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醫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中醫自身發展規律是什麼?

科學和西醫在二十世紀傳入中國以後,隨著儒家文化退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失去母體文化支撐的中醫也就喪失了獨立自主發展的主體性,在科學主義主導的現代西方文化環境中逐漸陷入扭曲地被動改造狀態。中醫主流學界和醫政管理部門按著西醫的發展與管理模式,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研究、診療以及管理的現代中醫形態體系。中醫在這種異質的枷鎖中走向前所未有的式微和邊緣化,從業的中醫家隊伍相比民國時期大幅度萎縮,而大量中醫家在臨床診療中中醫思維淡化、診療手段西化,幾乎異化為三流的西醫。面對中醫日趨西化,中醫主流學界和醫政管理部門近些年開始提出按著“中醫自身發展規律”去發展中醫,希望以此扭轉中醫當下的式微與邊緣化狀態。

“中醫自身發展規律”的提出標誌著中醫對自我身份的反思與認同,即由原來自發的被動改造狀態走向自覺的自主發展狀態。由於受到強大的科學主義時代精神的影響,中醫要想實質地走向自覺發展狀態,還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中醫首先需要進行自我認識,通過與西醫發展的歷時性比較,根據內在的元理論框架、思維方式、研究方法總結出“自身發展規律”,然後才能走向健康地發展。那麼中醫自身發展規律有哪些?縱觀中醫發展史,我們不難總結出以下幾條規律。

甲、中醫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儒道文化環境裡才能有效發展。

每一種學科的產生與發展都不是孤立進行的,它必然在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裡與其他同質的文化部門之間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中醫是在上古六經構成的文化氛圍中發生出來的,並與易家、儒家和道家等中國固有文化之間具有同根同源的關係。正是這種同根同源的關係使得易家、儒家和道家文化在自己漫長的演進過程中不斷地為中醫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無盡的資源,繼而有力地推動了中醫的發展。上古六經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共同構築了中醫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環境,它們在民間的普遍存在是支撐中醫生存與發展的強大動力。

篤信科學主義的中醫主流學界和醫政管理部門似乎並沒有意識到中醫與中國古典文化之間不能分割的聯繫,極力主張中醫要像西醫那樣不斷地吸收現代科技和西醫發展的成果,將中醫的發展強行建立在現代科技發展的基礎之上。西醫之所以能與現代科技與時俱進,是因為西醫與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同根同源,比如西藥就是在近代化學提取與合成技術進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就像西醫的創新發展自始至終離不開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樣,中醫的發展也離不開上古六經、儒家和道家等中國固有文化所營造的文化環境的復興,現代中醫理論的創新同樣需要返回到中醫和儒道文化經典那裡才能開闢出新天地。

中醫主流學界不顧中醫發展的這條基本規律,盲目地將中醫從其母體文化中孤立出來,然後將其納入西方理性主義文化的序列中進行考量與發展,已經給中醫家隊伍帶來嚴重的西化。由於遠離了中醫和儒道經典,長期浸淫於西醫理論的學習和實驗室研究,現代中醫家隊伍的中醫主體意識已經淡化,診療手段也以西醫化驗檢測方法和西藥為主。中醫在過去千萬年以來的發展過程中離不開上古六經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固有文化所營造的文化環境,那麼在現在和未來中醫的存在與發展同樣離不開這樣同質的文化環境。離開了這個同質的文化環境,中醫就會發生變異以致走向消亡,歷史正在印證這個鐵律。


乙、中醫基本理論具有自洽的穩定性,創新集中在臨床理論領域。

中醫主流學界始終繞不開科學主義的心魔,總是以現代自然科學和西醫的發展狀態去要求中醫。自然科學的進步推動了西醫基本理論的創新,進而帶來了西醫臨床理論的發展。中醫主流學界盲目地效仿西醫這種發展狀態,企圖引進現代高科技推動中醫基本理論的創新。這種為了創新而創新的行為顯然沒有考慮到兩種醫學發展的規律有著本質的不同。西醫之所以始終處在不斷的創新之中,是由其原子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特徵決定的。西醫本著原子主義的哲學理念對人體進行還原性地認識,將其按著器官、組織、細胞、基因、分子以及量子逐級解構,為現代科技認識這些抽象實體提供了無限可能。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研究這些孤立的抽象實體的實驗環境越來越豐富,由其衍生出來的各種抽象關係和對應的理論也就層出不窮。所以西醫理論會隨著科技創新而不斷地否定原來的理論,看似始終處在創新與進步的過程中。

