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探祕滕州市界河鎮民間松枝鳥前身與今世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探秘滕州市界河鎮民間松枝鳥前身與今世

我是棗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酷愛民俗文化與魯南老屋的搶救工作,常常行走在民間,知道傳統民間藝術傳承人的艱辛與無奈。隨著工業現代化的革命,也失傳了一部分民間藝術為之惋惜。當我們深入到滕州市界河調研,探秘到滕縣松枝鳥,曾被列為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枝鳥是用秫秸與棉花等物做成小鳥,因插在松枝上銷售而得名。民間美術松枝鳥是用秸稈芯、鴨羽毛、棉花、顏料、鐵絲、麵粉等材料,仿照黃雀、喜鵲、麻雀等鳥類,並將製作成品扎制在松枝上的工藝品。 據查為西西曹村王德益在1926年研究試製而成。 松枝鳥原料低廉,製作繁瑣,共分搭架子、包肚、包頭、刷糊(掛漿)、 印鳥眼、畫嘴、備翅子等四道大工序和十多道小工序。其規格一般分為一鳥、二鳥、三鳥、四鳥、五鳥五種,五鳥最大如鴿子,一鳥最小如蟈蟈。

傳說松枝鳥為魯班所創。魯班曾創造木鳶,松枝鳥是否是製作木鳶的雛型或模型?有據可查的是,西西曹村民王德益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因家計無著,外出闖關東,帶回兩隻小鳥剝開研究,反覆試製,終獲成功,以後便以此為業。全村人爭相製作,形成規模,產品遠銷至上海、浙江、山西、陝西、東北三省等省區。

松枝鳥原料低廉,主要是秫秸瓤、新舊棉花、羽毛和五色顏料。工藝簡單卻繁瑣,大小十幾道工序,缺一不可。松枝鳥色彩豔麗為民間傳統工藝品,有濃厚的民間喜慶色彩,逢年過節無論大人孩童手持一枝或插於家中或沿街玩耍,平添幾多喜氣,很受老百姓歡迎。

近年來,由於松枝鳥價格較低,從事這個職業的人越來越少,目前西西曹村只有三戶仍在製作生產,還都是七十左右的老太太。松枝鳥的發展前景實在令人擔憂。這種曾經風靡一時的民間工藝是否能得到傳承,使各界人士感到焦慮和不安。 [松枝鳥是用秫秸瓤、新舊棉花、羽毛和五色顏料等物做成的小鳥,因插在松枝上銷售而得名,是魯南地區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滕縣松枝鳥產生於滕州市界河鎮西西曹村,2006年入選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在20世紀60年代,滕州市界河鎮西西曹村的村民們就有製作松枝鳥的習俗,並將其作為增加家庭收入的一項副業。從此,他們就以此為業,當做謀生的營生幹起來。村裡人也跟他學著做,很快發展到全村家家生產,戶戶製作。逢集趕會,他們便從後山(狼山)採來松枝,將小鳥盤插在枝間,沿街叫賣。紅、白、黃、藍,色彩豔麗栩栩如生的小鳥,棲息在翠綠的松枝之上,煞是喜人,再加上價格便宜,於是十分暢銷。隨著產量的增加,西西曹村人便開始往遠處銷售,先是周邊省市。由於製作成本小、價格低,外地客商便前來大量訂購,少則幾萬只,多則幾十萬。後發展至全國各地。

新中國成立後製作松枝鳥便成了西西曹村主要的家庭副業。每到冬閒季節,戶戶無閒人。一年下來,攢上幾萬、十幾萬,秋收後便由青壯年帶出去銷售,他們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大小城鎮和鄉村。

松枝鳥原料低廉,製作起來卻十分繁瑣,大小十幾道工序,缺一不可。松枝鳥的製作工藝共分搭架子,包肚、包頭,刷糊(即掛漿), 印鳥眼、畫嘴、備翅子等四道大工序和十多道小工序。松枝鳥的規格一般分為五種,為一鳥、二鳥、三鳥、四鳥、五鳥,五鳥最大如鴿子,一鳥最小如蟈蟈。

松枝鳥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顏色鮮豔逼真,層次細膩,色澤柔和。松枝鳥為吉祥喜慶之物,逢年過節,大人小孩手持一枝,喜慶祥樂之感油然而生。

在今天的西西曹村,只有王德金、趙恆蓮夫婦仍在從事松枝鳥的製作。為了不讓這門手工藝失傳,他們還是堅持將該手工藝傳給自己的兒孫。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探秘滕州市界河鎮民間松枝鳥前身與今世

王德金老人正準備把包完架子的雛形拿去刷糊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探秘滕州市界河鎮民間松枝鳥前身與今世

兒孫們正在向王德金老人學習松枝鳥的製作方法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探秘滕州市界河鎮民間松枝鳥前身與今世

王德金老人每年都要製作許多精美的松枝鳥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探秘滕州市界河鎮民間松枝鳥前身與今世

栩栩如生的松枝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