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引言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谶术图

在封建王朝,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皇帝逐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天人感应成为了君权的主流配置。

统治者成为了能与“天”相联系的存在,而这种神秘的外衣为皇帝地位之尊贵提供思想支撑,为君权的合法性与实用性提供了舆论保障。就在皇帝披上神秘外衣的同时,谶纬之术也逐步崛起,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备受帝王追捧,成为了历代皇帝“正帝位、明君权”的一张王牌。皇帝权位的来源与合法性,本身就被神秘化,而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谶纬之术,无疑是最好的配置。

所谓谶纬之术,简言之就是一种经学化预言,主要以图谶、谶语的形式存在,一定时期内还伴随着童谣形式出现。因其具有高度的神秘色彩,故而在迷信盲从的封建时代具有权威性,被帝王所用。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河洛图

只不过,谶纬并未能从一而终,而是经历了起于两汉、兴于魏晋、盛于隋唐、亡于两宋的发展过程。而谶纬之术的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节点就在唐代。唐代帝位的传承混乱,打破了以往宗法秩序,所以皇帝时常“用谶”。但盛于唐的谶术,以其神秘色彩和舆论普适性,又被割据势力和起义军所利用。唐代君主将谶纬之术玩弄的淋漓尽致,却也在谶纬之术中埋下了亡国隐患。唐代谶纬如“掩耳盗铃”式骗局一般,上演了一出黑色幽默。

01,唐代“明君权、正帝位”的最佳选择

古代帝位的传承,有一套严密的宗法体系,被概括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子继”也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等等,一般而言需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情况下帝位合法性不容置疑,所以对谶纬之术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因此,自谶纬之术发展起来后,封建王朝一般首任君主会以谶纬“正名”,如光武帝刘秀就有谶术信仰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谶术信仰的光武帝

然而到了唐朝,嫡长子继承制全然破碎。李渊夺大隋天下后,帝位落在了次子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所立太子李治也非嫡长子,随后武则天称帝、李显兄弟先后上位一直到唐末诸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帝位的寥寥无几,而且有非嫡非长却继承大统的。在儒家思想主导下,此时的皇帝必须想尽办法宣扬统治的合法性,故而从李渊篡夺大隋天下开始,唐代谶纬之术的发展便悄然步入了快车道。

史载隋末有谶语: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

隋朝末年,世人不知其所起的一系列谶语、童谣在坊市、田野间广为流传,以其神秘色彩备受统治者关注。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谶纬

“桃子李、莫浪语”一谶,是为当时流传深广影响极大的谶语,之所以说其影响极大是因为此谶,直接作用于了隋末太原留守李渊身上。李渊是皇亲国戚,又是关陇勋贵,地位崇高而且野心勃勃,在扩充武力的同时,给自己起兵夺位等事必须寻找舆论支持,而这种流传深广且极具神秘色彩的谶语,无疑是最佳选择,于是以此谶为代表的谶纬术开始扎根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

基于此,一种将“桃李谶”与李渊相衔接的谶语解读,迅速席卷开来。简单来看看似牵强附会,实则暗藏玄机的“桃李谶解”:“桃”被解读为“陶”,指代的是上古帝王陶唐,这个“唐”字众所周知,当时的唐国公李渊,后来的唐高祖李渊。这种解读很简练,意思也很明确,不仅暗指李渊要取代大隋建立大唐,同时还以上古帝王陶唐赋予了李渊救世主的身份,名分地位一下子确立了起来,这给随后李渊起兵一路打拼,打好了舆论基础,隋唐两代也在舆论上得以平稳过度。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谶纬之术的受益者:李渊

谶纬之术的民间影响力极大,风云乱世更是如此,而李渊的谶纬之选,无疑给唐军的发展壮大带来了绝妙契机。将“桃李谶”与李渊衔接后,李渊自己也时常以此谶为梗,称“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谶语的受众,此时巧妙的转化成了李渊的后备力量,集中体现在了招兵买马扩充势力上。

史载:自尔以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间,众得数万。

也就是说,衔接谶语后,李渊不仅在舆论上占据了制高点,而且这种舆论因素直接作用在了势力扩充的现实当中。“二旬间,得众数万”不仅说明了谶纬的影响力之大,而且给高层统治者带来了具有持久效力的强有力武器。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借助一系列谶语,在用谶纬的神秘色彩武装自己的同时,额外将自己神秘化,为李渊建立唐王朝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谶纬之术“明君权、正帝位”的独特功效,在为唐朝统治者服务的同时,也为李唐王朝埋下了祸根,大唐谶纬局中局日趋成熟。

02,物极必反――大唐谶纬局中局

《左传》有言“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所谓物极必反也是此理,李渊将谶纬之术应用的淋漓尽致,为自己夺天下正名,为自己称帝赢取舆论支持,最终成功上位。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谶语

但他在利用谶纬术上位的同时,谶纬术何尝不是在利用他统治者的身份快速发展。而这种发展后的第一枪,立即招呼在了李渊身上,而所谓的大唐谶纬局中局,却还仅仅是一个开端。

大唐谶纬史上,有一个经典人物,其人因是道士的缘故,本身就披着一层神秘外衣,名唤王知远。李渊起兵前,王知远就曾“密符传命”给李渊提供舆论支持,但就在此时,王知远又给予了秦王李世民一暗谶,在见到秦王李世民后,王知远发出了“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的叹言。李世民和李渊,为皇帝服务的谶纬术,二者相联系会有什么结果?人尽皆知是玄武门之变,李渊被逼退位。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很明显,谶纬之术给唐王朝的首任皇帝,就下了一个连环扣,然而李世民也并没有逃脱跌入谶纬局中局的厄运,当然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皆心甘情愿投身于谶纬。

