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的“女先生”:先後送走女兒和丈夫,105歲離世

夜深人靜,桌燈前,她右手二指捏著信紙邊沿,目不轉睛地盯著紙面,其上是一行行藍黑色的鋼筆字跡:

“楊絳先生,您好!我是一位即將畢業的高中生,曾拜讀過您所有的書籍作品,對您非常地崇拜。雖然沒有親眼見過您,但我覺得,在疲累的生活中,您就像一位睿智和藹的長者,始終陪伴在我的身旁。

給您寫這封信,是因為我有許多生活中的困惑想請教您。首先,您能否告訴我,讀書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在我看來,名校畢業並不意味著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雖然“理想”這個詞因人而異……”

這封信足足寫了三張紙,幾乎三分之二的篇幅在議論人生困惑。讀完後,她微微皺了皺眉,沉吟了片刻,從抽屜裡拿出紙筆,開始寫回信。

問好後,她劈頭便是一句:“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楊絳的這段話後來被奉為金句,火遍大江南北。

她提倡多讀書,認為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她以自己傳奇的一生,驗證了這個道理。

中國最後的“女先生”:先後送走女兒和丈夫,105歲離世

幸福的前半生

楊絳191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1923年她舉家搬到了蘇州,在那裡度過了整個童年。她自小成績優異,高中時立志要考入清華大學,然而南方沒有錄取名額,她只好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她以借讀生的身份,進入了清華大學,並在那裡認識了錢鍾書。

兩人被彼此的才華所吸引,一見傾心,熱戀兩年後便敲定了終身。

1935年7月,他們在蘇州舉行了結婚典禮。兩人婚後如膠似漆,非常和睦,錢鍾書的母親曾稱讚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在傢什麼粗活都幹,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遊,出水能跳,鍾書痴人痴福。

過了一段日子,錢鍾書要到美國牛津大學深造,楊絳陪同而去。1937年5月,楊絳生下了女兒錢瑗。

錢鍾書拿到學位後,楊絳恰好獲得了去法國巴黎大學做研究的機會,他便反轉過來,帶著孩子,婦唱夫隨。

中國最後的“女先生”:先後送走女兒和丈夫,105歲離世

全家福

1938年,三人回國。楊絳到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教授外語,錢鍾書賦閒在家搞文學創作。

這段時間,楊絳既要帶孩子,又要工作,依然從百忙裡抽出閒暇,用來讀書、創作。1943年至1944年間,她寫的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遊戲人間》陸續在上海公演,幾乎是頃刻間便紅遍了整個上海灘。

1949年5月,上海地區解放,楊絳與錢鍾書雙雙收到了清華大學的聘函,欣然應允,舉家搬遷至北京。

1953年,兩人被調至北京大學的文學研究所,工作變得稍微輕鬆了些許,楊絳便趁著機會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並嘗試做些翻譯的工作。

之後數年間,《吉爾▪布拉斯》、《名利場》、《堂吉訶德》等多部外國經典文學作品被她翻譯成中文,經出版社出版,發售至全國。

中國最後的“女先生”:先後送走女兒和丈夫,105歲離世

錢鍾書楊絳年輕照片

那段時間,中國正值特殊時期,大環境極度惡劣,誰都沒想到,這種情況下,楊絳竟偷偷地翻譯了這麼多重量級的文學作品。

她事後說:“那些譯稿總是被沒收、被丟棄到廢紙堆裡,幾乎是九死一生才活了下來。

在此期間,錢鍾書也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圍城》。《圍城》雖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悲劇,全文暗含一個主旨:“婚姻是愛情的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頭的人想出去。

但對於錢鍾書來說,自己的婚姻卻是個例外,他從未覺得自己待在圍城裡,亦或是,雖在圍城裡,卻是心甘情願地安坐著。

1976年10月,中國特殊時期結束,兩人走出長達十年之久的“被打壓”生涯,搬至北京三里河的國務院宿舍。之後,楊絳所著的《幹校六記》、《將飲茶》、《雜憶與雜寫》、《洗澡》等文學作品被印刷發售。

中國最後的“女先生”:先後送走女兒和丈夫,105歲離世

孤單的後半生

世事無常,在九十年代後期,楊絳,錢鍾書,錢瑗,這個和諧幸福的三口之家竟遭受了不幸。

錢瑗時任北京市師範大學的教師,對工作異常認真,在1996年被查出癌症,住院時已經是晚期。她想起母親曾要求她寫一篇《我們仨》,自己現在寫字困難,便對母親說:“媽,《我們仨》你來寫吧。

楊絳點頭應允。那時候,錢鍾書在另一個醫院住院,並未得知自己女兒患癌的消息,只道她一直在忙工作,抽不出時間看自己。楊絳已經年近85歲,一直在兩頭跑。

1997年3月4日,錢瑗逝世,年僅60歲。楊絳止住眼淚,守著這個秘密繼續照顧臥病在床的錢鍾書。第二年年底,錢鍾書也撒手人寰。

從前的“我們仨”,現在只剩下她獨自一人。為了緩解悲傷,她終日讀書寫作,想要在書中世界裡享受片刻解脫。

中國最後的“女先生”:先後送走女兒和丈夫,105歲離世

2003年她將答應女兒的《我們仨》寫完,全文用詞造句都極為平靜,卻偶爾有一兩個詞跳脫出來,顯得格格不入,如:“使勁嚥住!”、“剩我一個了!”、“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讀者細品之,便會察覺藏於語背的愁苦意味。

文中大量的篇幅都是三人曾經的溫情日常,有趣且幸福,讀起來卻讓人不禁淚目。

之後的日子,楊絳繼續寫作並出版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等一些散文集。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與世長辭,享年105歲。

世人皆感嘆:“我們仨終於團聚了!”

讀書苦嗎?它枯燥乏味,寂寞孤獨,卻讓人看透外在世界的諸多變化,理解自身內心的恆久如一。

中國最後的“女先生”:先後送走女兒和丈夫,105歲離世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一個人巋然的氣度與海量的胸襟,皆源自與這一章章,一段段的山水。

楊絳終生讀書,早年靠著讀書收穫愛情,收穫成功的人生,晚年靠著讀書消磨時光,排憂解愁。

她用自己傳奇的一生來證明: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文/枕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