中醫理論分為基本理論和臨床理論,基本理論包括氣、陰陽五行理論及其應用於人體而形成的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理論等;臨床理論則自東漢張仲景創立經典的傷寒學派開始,歷經溫病學派、扶陽學派等眾多學派的創新與發展。為何中醫的基本理論不能像西醫基本理論那樣始終處在否定之否定的創新狀態?這是因為中醫基本理論源自對自然的取象比類,陰陽五行理論是古人對天象和物候歷經兩千餘年的觀測總結而成,只要日月五星構築的宇宙圖式不變,陰陽五行理論就不會過時,而中醫基本理論就不會被革新,處在自洽的穩定狀態。與中醫基本理論不同,中醫的理論創新主要體現在臨床,由辨證論治而形成的個性化診療始終處在動態的創新之中。中醫家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差異開出具有特定針對性的處方,這個過程需要中醫家去創新。中醫家在長期的個性化創新治療某類疾病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又會進一步提煉成具有普適性的臨床理論,成為大的中醫流派或者學派。

從上可以看出,中西醫理論有著不同的創新特徵,西醫始終是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對基本和臨床理論進行否定之否定的創新,而中醫則是在穩定的基本理論基礎上不斷地通過個性化治療途徑創新臨床理論。個性化診療特徵的創新不是依賴於科技,而是需要中醫家提升辨證論治的能力,也就是自身的智慧。中醫主流學界不明中醫的創新特徵,企圖利用現代科技去創新基本理論,繼而去重構中醫發展模式,不僅沒有創新出有價值的成果來,就是自己的中醫主體意識也被侵蝕殆盡。

丙、中醫與中藥具有不可分離的整體性,中藥在中醫臨床研究中發展。

作為中醫臨床主要的治療手段,中藥始終沒有從中醫臨床中獨立出來。古代醫家在診療疾病的同時,往往依據患者的病情自制丸散膏丹和其他簡單的製劑供患者服用,並一直在臨床上進行指導。自從西醫西藥傳入中國併成為主導醫療服務體系之後,醫政管理部門按著西醫藥的管理法規來管理中藥,效仿西醫和西藥兩分的狀態把中藥從中醫中分開。教育方面,將中藥的鑑別、炮製以及製劑從中醫臨床專業中剝離出來,單獨設置中藥專業;研究方面,設置中藥科研院所專門從事中藥的化學分析與新藥西制的工作;管理方面,中醫院實行科室與藥房獨立的制度,出診的醫家不知自己所用的中藥質量、藥性情況,也不能自制丸散膏丹。

中藥從中醫分離出來後,對中醫家和中藥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中醫家由於不熟悉自己所用中藥的質量狀況,一旦遇到療效不佳或者醫療事故,就難以判斷辨證施治過程中的癥結所在,繼而影響中醫家臨床水平的進步。對於中藥而言,醫藥兩分直接造成的後果就是中藥西化,包括中藥西研、中藥西制以及中藥西用。中藥西研需要做大量的動物實驗,浪費人財物力;中藥西制改變了中藥藥性,降低了中藥療效;而中藥西用脫離中醫臨床的辨證指導或者不能靈活應用於臨床,不僅降低臨床療效,還產生西藥那樣的毒副作用。比如龍膽瀉肝丸的腎毒性反應就是中醫與中藥分開的結果。龍膽瀉肝丸在不經辨證的情況下,僅是根據藥理像西藥那樣機械地使用,患者長期服藥必然會導致肝腎毒害。中成藥的腎毒性作用本不是中醫藥的錯,恰是中藥西用帶來的危害。