史载:承乾既败,太宗引大义以让之,咸坐免。

李承乾为李世民长子,按帝位传承宗法体系,应该是下一任皇帝,但因为图谋不轨被废,同时,李世民将排行靠后的李治扶上了太子之位。不但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而且跳过了好几个皇子立了李治,所以为李治“正名”成为了李世民的当务之急。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此时,谶纬之术再次被搬了出来,鉴于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没有用大规模谶纬“正名”,于是为李世民和李治双双正名的谶纬横空出世。其后不久,在凉州发掘出了一石碑,上有谶曰:

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天子李治。

一下子,不仅完成了为李治巩固地位的目的,而且间接炫耀了一波李世民的功绩,一番操作不可谓不绝。然而事情远没有结束,李世民为李治用谶,谶纬自然要反噬他二人,一条“唐三代之后,则女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在当时广泛流传开来,如昔日“桃李谶”一般,影响力不小。

大唐谶纬局中局,个中意味愈发明显。高宗李治后期,武则天开始布局把持朝政,李治驾崩后武则天的揽权行为一发不可收拾。当然,称帝离不开谶语,因为只要不是嫡长子继承,就需要有舆论导向去引导人承认你的帝位,而武则天选择了谶纬术,“圣母临人、帝业永昌”的石碑谶横空出世。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石碑献谶:谶纬的重要利用方式

从李渊用谶,到李世民、武则天,唐代的帝王皆对谶术情有独钟,随后的李隆基等帝王,采取的措施也都无出其右。前文有序,谶纬之术是对皇帝权威的佐证之法,是以其神秘性和权威性为根基的,而唐代之所以大规模用谶,与帝位继承的混乱密不可分。

而唐代统治者用谶纬术的神秘色彩大肆鼓吹宣扬天意,在推动谶纬术发展的同时,也在谶纬局中局内,为唐王朝的没落乃至灭亡,埋下了祸根。谶术越是发展迅速,唐王朝的危机就愈加严重,统治者假借谶术之名行利己之实,这种掩耳盗铃的骗局也逐步走向了反噬唐王朝的道路。

03,谶纬多诈,掩耳盗铃终是自欺欺人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存在太多的变量,稍不留神太平盛世就会付之东流,因为影响太平的变量太多,所以盛世屈指可数,反而是起义不断。唐王朝也是如此,造反与起义的同时,蕃镇割据这一唐王朝的特色现状,也在时时危机着皇权统治。

谶术并不是死的,也并不是可以由皇帝任意解释利用的,谶术是一种不可扭曲的舆论方法,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用。并不存在成本投入,反而用好了就是一本万利的东西,起义造反自然会用谶,秦末农民起义就曾有过用谶的雏形,而唐代是谶纬之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所以内涵更加丰富,起义军使用也更加便利。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玄宗一朝是大唐分水岭,玄宗一朝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反对朝廷的人往往借住谶纬大行其事,而蕃镇割据势力也在其中暧昧不已。借助反对者的势力,蕃镇节度使可以借谶自立,借助朝廷势力,蕃镇节度使可以出兵平叛扬名立万,介于朝廷和反对者双双用谶的局面,诸节度使开始摸索最有利的选择。

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这是玄宗末年,一名唤李遐的道士所题诗句,成为了开元年间第一谶。安禄山起兵带领的是幽蓟之兵,古称“燕”地,唐军平叛大败与潼关是为“马不归”,山下一鬼是为马嵬驿,环字指代杨玉环,一切似乎顺理成章,而且安禄山称帝,国号就是燕。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各地起兵造反,效仿唐王朝历代统治者以谶纬术“明君权、正帝位”之法,服务于自己,这是唐王朝中后期的社会现实。

然而,原本选择谶纬之术任其发展,是因为统治者需要而且能够极有利的服务封建帝王,此刻谶纬术成了帝王统治的一大障碍,自然要被消灭。

于是,从唐代宗一朝开始,大规模禁谶的政策行动被提上日程,禁谶活动席卷天下。统治者的想法很简单,谶纬能够为我所用,即可行于天下,不能为我所用且于我不利,灭之。但昔日被高度宠幸的谶纬术,真的是那么脆弱以至于不堪一击,随着统治者的禁令就能消亡吗?显然不是,谶纬发展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即便是统治者将谶纬定义为“异端邪说”,也无法消弥它。不但禁谶未能得逞,反而使得谶术越发被反对者重视,加快了其泛滥的步伐。

盛于唐的谶术,究竟是什么?

最终,唐朝没落的大趋势下,谶纬术又给予了唐王朝最后一击。“草青青,被严霜,鹊始巢”之类的谶语下,大规模起义爆发,而这条谶语成了黄巢起义的舆论力量。谶纬之术,本身就暗藏狡黠多诈,唐王朝以此为饵服务帝王,闷逼世人且自以为高明的外表下,却为自身被反噬埋下了祸患,唐王朝统治者自诩精明的掩耳盗铃式骗局,终不过自欺欺人罢了。

结语

大唐谶纬术,有一层深深的时代烙印。一边是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力,另一边是唐王朝帝位传承混乱下“正帝位、明君权”的现实需要,而大唐谶纬术也基于此而得以发展。

只不过,从一开始谶纬之术就被打上了服务统治者的标签,失去使用价值后自然会被打击。然而谶纬术给唐王朝来了个黑色幽默,统治者掩耳盗铃大肆利用谶术去骗局舆论支持,最终却未能妥善处理具有双重性的谶纬,使其被唐末反抗集团所利用,给予了唐王朝致命一击。随着历史演进,谶纬之术逐渐不被民众认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历经五代十国的混乱后,曾风靡一时的谶纬术也逐步走向了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