品中,书法类占了绝大多数,他的作品能将书法家挥毫泼墨时的神韵与灵气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陈世三的双手,在木质板材上雕刻成了家具、牌匾、门窗、楹联。有如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书法功底,还要归功于他的老师——著名书法家薛清仁先生,经过多年的学习,陈世三恪守师训,以艺弘德,在书法上独有建树。在深厚的书法基础上,陈世三的书法雕刻作品自然受到大家的青睐,渐渐风靡于各大旅游景点和文化场所。作品先后被省慈善总会、省收藏家协会、兰州大学、西北师大、兰州文庙、省诗书画联谊会、王阳明纪念馆、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李氏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孔子画院等单位收藏。大家比较熟悉的如兰州市小西湖公园正大门悬挂的“世事变迁莲池东移今胜昔,光阴流转两山换装绿而蓝”这副木雕楹联,就出自陈世三之手。

文化名人访谈丨给木板赋予艺术生命——访木雕艺人陈世三

△祖传书籍《孙凤居先生百体篆书千字文》

在陈世三的影响下,他的后辈们也非常喜欢木雕艺术,也在学习雕刻技艺,他的著名木雕作品《百家姓图腾》就是由他的儿子排版他雕刻的。还有不少高校学子、民间爱好者慕名而来向他求教。陈世三说,木雕技艺的传承一定是有其核心文化价值的,祖辈们雕刻这些东西是有寓意的,所以在木雕匠人中间一直口口流传着“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画中要有戏,百看才有味”的口诀,这些保留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意义正是对民俗的尊重。虽然手工雕花门窗、家具已不是市场主流,古民居的雕花更是难觅踪影,但正是陈世三这样的民间艺人的坚持,使得这些珍贵的技艺得以传承。

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在西北民族大学举办,陈世三说:“我有幸成为兰州市唯一一个木雕传承人参加木工类培训,毕业雕刻作品《陇原腾飞》也颇受赞誉。这让我深受鼓励。民间流传的古文化有些几乎快失传了,我将继续努力传承民间木雕工艺。” 2018年春节,陈世三把他原来的工作室“草根堂”提升成草根博物馆,藏品有200多件(组),目前已接待了千余名参观者。陈世三说:“成立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传承手工木雕技艺,木雕是一门中国传统技艺,历史悠久,但现在了解它的人并不多,我这个小小的博物馆可以让更多热爱木雕的朋友们对木雕艺术品有个全面的了解,提供一个彼此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文化名人访谈丨给木板赋予艺术生命——访木雕艺人陈世三

《黄河九曲龙》以篆创作而成。展现出黄河自源头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奔腾在甘肃与四川交接处,又形成了九曲十八弯的壮美景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 快捷简便的电子雕刻逐渐成了主流。愿意静下心来做手工木雕的艺人越来越少,这对像陈世三这样的手工艺人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在他看来,还是手工雕刻在细节上更加传神,也更具有匠心。四十多年的时光荏苒,已过花甲之年的陈世三始终平静地坚守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将身体的温度传递到木板之中,与艺术品融为一体,亲手将一块块木板赋予艺术的生命。就是这种淳朴的坚持,让他的木雕有了更鲜活的未来。陈世三说:“在我家祖传的书籍里,有一本光绪年间出版的《孙凤居先生百体篆书千字文》, 其中有蝌蚪文、八卦文、钟鼎文、鸟迹文等。这本书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将这本祖传的《孙凤居先生百体篆书千字文》演化成自己的创作内容,通过木雕技艺呈现出来……”相信他的愿望实现的那一天,也将是他以木雕艺术和祖辈完成心灵对话的时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 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