丁、中醫教育的主要途徑是自學與師承,行業准入自由無門檻。

西醫屬於實驗醫學,學習和研究西醫西藥理論必須通過實驗訓練才能實現,而只有規模化的學院才具備開展各式各樣的生理、病理、藥理和毒理實驗的條件。與西醫理論的來源不同,陰陽五行理論來源於古代天文官對天象、物候長期的觀察,中醫基本理論則是通過陰陽五行理論和取象比類思維認識人體所得的系統知識。學習中醫者只要依據學習的基本理論,然後有意識地對自然環境和人體進行直觀地觀察,就能還原建構理論的經驗,進而深入地把握對應的基本理論。正是中醫基本理論的這種直觀性和形象性,使其更適合自學或者師承,而不像西醫那樣受制於實驗。縱觀古代中醫發展史,中醫的教育與傳承一直是靠自學和師承這兩種途徑。不管是自學還是師承的中醫家,都能在本地自發地自由行醫,不受任何官方限制。由儒家和道家為核心的中國古典文化為中醫的生存與發生提供優良的土壤,加上自由的行醫環境,使得中醫在民國以前能夠得到持續發展。

中醫學院教育只是近代的產物,是中醫主流學界在為中醫救亡圖存的過程中效仿西醫院校教育而建成的。民國時期的中醫主流學界受到科學思潮的影響,在開始籌建中醫學校的時候就懷著促進中西醫結合的目的,所以現代高等中醫藥院校具有西化的先天性缺陷,導致現在越來越嚴重的異化性的西化傾向。現代中醫醫療行業的准入制度也完全效仿西醫,為中醫院校教育量身定製,規定能夠單獨行醫的中醫家必須通過學院派中醫組織的執業醫師考試,所以中醫院校成為中醫教育的唯一途徑。西化的現代中醫院校教育壟斷了中醫教育,導致大量畢業的中醫生出現嚴重的思維西化和臨床實踐弱化,他們難以進入臨床或者進入臨床後很快就會轉化為西醫,使得現代中醫家隊伍並沒有隨著每年數以萬計的中醫生畢業出現增長,而是不斷地萎縮。中醫主流學界違背中醫自身發展規律,也受到應有的懲罰。

戊、中醫的診療機構適合個體診所,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徵。

中醫的診療機構自古就是以個體診所的形式存在著的,大多是在家直接行醫,具有因地制宜的便利特徵。但是現代中醫卻採用像西醫院那樣的規模化診療和服務機構,走向了為追求高額利潤而存在的西化狀態。西醫診療不像中醫那樣是由一個醫家全面完成的,而是有著具體的分工,需要掛號、診斷、治療以及服務等多個環節相互配合,這種詳細分工的特徵決定了西醫必須以規模化的醫院形態出現,而且每一個過程都要花費患者大量的費用。規模化的機構形態帶來了高昂的醫療成本,而高昂的醫療成本催生了高額利潤,否則這種規模化的診療機構就難以維繼。

中醫採用西醫院這樣的規模化診療機構時,同樣需要高昂的醫療成本,並追求維持生存的高額利潤。但由於中醫“簡便廉驗” 的診療特徵明顯弱化了其相對於西醫盈利的優勢,使其與高昂的規模化投資極不相稱,這就導致了各個中醫院被迫走向西化的發展方向,不斷引進西醫儀器和診斷技術,開具西藥和提供西醫治療,並要求中醫院患者象西醫院患者一樣住院。中醫院的存在同時導致各個地方醫政管理部門限制中醫個體診所的存在,這樣中醫院就從中醫的終端服務上推動了中醫的西化。

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本是由其內在的元理論框架、思維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對象決定的。不管中醫所處的時代是古代還是當下或者未來,我們只有遵循中醫自身發展規律,才能有效地推動中醫進步與發展。如果按著現代科技的要求去扭曲中醫的發展狀態,只能推動中醫走向異化性的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